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松年的后代:关于《我读鲁迅》的文章或资料(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06:21:47
关于《我读鲁迅》的文章或资料(急!!)
《我读鲁迅》是题目,有关的文章都可以,急!!
大家帮帮忙吧!!
这位同学你怎么知道的?!

朋友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个题目好像是一篇全国性征文的题目吧?
你很不厚道啊,呵呵~~~

这里有一篇文章,看看吧

我读鲁迅

提到鲁迅,可能众所周知。从他那倔强的外表,那显得固执的性格,还有他那坚定的意志品格……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鲁迅用他的一身完成了很多世人难以想象的事业!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志趣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无论是写小说或者是写杂文,都着重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但对社会进行批评,社会就会反过来对他进行压迫。是屈服,还是进行斗争?这就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来了。鲁迅正是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表现出他的硬骨头精神来的。

鲁迅的外表让人感觉到的没有一般学者的风度与骄傲,也许那正是他那骨子里透露出那特有的气质。就从他那乌黑而显得苍劲的头发还有那浓密而带着些许烟味的胡子来看,给不少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他的难以接近,他给人的恐惧感……他的横眉,他的冷对让人接受不了。但是鲁迅的倔强是与生俱来的,他没有刻意去修饰,他用真实的一切表达着自己,毫不粉饰的把自己展示给大家。鲁迅一生就这样扛着自己的武器——笔杆子,就用这么一个尖锐的武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沉睡着的世人,抑制着丑恶势力的蔓延,他要让那些没有觉醒,被反动势力压迫的“纤夫”们早日出头,让世界和平,人民安康的目的一再延续。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

鲁迅一生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但他从不屈服,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抨击对社会的不满,来诠释对人民的关心,他的执著,他的勇敢,坚强地反抗着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枷锁。

我读鲁迅,深感他真是格外的伟大。在那么多的攻击非难和陷害面前,他坦然地活着,不肯改变自己。人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活着活着就活到了别人的陷阱里。可鲁迅没有。他嬉笑怒骂,他诚恳真挚。他并不总是披着铠甲,另有赤子之心。他强词但不夺理,不为骂人而骂人。一个人骂人还是容易学的,骂完别人依然说人话过着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这是鲁迅区别于其他骂人者的最大的方面。

鲁迅先生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有良心的,那就是说,忠于他的表现的,忠于他自己的艺术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决不忘记他对于他自己的诚实。他看见什么,他描写什么。他把他自己的世界展开给我们,不粉饰,也不遮盖。那是他最熟识的世界,也是我们最生疏的世界,我们天天过活,自以为耳目聪明。其实多半是聋子兼瞎子,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鲁迅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要循着他指引的方向,一步步前进,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读鲁迅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样回答呢?我想了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初读鲁迅,惊叹不已。鲁迅的文章就像是四川的火锅,又麻又辣。他是如此率直,如此尖锐,锋芒毕露。爱我所爱,恨我所恨,直言不讳。我觉得这样活着是一种幸福。
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研读过鲁迅先生的几篇名作之后,掩卷沉思,袭来的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哀痛之感。
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鲁迅致曹聚仁信中有言:“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中 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
杂文太适合鲁迅了。虽只呻吟几声,却也是震撼人心的最强音。刚硬的笔触勾勒出坚毅无畏的个性,使人们往往忘却了他身受的不幸。政治上,他被人称作“封建余孽”;学术上,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剽窃之作;更有甚者,竟然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醉眼朦胧”、“满口黄牙”之类。敌人的攻击尚可反驳,朋友的不理解与误伤却是致命的打击。鲁迅在《华盖集—杂感》中写道:“死于敌人的锋刃,不是悲苦;但是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子弹……”可见鲁迅在腹背受敌的论战中,是如何的抑郁与悲愤。再坚强的战士,也是血肉之躯。更何况坚强的外表下,往往护卫着一颗脆弱的心。你看到他的眼在流泪,但他的心在滴血。
外在的折磨已是如此痛楚,心灵的煎熬则更是一种摧残。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西方进步文明的洗礼,面对乱世,是出世还是入世,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呐喊》前的鲁迅在矛盾中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战斗------因为那是一个只要还有一丝血性就不得不拍案而起的年代,因为“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并且坚定不移地走完了他所选择的道路,笔锋横扫千军,的确一个都没宽恕。但他的痛苦又有谁能了解呢?正如一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迫不得已打了孩子一巴掌。最痛的是谁?不是儿子,而是父亲。再怎样的慷慨激扬,也激不起麻木的民众;激起来的是别有用心的“文人”,其中竟有昔日的战友,甚至亲人,怎不教人神伤,肝胆俱痛?
我看鲁迅,他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脑海中,只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位伟大而悲哀的英雄。因为骄傲,于是孤独;因为哀痛,于是悲壮。他终于消失于历史的长卷,但大浪淘沙,淘不尽他为中国,为世界历史留下的深深痕迹!为人如是,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