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数据:简要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9:55:50
急求

18世纪中期,为了扭转对话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达两白银。
1840年,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初,英军侵占中国香港岛及东南沿海部分城市。
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再度强迫中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关税自主、法治等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净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侵吞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列强攫取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被破坏。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材料的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同时中国的边疆出现大规模危机。
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中俄签订《伊犁条约》,造成西北边疆危机;英国入侵西藏,西南边疆告急;日本军队侵略台湾,东南海疆危急。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夏,中法马尾海战中,中国战败。次年,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暴发。
188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战争的惨败不仅增加了一项新的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的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而且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民族尊亚扫地;因无力支付巨额赔款,不得不向列强举贷,同时又刺激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发世界列强对中国扩大侵略的野心,它们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叫嚷瓜分中国。中华民族被置于可生可死,可剥可复、可奴可主、可瘠可肥的境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00年,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引来列强空前的恐慌,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携光绪外逃。
1901年,清政府同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这中国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反动统治.
态度(反映)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地主阶级:镇压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自救运动.
认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农民,资产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中国沉沦的历史,洋务运动布新未除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并初步担负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重任。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尝试,但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使之先后失败。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夕旧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又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2.资本主义列强继续侵略中国

(1)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对世界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和海关,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从西北、西南、东南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继而发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攫取大批侵略权益;以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中国进一步丧失主权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帝国主义大举对华辅出资本,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相对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形成。

3.清朝政局的变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1)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朝政局出现了变动。从统治机构方面看,出现了一系列适应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新机构,1861年初建立了总理衙门;洋务运动又设立了海军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又设立了外务部。此外,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还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和临时机构。
(2)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夺取了实际上的清朝最高统治权,与列强有较好关系的奕欣等人政治地位提升,载垣等顽固守旧大臣受到打击。汉族官僚的军事、政治势力有了扩大,在清朝政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后,在对待西方和民族危亡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支持维新运动的开明派和封建顽固派等派别,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论争。
(3)清政府对统治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决定“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实现了勾结。洋务运动中又实行“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技术,举办近代企业,兴办近代海军等。百日维新中采取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在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的情况下,中外“和好”的局面很快被战争取代,清政府也一度向列强宣战。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被列强降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外国军事、经济侵略的扩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日益增多,洋务派积极创办近代企业,这些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和维新运动的鼓励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得以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5.抗争与探索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县花一现,很快夭折。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最终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清朝从乾隆朝末年开始逐渐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贪官和珅,导致政治日渐腐败。而清朝统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渐趋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由于清朝的禁烟行动,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开始不断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人民负担沉重,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亦进行了一些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同治年间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成功消灭太平军、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也有较大的改善。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仍未达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其后《马关条约》的签定。随后,由光绪帝亲自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则因保守派的反对和政变而告流产。

19世纪末,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结果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随后八国联军的入侵。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朝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

楼上的是简要的哦。

一楼的是历史课本参考书上的原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