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黄海地震遇难人数:何谓西安事变?事变的主张是什么?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何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7:32:19

又称“双十二事变”,主张国共一致对外抗日,此事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号召下,以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本已对蒋介石这一反动政策不满,又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工农红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伤亡很大,而蒋却不予补充。张、杨都感到“剿共”没有出路,又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遂与红军实现停火,并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蒋介石不仅拒绝张、杨的要求,反而调集嫡系部队进驻陕甘,亲临西安逼张、杨进攻红军。
12月7日,张学良亲自到华清池见蒋,痛切陈述只有对外,才能安内,为蒋严辞拒绝。张、杨在“哭谏”无效后,遂于12日清晨,毅然采取军事行动,在临潼华清池武装扣留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应张、杨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17、18日,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分别会商。张、杨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以及军事部署。23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张学良代表东北军,杨虎城代表十七路军,同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举行谈判。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晓以民族大义,敦促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战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并由张学良亲自护送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