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幅:珠峰新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3:02:34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这个连小学课本都记载的、人们熟知了30年的数字在昨天上午成为历史。

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当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宣布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海拔高程8844.43米这一刻,在场所有的人情不自禁都屏住了呼吸。与此同时,1975年公布的原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正式停止使用。

8844.43米和8848.13米两个数字间相差3.7米,难道30年间珠峰这个地球海拔最高点并没如人们期望的那样一点点长高,反而在变矮吗?是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雪融化从而让它变矮了吗?这一次跟30年前相比究竟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进而测量出了更为准确的数据?昨天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长高还是变矮?

“表面上看,两个数字之间相差3.7米,给人的感觉是珠峰在30年间变矮了,但是从科学角度看,这个表述并不正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此次珠峰大型考察活动之一的科考队队长康世昌对晨报记者说。

据康世昌回忆,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部分中国学者作为合作方在北坡脚下给予协助,并提供部分参考数据。当年11月11日,这个计划的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美国波士顿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89岁的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是“8850米”。这个结果当时就被国家地理学会接受,理由是:“它来自最具可信力的、完完全全地在世界之巅进行的测量。”

“不管是1975年的8848.13米还是1999年的8850米,他们对关系到珠峰精确高度的一个重要谜团都没有揭开,那就是岩石面上方的冰雪层厚度。”

“现在看来1975年的测量方法是有些幼稚的,”康世昌说,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峰顶竖立了测量觇标,采用三角测量方法测定了珠峰高程,当时得到的“雪面高度”(即包括峰顶冰雪层的厚度)是8849.05米。登顶队员潘多用直径4至5厘米的木头杆子插入雪层,直到插不动为止,测得雪层深度为92厘米,于是算出“珠峰高度8848.13米”,并一直沿用到昨天。

“这其中有多少不科学性啊,因为疏松的积雪下面就是坚硬的冰冻层,潘多可能根本就没有插到岩石层!”“所以说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能测得较为精确的数据,拿这个数据来和现在的数据相比较本身就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以此来说珠峰是变高还是变矮。”

与康世昌的观点相同,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197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陈俊勇院士也表示,他个人不太同意高程数据下降的提法。陈俊勇说:“关于高程的变化,很难说珠峰这次公布的高程数据是下降的,我不太同意这样的提法。”

他说,1975年雪深的测量是0.92米,这次测量是3.50米,也就说明1975年的时候,在测雪深的时候没有达到真正的岩面,只是达到了上面雪层的覆盖。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我们达到了岩面,高度的变化是由于测深技术的改进,使高度降低了一部分。

是否证明全球变暖?

“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雪融化从而让它变矮这一说法,就目前来看很难找到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全球变暖正日益对珠峰造成着影响。”康世昌对晨报记者说。

他说,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珠峰地区冰川退缩强烈。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区域。珠峰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的扩大,不仅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2004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强烈而导致。

康世昌说,2004年科考小组在珠峰东绒布冰川垭口架设的观测物质平衡的花杆大部分已经丢失,这说明珠峰地区冰川强烈退缩而导致这些花杆倒塌。“同时,位于珠峰中绒布冰川带的冰积湖(冰面湖)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也是由珠峰地区中绒布冰川消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

是否为当今最精确数据?

30年前测珠峰高度靠的是潘多手里的木头杆子,时过境迁,这次测量技术手段都有了哪些提高?陈邦柱介绍说,这次珠峰测量的技术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技术方案,也有当代测绘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方案。

与1975年相同的就是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这是从技术路线上相同的。但是也有新的进展,一是光电测距,大家在直播的时候看到觇标上挂有棱镜,这就是和1975年不同的技术;二是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GPS技术;三是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的冰雪进行了严密的测定。

“我们把传统的测量技术和当代先进的GPS技术结合起来,把测量的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最后互为参考,互相通过权重的分配得出精确的数据,应该说比1975年在技术上是上了一个很高的档次,精度比1975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我们刚才公布的精度是正负0.21米的岩石面高。”

“应当说这次冰雪的数据是当今我们技术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数据,冰雪雷达测定的冰雪精度是0.1米。”“珠峰岩石面的高度比较准确的数字这次是第一次公布,对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测到。”

据了解,从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测绘局开始开展“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策划及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为主,结合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综合确定珠峰高程,同时利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大地测量数据资料开展珠峰及其邻近区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透露。

承担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受国务院表彰的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组成了登山测量、GPS观测、水准、重力、三角交会以及后勤等六个小队。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08分,珠峰登顶测量队登顶测量成功,标志着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参与这次珠峰高程测量的一线作业人员50多人,参与登顶并且进行测量工作的,共培训了7人,其中4人是登山人员,他们也接受了测量技能的专业培训。而共有6名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专业测绘人员接受了登山技能的培训,最后从中选择了3人参加登顶测量。

5月22日,登顶的测量队员有4人。当天,登上峰顶的登山队员、测量队员和登山协从人员一共有20多人。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说:“在山上,因为峰顶的气候和各种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登山队员在峰顶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他们在峰顶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觇标的竖立、冰雪雷达对雪深的扫描工作,一共停留了将近2个小时。真正进行测量数据采集、进行测量工作的时间是40分钟。当然,由于他们树立了觇标,所以我们山下的6个观测点对峰顶的觇标进行了连续2天时间的观测。6个点上,每一个点都获得了20组以上的高精度的有效数据。”

6月12日全部野外测量数据送抵西安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随即开始了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同时国家测绘局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总参测绘局、 武汉大学等专家对计算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确保成果的准确性。

2005年7月18日,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项目验收评审会议。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 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等单位的20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综合利用现代技术,精确确定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

“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珠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一系列数据得到了各方专家的认同。 (于任飞)
百灵编辑:朝群

884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