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东磨板机价格:浮士德的主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2:40:29
谢谢回答

浮士德是一个不懈探索生活真谛,追求理想的人,其实浮士德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部历史——一个人成长的历史,一个时代发展的历史。综观浮士德的一生,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在当时德国社会环境的大前提在诸如浮士德一般的德国文化精英心路历程体现,也深刻地描写出这些在社会环境变迁中猛然觉醒的知识精英的彷徨急于自救的心路历程。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初的知识精英思想文化历程的总结。

浮士德和书中的魔鬼摩非斯特的相互关系象征世上或人性中相互依存的客观实在,也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反讽和悖逆。浮士德和魔鬼摩非斯特是善和恶,抵制欲望的向上动力和欲望等等相反相成的两方面的存在形式。魔鬼和浮士德相反相成,体现人性中以及人性和现实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从动态形式上看作一个人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浮士德》就是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把人深层思维中与现实的人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表达、发掘。

浮士德不安于现状的的精神状态,更确切一点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追求。尽管这中追求中,有侵略、扩张的可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能完美地作用于现实的。但是浮士德的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浮士德并不是仅仅满足于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他有内省的自觉,他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人们称我为术士、博士,已经有十年之久了。上、下、左、右,我牵着学生们的鼻子,指导他们,可是,最后,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一想到此,我五内如焚。”浮士德的一生有点悲剧的色彩,他并不是事事如愿的,相反经历了五个阶段之后,直到浮士德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了,他从发出一声呐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其实浮士德也算得上是一个执著的人,他追求灵肉的结合,追求自我本性,尽管会在这个过程中伤害他人,但是浮士德死后到了天堂的结果就可以明白了,其实有错误的人也是可以得到赎罪,因为相对他的一生历程那些都微小得不足称道。

浮士德的形象有点想中国哲学中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后他的灵魂没有被魔鬼所有,而已被天使接到天堂上,这样的结果也有一点“止于至善”的意味。

《浮士德》的主题体现的是实践才是人生的真谛,全文浮士德对宗教、爱、政治等等,对人,对人生的做法以及他一次次失败的否定都体现了这一点,也表达了实践的动态艰难和浮士德执著的坚韧。当然他生活中的对女人的伟大的表达也是该剧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