孕妇照风格有哪些:24节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7:01:18
24节气的时间与特点介绍!~~~

http://www.nongli.com/item2/nlzs07.htm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http://www.gcqx.net/ns_detail.php?id=7693&nowmenuid=20303&cpath=&catid=0

  http://www.wen8.net/tools/weather/24terms.htm

  http://www.flcqx.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89

http://www.guoxue.com/history/jq/jqb.htm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概述

「种田无定例,全靠著节气。」我国民间自古普遍流传这句俗语,至今未改,可见节气受到一般农民重视的程度,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家所独创,用来指示一年中气候寒暑变化的周期,以补救我国以前使用阴历日期,无法配合季节变化的缺点,古代农民由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知,农业与季节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只要看一下当时是处於那个节气,便可了解此段时期的气候状态,适时的进行农事,以免气候产物与季候变化脱节而影响收成,因此节气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它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息息相关,同时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

一、二十四节气的制订

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著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著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至就是到顶的意思〉,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另外在春秋两季里发现,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便定这两天为春分和秋分,据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已经提到在二分二至时做观测,有了二分二至以后,虽有利於农业生产的安排,但一年中气候变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间相隔时间很长,必然无法满足农民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因此陆续又制订了一些节气,按推测一定是先增加四季的开始,即是合称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与二分二至称为 「分至启闭」,亦称为八节,随著农业的发展,指导农事所需的节气数目越来越多,到了秦代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已经载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了两汉时期,由於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书中的天文训篇里,二十四节气已齐备且和现在的名称完全相同,由此可断定在两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

二、节气的意义与命名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著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因此以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而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各个不同位置,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阳光直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阳光斜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麼节气,就会有甚麼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由於秦汉时代的领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了四立与分至合称的八节,表示季节变换及划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寒暑变化及耕耘播种之农时等来命名,相当具有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於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顺序,人们将每个节气名称取一或二个字按次序组成歌诀如下:

又因为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变动不大,故亦有人将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编有「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前后不过一、二天。」的口诀,例如民国八十八年立春在二月四日,夏至在六月二十二日,立秋在八月八日,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记得上述歌诀和口诀,就能知道各节气的名称和在阳历的大概日期。

三、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间长度等分,其分点称为节气,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节气,俗名统称二十四节气,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节气称为平节气,但由於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节气的日期,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位置,因此从清初的时宪历〈西元一六四五年〉起,节气时刻的推算由平节气改为定节气,所谓定节气是由春分开始,将地球公转太阳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节气,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节气,以此方法推算出来的节气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

四、二十四节气个别代表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条述如下:

立春: 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
雨水: 春到人间,降雨开始增多,春雨绵绵。
惊蛰: 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著不动,叫做蛰。春雷响起,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春季过了一半,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古代曾称春分与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 天气逐渐和暖,春暖花开,草木开始萌发茂盛,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农夫刚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润,适时且足够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长茁壮。但此时的气候,却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最让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开始,此时已出现温暖的气候,万物迅速生长。
小满: 满指谷物籽粒饱满,稻谷和麦类等夏熟农作物行将结实,等待成熟,但尚未达到饱满的程度。
芒种: 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适当时节。
夏至: 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过了夏至日,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加长。
小暑: 暑是炎热之意,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但是还没有热到极点,虽然夏至时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由於太阳射来的热力必须先对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储存於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慢慢加热,经过小暑后,热度才会逐渐升高到极点。
大暑: 气候酷热到达高峰。
立秋: 秋季开始,气温将由热转凉,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
处暑: 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气到此终止,但有时晴天的下午,炎热不亚於暑夏,可视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 天气已经转凉,夜晚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接触到地面上因辐射而迅速冷却的物体,於是部份凝结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树叶上,这些透明晶莹的水珠,我们就称它为白露。
秋分: 秋季过了一半,同春分一样,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寒露: 此时已届深秋,天气转冷,早晚所接触到的雾气和露水,感觉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将枯萎。
霜降: 天气渐寒,当地面的物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或以下,接触的水汽直接结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开始,冬是终了,作物已收割贮藏,农事完成。
小雪: 气候寒冷,此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冷至摄氏零度以下时,会凝成结晶状的固体由空中降下,称为降雪,不过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气更寒冷,大雪纷飞,地面积雪。
冬至: 严冬来临,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长的。
小寒: 天气相当寒冷,虽进入严冬但尚未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 天气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但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不过由於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麼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但不拘限於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故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常为一般农民所应用。

1 春季 立春 正月节 2月4/5日 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2 雨水 正月中 2月19/20日 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3 惊蛰 二月节 3月5/6日 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裏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4 春分 二月中 3月20/21日 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 三月节 4月4/5日 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於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6 谷雨 三月中 4月20/21日 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7 夏季 立夏 四月节 5月5/6日 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8 小满 四月中 5月21/22日 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 芒种 五月节 6月5/6日 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10 夏至 五月中 6月21/22日 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11 小暑 六月节 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12 大暑 六月中 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13 秋季 立秋 七月节 8月7/8日 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14 处暑 七月中 8月23/24日 气候变凉的象徵,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15 白露 八月节 9月7/8日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 秋分 八月中 9月23/24日 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17 寒露 九月节 10月8/9日 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18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24日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19 冬季 立冬 十月节 11月7/8日 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20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23日 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21 大雪 十一月节 12月7/8日 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万里冰封。
22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22日 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3 小寒 十二月节 1月5/6日 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24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礼记月令篇上就提到24节气

廿四节气的来源?
传统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制订的准则有利用太阳的运动(日、年与节气),也有月亮的运动(月)。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每日会向东移动约1度,环绕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其运行轨迹称为「黄道」。由於地球自转轴相对於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於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平气法」。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然而由於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定气法」。

节气的意义与命名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著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因此以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而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各个不同位置,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阳光直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阳光斜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麼节气,就会有甚麼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由於秦汉时代的领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了四立与分至合称的八节,表示季节变换及划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寒暑变化及耕耘播种之农时等来命名,相当具有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个别代表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条述如下:

立春: 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
雨水: 春到人间,降雨开始增多,春雨绵绵。
惊蛰: 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著不动,叫做蛰。春雷响起,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春季过了一半,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古代曾称春分与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 天气逐渐和暖,春暖花开,草木开始萌发茂盛,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农夫刚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润,适时且足够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长茁壮。但此时的气候,却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最让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开始,此时已出现温暖的气候,万物迅速生长。
小满: 满指谷物籽粒饱满,稻谷和麦类等夏熟农作物行将结实,等待成熟,但尚未达到饱满的程度。
芒种: 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适当时节。
夏至: 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过了夏至日,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加长。
小暑: 暑是炎热之意,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但是还没有热到极点,虽然夏至时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由於太阳射来的热力必须先对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储存於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慢慢加热,经过小暑后,热度才会逐渐升高到极点。
大暑: 气候酷热到达高峰。
立秋: 秋季开始,气温将由热转凉,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
处暑: 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气到此终止,但有时晴天的下午,炎热不亚於暑夏,可视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 天气已经转凉,夜晚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接触到地面上因辐射而迅速冷却的物体,於是部份凝结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树叶上,这些透明晶莹的水珠,我们就称它为白露。
秋分: 秋季过了一半,同春分一样,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寒露: 此时已届深秋,天气转冷,早晚所接触到的雾气和露水,感觉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将枯萎。
霜降: 天气渐寒,当地面的物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或以下,接触的水汽直接结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开始,冬是终了,作物已收割贮藏,农事完成。
小雪: 气候寒冷,此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冷至摄氏零度以下时,会凝成结晶状的固体由空中降下,称为降雪,不过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气更寒冷,大雪纷飞,地面积雪。
冬至: 严冬来临,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长的。
小寒: 天气相当寒冷,虽进入严冬但尚未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 天气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但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不过由於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麼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但不拘限於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故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常为一般农民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