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德国队夺冠阵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18:51:19

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市而得名。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
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
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
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霍克
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
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
状的偏向。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
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
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
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
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
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
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
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
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
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
论”。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其主要
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
家”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
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
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
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
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
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阐述了启蒙精神怎样“由于自身
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主张通过对“工具理性
批判”来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
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强调理性对现实的
否定作用,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显得软弱无
力,甚至抹杀法西斯主义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区别,
把当时反对法西斯的苏联、美国同希特勒德国相提并论,
一律当作“独裁国家”加以抨击。从此该学派对马克思主
义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离异倾向,并对人类前景存在
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
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
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
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
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马尔库
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
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所以,人的解放最根本
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
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
本主义制度。此外,弗罗姆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更是著称
于世。他通过对人性和性格结构的分析,认为在社会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
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乃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从而可“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该学
派这些重要人物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独到之见,是
值得重视的。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
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
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
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
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
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
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
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
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
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
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
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
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
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
“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
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
驳。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
研究的合理见解。但它坚持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用弗洛
伊德主义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
义,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
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在60年代后半期曾
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该学派一时名声
大振。然而,它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给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统
治指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它的许多主要代表人
物都对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行动持反对态度。所以,随
着“新左派”运动的退潮,法兰克福学派也就开始出现了
分化和瓦解。目前,它的后继者寥若晨星,整个学派很不
景气,可以说已是日渐走下坡路了。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市而得名。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刚开始,研究所由于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 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 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 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霍克 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 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 状的偏向。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 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 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 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 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
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 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 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 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 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 论”。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其主要 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 家”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 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 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 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 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 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阐述了启蒙精神怎样“由于自身 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主张通过对“工具理性 批判”来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 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强调理性对现实的 否定作用,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显得软弱无 力,甚至抹杀法西斯主义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区别, 把当时反对法西斯的苏联、美国同希特勒德国相提并论, 一律当作“独裁国家”加以抨击。从此该学派对马克思主 义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离异倾向,并对人类前景存在 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 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 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 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 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马尔库 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 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所以,人的解放最根本 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 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 本主义制度。此外,弗罗姆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更是著称 于世。他通过对人性和性格结构的分析,认为在社会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 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乃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从而可“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该学 派这些重要人物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独到之见,是 值得重视的。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 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 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 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 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 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 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 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 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 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 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 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 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 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 “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 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 驳。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 研究的合理见解。但它坚持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用弗洛 伊德主义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 义,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 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在60年代后半期曾 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该学派一时名声 大振。然而,它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给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统 治指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它的许多主要代表人 物都对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行动持反对态度。所以,随 着“新左派”运动的退潮,法兰克福学派也就开始出现了 分化和瓦解。目前,它的后继者寥若晨星,整个学派很不景气,可以说已是日渐走下坡路了。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市而得名。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
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
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
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霍克
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
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
状的偏向。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
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
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
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
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
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
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
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
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
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
论”。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其主要
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
家”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
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
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
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
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
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阐述了启蒙精神怎样“由于自身
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主张通过对“工具理性
批判”来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
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强调理性对现实的
否定作用,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显得软弱无
力,甚至抹杀法西斯主义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区别,
把当时反对法西斯的苏联、美国同希特勒德国相提并论,
一律当作“独裁国家”加以抨击。从此该学派对马克思主
义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离异倾向,并对人类前景存在
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
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
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
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
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马尔库
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
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所以,人的解放最根本
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
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
本主义制度。此外,弗罗姆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更是著称
于世。他通过对人性和性格结构的分析,认为在社会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
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乃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从而可“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该学
派这些重要人物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独到之见,是
值得重视的。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
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
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
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
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
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
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
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
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
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
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
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
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
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
“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
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
驳。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
研究的合理见解。但它坚持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用弗洛
伊德主义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
义,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
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在60年代后半期曾
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该学派一时名声
大振。然而,它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给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统
治指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它的许多主要代表人
物都对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行动持反对态度。所以,随
着“新左派”运动的退潮,法兰克福学派也就开始出现了
分化和瓦解。目前,它的后继者寥若晨星,整个学派很不
景气,可以说已是日渐走下坡路了。

纵观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历史,可以粗略地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23年到1949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开始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至19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19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从1970年代起,由于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相继去世,加上社会批判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法兰克福学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哈贝马斯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此时的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他的理论中吸收了大量其他的思想,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虽然从整体上看,原先意义上的作为一个旗帜鲜明、队伍庞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却是长远的,由其揭橥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哲学、社会学、传播学及文化研究诸领域中仍被广泛重视和应用。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一群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思想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创办于1923年。在最初的岁月里,研究所只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宗旨的纯学术机构。直到1931年,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之后,研究所才开始了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霍克海默在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来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随着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的不断加入,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进入多产时期,并渐渐壮大、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