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什么是图书策划发行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21:58:47

做这些事的---
  1.图书宣传
  图书宣传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每逢新书出版,都要发表书讯、书评或书摘,同时辅之以广告。第二个境界是宣传品牌图书,使本社独具特色的图书广为人知,从而形成“要某某书,找某某社”的声势,因为同样一本书,读者更愿意买名牌社的品牌书。第三个境界则是最高境界,是以社带书,即以宣传出版社的形象为主,以此带动对本社图书的宣传。这一境界其实是第二种境界的深化和提高,就是说,这家出版社是以整体的形象在社会和公众中享有知名度,读者对这个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和整体实力坚信不疑。
  当然,最高境界不单纯是宣传问题,而是以出版社整体实力为依托、以出版社所出的图书质量为基石的。没有这一点,宣传则如肥皂泡,持久不了,也站不住脚。
  2.封面设计
  一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书的内容,但从发行角度来看,封面的作用能顶半本书。因为读者最关注的是有特色的封面设计,只有当他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后,才有可能拿起来翻阅书的目录,最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关于封面设计,最好能具备这么几条要素:一是醒目,二是风格独特,三是创意新颖,四是寓意深长。这就需要在用色、构思、布局、用字和想像力方面下功夫。
  一个出版社封面设计的风格或者一套书的设计风格,不能是单一的、格式化的,而应以书的内容为依据来设计。这如同服装一样,活泼漂亮的人和秀美恬静的人不能穿同样风格的服装。
  做图书编辑的,不仅要考虑书的内容,还应把书的封面设计考虑进去,向美术编辑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因为美术编辑对于书的了解不会超过责任编辑的。只有把握了书的内容的基调,美术编辑才有可能用构思、色彩去表现内容。对于责任编辑,不能对封面提出独到设想的,不能算是称职的责任编辑。
  3.借势与造势
  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借势”与“造势”,是当今出版业普遍采用的手段。名人代表着艰辛的奋斗,不屈不挠的抗争,也代表着辉煌与梦想,由此我们不难明白名人出书的社会需求。而这种需求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借势”与“造势”的基础,或者说这种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势”,一种动因,出版界只是因势利导罢了。名人、读者因各自需要而写书、买书,从而促进了出版社出书的积极性;出版社为利益驱动大力参与甚至炒作,又推动了市场的需求。至此,才有书市一个一个的高潮出现。
  统观图书宣传策划中“名人效应”的运作,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手法至少有如下4种:其一,请名人做图书广告;其二,请名人(或权威人士)撰写介绍文章;其三,找出与名人有关的切入点;其四,借名人(名栏目)提高影响。一本图书与名人(著名的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就直接使用;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千方百计挖掘出关系,也要“挂靠”上去。前者可以概括为“借势”,即借名人之势而行宣传图书之实;后者可以概括为“造势”,即创造性地形成这么一种气势、声势。目的都是一个,扩大知名度,提高发行量,在公众中引起关注。
  4.换个角度看“跟风”
  “跟风书”在书市上比比皆是,但名声不好,有“拾人牙慧”之嫌。如果有创新开拓的本领,想来没有谁甘愿亦步亦趋的跟风。大都是事后诸葛,一见到书市上流行了什么好的图书,就大声叫好:“这想法我早有了!”其实,图书选题犹如科学上的创造发明,难就难在第一个提出来。
  当然,最优秀的是第一个策划、创意者,但做不到第一也没关系,出几本“跟风书”无可厚非。田径场上的选手,跑第一名的只有一个,若不当第一就不参加比赛,那可能连第一也不存在了。除了金牌,还有银牌和铜牌。这里关键是“跟风”要跟得紧,跟得快,反应迅速。中国的市场很大,一本书难以做到一手遮天,何况“跟风书”总会在内容、角度方面有所不同,做得好甚至能够成为后起之秀。此外,还要撤得快,见好就收,恰到好处。怕就怕盲目跟进,别人都转向了,你还一股劲往前奔,非吃亏不可。
  中国每年有十几万个品种的书,绝对做不到本本创新。只要受人启发,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就值得肯定。名人出书曾经热闹非凡,已成时尚,但继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倪萍的《日子》等之后,吴小莉又出《足音》,同样轰动书市。这说明一个道理,在没有人走过的路上踩出一条路是创新,在别人走过的路的尽头再往前踩出一步,也是创新。
  5.找好---书的“眼睛”
  若把封面比做书的面孔,那么书名就是书的“眼睛”。书名在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中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
  好的书名应具备这么几个要素:一是新鲜感强,让读者耳目一新,绝对不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二是概括性强,用很凝练的语言点出全书内容或主题;三是艺术性强,给人深刻印象;四是时代感强,充满时代的气息;五是个性强,给人深刻印象。完全具备这“五强”的书名可谓凤毛麟角,但只要大致具备就不失为一个好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