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本田摩托车专卖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4:44:24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是什么意思啊?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扩展资料

原文: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扩展资料: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作者: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郡即今河北涿州。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参考资料:菩提偈-百度百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是禅宗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做,五祖弘忍大师并不很满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慧能知道了他的师兄神秀所做的偈,然后在他的基础之上改的(当时慧能大师在寺庙里的地位没有神秀大师高,且不识字)。五祖弘忍大师认为这个比神秀做的偈要好,但当着大家的面却说这偈不好,还在他头上打了三下,慧能大师晚上三更就到弘忍大师的禅房,弘忍大师向他讲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也就是后来的六祖)

神秀大师是渐悟;慧能大师是顿悟(明心见性)。
在《六祖坛经》中,有对于这2个偈子的详细介绍。

我佛讲的是万物空相,既然树也不是树,台也不是台,什么都是空,那又怎么会有尘埃呢?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与《心经》中‘五蕴皆空 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凡事不能执着

末学浅见,不足之处请各位网友指出

这是一句佛语,意在告诉我们世上本来就没有很多的事情,只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所以才把无事当成有事来看待,时间的很多烦恼都是我们人自己找来的,它原本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的内心不被它干扰,我们就可以很快乐。

这句话出自<坛经>,我阅读过,是记录五祖慧能的言行和生平.

五祖慧能看见神秀(四祖大弟子)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写下的.

后来四祖传了达摩的袈裟和法杖给他,但迫于神秀权势,逃往南方.并且最终建立南少林.

诗的意思很难解释.片面地说是:菩提所说的不是一棵树,明镜称不上一个明亮的圆盘,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惹上尘埃呢?

可以理解为:身处在这个熙嚣纷扰的尘世当中,只有自己的心处于世外,不受干扰.才能保持自己的灵台一片清明.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在自己的心中.

你有什么关于佛,道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我会尽自己的能力为你解答.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