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环评公司招聘:关于古诗的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3:47:15
1.新体诗
2.永明体
3.古体诗
4.乐府诗
5.楚歌体
6.田园诗

1.新体诗在“五四”之后,以席卷之势,占领了中国诗坛,冰心、闻一多等许多大诗人成了璀璨的诗坛明珠。几十年后,又出现了臧克家、艾青等诗人,还有舒婷、顾城、北岛、郭小川等一批朦胧派诗人,还有食指、海子,以及“下半身”诗派,他们活跃在中国诗坛,以才子的笔锋控诉、指引着社会与人生。
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起来,新诗更自由,运用了白话文,打破了格律的束缚,不押韵,不用点标点,直接抒情,更有激情。

2.永明体之名,始见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颐的年号(公元483—494)。永明年间,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创立了一种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诗体,即永明体。永明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声律,沈约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沈约把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了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要求在诗歌中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要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调和平仄。永明体的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和王融三人。

3.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本文里叙述。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4.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7652.html

5.楚歌

古代的楚地民歌。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南方大国,占有江淮流域大部分地区。它在政治、文化上虽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早在《诗》三百篇中,就已经包括了中国中南部江汉流域的民歌——《周南》、《召南》,这些楚地民歌的艺术特色,曾被屈原所吸取,成为他创造“楚辞”体诗篇的基础。

6.田园诗

中国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5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品。其中,《归园田居》通过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诗人弃官归隐、摆脱仕途后无限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桃花源诗》是田园诗的一个发展。从田园到桃花源,反映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自然淳真,富有意境,韵味隽永 ,读来好似一股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它的出现,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楚辞体
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
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
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
“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
,“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
》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
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
归入骚体类。
代表作家:屈原、宋玉、蔡琰、

乐府诗
原为音乐官署,始置于西汉。掌管朝会庙堂所用的音乐,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
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
府"。后世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为"乐府"。宋、元
、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为"乐府"。

古风
即古体诗,或称古诗。南北朝时也泛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唐代以后指区别于律诗
、绝句的一种诗体。每首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形式,字数、平仄和
押韵都比较自由。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
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以八句韵为定格,中间两
联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分五、七言两种
,分别称之为五律、七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
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
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
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
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
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
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
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
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
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
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
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
体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句中第二、
四、六字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两联都拗称“拗句格
”,通首全拗称“拗律”。七律中有所谓“吴体”,也是一种拗体。杜甫以创作拗体力
矫圆熟,为后人所仿效。还有所谓“拗救”如上句有应平而用仄,则下句中应仄处用平
,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音节;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此外,由于唐代绝句实质上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
。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

绝句
即"绝诗","断句"。截、断、绝,均同义。因定格仅四句,故名。唐代律诗形成以前,
已有绝句,也押韵,但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载有《古绝句》。唐以后通行
的绝句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有五、七言两种,分别称之为五绝、七绝,也
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则大约起于南朝。
《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下·刘昶传》载刘昶奔魏,“在道慷慨为断句”;又《檀超传》载
宋明帝说吴迈远“连绝之外,无所复有”。“断句”、“绝”即谓绝句,指一人独吟四句
即止,如刘昶断句:“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连”即谓
“连句”,如《南史·谢晦传》载谢世基“临死为连句诗”,谢晦“续之”,都是四句一
首;亦称“联句”,如《文心雕龙·明诗》“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所以当时称为
“断句”、“绝句”,是相对连句而言的。
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它的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说:“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
,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后两句有对偶
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前两句有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后四句,四句成两联对偶
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中间四句,四句都不对偶的绝句相同于律诗的首尾两联。所以唐人
所作近体绝句,在诗集中也有归属于律诗的,如李汉编韩愈的《昌黎集》。后来也有学者
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之半而成。这是从唐人绝句的格律形式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法,用以
说明绝句来源及得名由来,则为未确。
由于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
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至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
总数五分之一。除盛唐的李白、王昌龄,晚唐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
千古传诵的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的手笔。另外,由于唐时模仿古乐府之作已不合乐
,唐代诗人大多采用绝句形式写作配乐歌唱的歌词,如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
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清代王士□说:“开元、天宝已来,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
,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由是言之,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