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的职权范围:李商隐的“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这句话如何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4 19:20:43
“獭祭”一词的两种含义都懂,但是在句中联系在一起不能理解,望高手指点!

称义山为“獭祭鱼”,大约是宋人的杰作,因为宋初有一批人学义山诗,号“西昆体”,足见义山的影响和被人注意。据我所知,最早称义山为“獭祭鱼”的是宋人吴炯,他在《五总志》中说:“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后来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进一步发挥说:“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隐事难。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这是对义山诗在肯定的基础上又有微词。其实“獭祭”的工夫与趣味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它别具天地,自有一番价值。宋人说李商隐“獭祭”,但看看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獭祭”呢?像《涑水纪事》、《闻见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唐语林》、《夷坚志》等书,大都是用笔抄下来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的文化价值,并成为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必读之书。清人钱谦益在《〈艺林汇考〉序》中说:“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那倒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郁达夫先生曾经肯定过“獭祭”的功用,他本人也曾在抗战军兴之前,读书之暇摘录过许多笔记,原稿一半在杭州,一半在福州,后来都散失了。他在《獭祭的功用》这篇文章中说:“前人说富贵诗,总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或‘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为例,我则最赏识唐李德裕的‘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和宋周必大的‘绿槐夹道杂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的两绝,以其融融清雅,有古大臣的风度。”可见郁达夫对獭祭的功用很有自己的见解。
以上说的是獭祭为文,大自然中的獭祭鱼是什么情形呢?要弄清这件事,还须先“獭祭”一番,我见到的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典籍是《礼记·月令》,其上说:“〈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后来,《吕氏春秋·孟春》也说:“鱼上冰,獭祭鱼。”高诱注曰:“獭,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从这里看,獭祭鱼倒给人一个虔诚的感觉,所以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说:“反本狐邱,寓诚獭祭。”清人孙枝蔚也在《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中道:“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然而獭真像古人说的那么斯文和虔诚吗?其实远不是这回事。实际情形是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摆在那里,而这种贪心和浪费却被世人误为“祭鱼”,真是天大的不公!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曾有这样的解释:“‘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獭祭,又叫作獭祭鱼,最早出现於《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獭摆放鱼的现象,含有堆砌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有人用獭祭鱼来形容文学上喜欢多用典故的现象。比如宋代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就提到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象獭摆放鱼的样子,因此被人取了一个「獭祭鱼」的外号。

这个词虽然是嘲讽,但意味并非很尖刻,常常被人用来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