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3 地中海10城:关于杜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8:47:58
杜甫20岁的时候出游,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去过秦淮河?
杜甫的几岁结的婚,他夫人姓啥名啥.最好有资料.

杜甫应去过秦淮,以下是其漫游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所到之地~~I

.吴越之旅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II.齐赵之旅
杜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登衮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日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跳独踌躇.
第一句的趋庭代表省亲,因此来到了东边衮州,并登上城楼极目游骋,全诗写出宏阔的景色,再忆秦鲁时那般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望岳〕则是吟咏泰山之雄深壮丽,道出年轻的志气高昂,欲登峰造极的豪情: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晚.
汤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遇我宿心观——与李白相识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流亡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李白有一首〔沙丘城市寄杜甫〕中说: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他应该是挺晚结婚的~~恩~~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啊~~~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应去过秦淮,以下是其漫游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II.齐赵之旅
杜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登衮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日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跳独踌躇.
第一句的趋庭代表省亲,因此来到了东边衮州,并登上城楼极目游骋,全诗写出宏阔的景色,再忆秦鲁时那般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望岳〕则是吟咏泰山之雄深壮丽,道出年轻的志气高昂,欲登峰造极的豪情: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晚.
汤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遇我宿心观——与李白相识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流亡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李白有一首〔沙丘城市寄杜甫〕中说: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