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统筹基金什么意思: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0:07:57
作者是孔子吗?全文是怎样的?
谢谢!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扩展资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引用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国人热爱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传千年而不衰背后,是中国人对这一观点的深刻认同。现在,每年从五大洲四大洋有大量朋友来中国出差旅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更见证了中国的热情友好。

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曾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说,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我代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盛情邀请俄罗斯朋友们来中国旅游,欢迎你们到中国做客,观赏自然风光,体验中华文明,增进人民友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9.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全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作者是孔子。《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翻译:

1、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3、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4、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5、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6、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7、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8、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9、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10、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是的。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