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气候:火在世界文化中有哪些表现或被理解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5:32:25
火在世界文化中的代表意义,意象,表现

在古人类的眼里,火来无影去无踪,神秘莫测;火鲜红耀眼,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是一种奇异的特殊物质,被人们视之为神之物,顶礼膜拜,以至于今日还有许多民族仍保留着对所谓“火神爷”的崇拜仪式。
  汉族在民间祭祀或遇红白喜事,要点着长明灯或长燃蜡烛,这与原始社会不断火种的习俗有关。在逢年过节时,吃饭、喝酒之前,要先往火中洒、滴上一些酒,说上几句祝福保佑的话,以求平安。在亲人或朋友去世后,参加祭奠完逝者后,有“跨火”的习惯,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
  蒙古族认为“火旺”能代表家族兴旺。“蒙古”二字,蒙语意为“我们的火”。因此,除夕夜晚不但要点燃长明灯,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各部落的贡品,必须在火上燎过,才可送进宫廷供皇亲国戚享用。元代外国使臣晋谒蒙古皇帝,也要从皇宫内两堆火中走过,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另外,蒙古族有一种不定期“祭火经”的原始信仰风俗。每家都有火主(神),全族还有共同尊奉的火汗(神),遇事首先要对火祭祀,祭祀时由萨满念祷词。喇嘛教传入后,喇嘛也沿用萨满念的祷词来祭火神,加进颂佛的词句,并将这些祷词记录而成经籍,所以叫“祭火经”。
  鄂温克族认为火的起源来自于神,每户的火种就是他们的祖先,各家各户必须谨慎保存好火种。即使搬迁的时候,也要随即把火种带到新居,否则火种一灭,就预示着这一家要断子绝孙,被看作是一件不吉利的事。牧区每年12月23日,太阳落山时,都要祭火种,主祭为妇女。新婚女子到婆家应先拜火,并将自己介绍给火种。在我国的浙江等地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在乔迁新居时,用煤炉带火种到新屋的习惯,以预示着将来兴旺发达。
  佤族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至六日,举行“取新火”的拜火习俗。届时由头人组织专人各户浇灭旧火,并向每户收取些旧灰、食盐、一碗大米及其它食品,送往祭司家中。祭司杀鸡酹酒,将鸡和所有的旧灰带到村外深埋,表示送走灾难。然后用古老的摩擦法取火,燃火,并由旁人点响土炮庆贺。然后各家用火把接燃新火,引回家中,以示引来吉祥。为庆祝取回新火,各家要用两块新春的米饼到祭司家中祭祀火种。活动结束后,举寨跳舞唱歌进行欢庆。
  土家族忌恨火烟神,据传这种神蛇身牛首,掌管人间烟火,专司烧屋火灾,是邪恶之神。在传说中,远古时代火烟神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脉一带,见土家族生活比天上还舒服,顿生妒嫉之意,于是先后两次放火烧山,导致山寨颗粒无收,饿死了不少人。后来,人们特意在每年的4月18日举行“抢烟火”仪式,用大竹扎纸船来驱逐火烟神,以寻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彝族的“火把节”是人们用来表示感情的传统节日。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历时1至3天,白天人们相互饮酒祝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夜晚人们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举行篝火晚会,燃起无数支火把在田间迥转奔跑,表示向“天虫”宣战。另外,彝族人还有祭奠“火塘”的习俗,饭前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投入火塘的烈火中,以祈求火神不要降临火灾。
  赫哲族认为火是神,故对火十分崇敬,烧柴时要顺着放整齐,先从稍头烧起,不能乱烧。出外打猎若遇见火烧灰堆时,也要下马磕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敬火”风俗。
  水族在除夕之夜,家家都要在火塘内“点新火”,以祈祷新的一年更加幸福、美满。
  台湾高山族在除夕之夜,都要在门前放个火盆,里面点燃稻草,然后让家中的男人从火上跳过,以求新的一年健康强壮。

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