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麦乐迪ktv电话:教育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3:48:02
什么是公共物品?
什么是准公共物品?
教育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
是不是不能绝对化?

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区别:

从消费和使用上的角度看

竞争性,是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

从成本角度看,竞争性是指让更多人消费会产生边际成本,某人已经消费的给定数量的某种物品不能同时被其他人消费。通俗说即,我要这个物品,别人就不能要这个物品。

非竞争性又被称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通俗说即,数量确定前提下,我可以要这个物品,别人也可以要这个物品。

从受益的角度看

排他性,是指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通俗说即,我的物品只能我由我处置,由我获益。

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通俗说即,我用的物品别人也能用,我能获益,别人也可以获益。

其次,通过上述概念理解,我们可以清晰分辨出,私人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一定同时存在。如果某个物品,只存在一个有一个特征时,可称其为准公共物品,即混合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拓展资料

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准公共物品

是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不能绝对化。

拓展资料: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对其他人的供应,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

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是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考察一种物品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至少依赖两个标准。

一是看这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是否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二是看这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是否能够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为私人物品,像面包、书本、自行车等,一个人消费这些物品不仅使他人无法再消费,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将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相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为公共物品,典型的如国防、室外空气净化等,一个人消费这些物品不影响他人同时消费它们,而且将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极为困难。
根据这种对物品的区分准则,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大多数阶段的教育(九年义务制教育除外)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随着消费者(学生)的增加也要增加教育的成本(师资和教育设施);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消费也是具有排他性的,不支付费用(学费等)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也就是说,就教育本身的性质而言,它不是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从经验上讲,私立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教育不是一种公共物品。

扩展资料: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

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 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参考资料:

公共物品

   是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考察一种物品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至少依赖两个标准。一是看这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是否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二是看这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是否能够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为私人物品,像面包、书本、自行车等,一个人消费这些物品不仅使他人无法再消费,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将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相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为公共物品,典型的如国防、室外空气净化等,一个人消费这些物品不影响他人同时消费它们,而且将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极为困难。
  根据这种对物品的区分准则,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大多数阶段的教育(九年义务制教育除外)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随着消费者(学生)的增加也要增加教育的成本(师资和教育设施);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消费也是具有排他性的,不支付费用(学费等)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也就是说,就教育本身的性质而言,它不是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从经验上讲,私立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教育不是一种公共物品。

教育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教育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因为,对于处于同一教室的学生来说,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乙听课。就是说,甲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乙的消费,也不排斥乙获得利益。
但是,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因为,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由于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因而称为准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