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队制式皮鞋:鲁迅小说中的阿Q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能不能回答一下,呵呵,很难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2:32:09

阿Q这一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小说进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加以考察。当辛亥革命起来时,阿Q有着做革命党的要求。因为阿Q这样的农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性格必然会有发展,会从精神胜利法转为要求改善生活现状,获取温饱的实际行动。阿Q本来用度窘,很有不平,看见举人老爷、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对革命“神往”了:“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并且高叫“造反了!造反了!”不过,从阿Q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来看他的这种“革命”,虽然有报复压迫者,获取现实物质欲求的积极意义,即从精神胜利到实际行动;但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错误观念,而且,阿Q也还不可能完全抛弃精神胜利法,例如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仍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解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涂,他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反省,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深刻的描写。革命党进了县城,对封建势力毫无触动。“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是改称了别的,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在未庄,假洋鬼子成为革命的风云人物,他还介绍赵秀才参加了革命党,他们革命的业绩是到静修庵去把老尼姑当作清政府打了一顿,砸碎了一块龙牌,偷走了一只宣德炉。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作为封建势力对立面的农民阿Q要革命而不准,反被当作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就在偶然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了。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革命主力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农民还处于不觉悟状态,而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甚至是换汤不换药的。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又一个方面。?

阿Q是怎样一个典型形象呢?鲁迅先生自己曾说,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曾经竭力摸索,总想画出那被压在大石下,默默地生长,萎黄,枯死的草——“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7卷《集外集》)然而,这一“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是什么?阿Q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对于这个问题,却始终说法不一。有人说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也有人说阿Q是觉醒的农民、农村流氓无产者;或说不是农民,是城市流氓雇工;也有人说阿Q是破落地主阶级等等。

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总之,人们在尽力捕捉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即它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但是鲁迅先生的本意所要表现的主旨,除去阿Q“质朴”的一面之外,恐怕表现他的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的一面的成分居多,这同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对于阿Q典型性的论述恰好相合。毛主席说:“《阿Q正传》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总之,阿Q是贫苦农民,属于革命阶级,但他却承受着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期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所强加给劳动人民的各种精神枷锁。因此,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多元化的,被扭曲的。在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性格和品质,交织着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意识,表现出本质与非本质的矛盾和统一,体现了二、三十年代落后的中国国民的灵魂。这就是鲁迅先生依了自己的觉察,所写出的在他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见《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一句话,阿Q形象,是作者笔下中国国民性的综合写照。阿Q是不朽的典型,阿Q性格,是中国国民的一面镜子。如今,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但阿Q形象表现出的国民弱点,至今仍有普遍意义。

百家讲坛孔庆东讲鲁迅的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