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5 阿尔及尔:名词解释: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现代派文学 朦胧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01:39:15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现代派文学 朦胧诗

对不起 我找了 但是找不到!
抱歉!

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
综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记忆》则以某地宣传部长秦慕平对曾经被自己错判为"现行反革命"的少女方丽茹的忏悔,反省了一个时期内不正常的"现代迷信"及自己在这种现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对文革中种种事件表现的深刻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伤痕小说",但它仍局限于将人仅仅放在政治层面思考。这种情况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如"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上。
这些作品或张扬被左倾思潮压制多年的"人道主义",甚至歌颂某种"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表现"母子亲情"的《女俘》、表现"友情"的《驼铃》和表现"爱情"的《如意》等;或探讨"爱情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春天的童话》、《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或讴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价值,如"知青小说"中对往日做写实性却富于诗意的回忆与描述、"右派小说"中立足政治历史之上对自己的心理历程的解剖。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而形成的文学类型,它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反思文学是紧接着伤痕文学出现的文学思潮,仍然是再现“极右”政治对人的戕害,对悲剧的再现。但是它越过文革,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以自己的实践创作,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作品。反思文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揭示上升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主题更为深刻,有较强的理性色彩,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相联系,深刻揭露了建国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对历史、现实、生命的反思。
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焕生上城》、古华《芙蓉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偡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人生》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改革文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于是,作家们纷纷将创作热情投注于经济改革的时代现实,首先呼应的是蒋子龙,1976年《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这部作品不仅大胆披露了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战线所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击毙如山的现实,而且大胆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矛盾。后来张锲的《改革者》,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鸡窝洼人家》,王蒙的《坚硬的石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出现。
改革文学侧重反应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者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与人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先锋小说
也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语言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加重要。
70S末,宗璞《我是谁》,王蒙《春之声》等一批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借鉴和应用,引起文坛的关注。1985年开始,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对先锋小说产生深刻影响。
在思想上、文化、文学观念和方法上,将西方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当代中国文学的土壤,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创作热情,在激进的反抗姿态中透露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其局限性也明显:否定了旧的价值体系后,价值观念的虚无。
新写实小说
20C80S后期小说创作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取向。创作方法上虽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所呈现的生态性、自燃性;在主题上更多的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取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主要作家作品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手机》、《温故1942》、《单位》。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风景》、《桃花灿烂》
朦胧诗
80S最具争议、影响最大、最具诗学价值、影响深远的诗派,由“今天”沿袭而来,朦胧诗的出现,使文坛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新诗潮运动,成为80S中后期统领诗坛的力量,是舒婷、芒克、顾诚、食指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是孕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感觉方法和传达技巧来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朦胧抒情。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其核心精神是在文革封建专制主义下迷失、绝望而痛苦的一代人的反思,对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舒婷《一代人的呼唤》,北岛《回答》,顾诚《一代人》

上网去找

上网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