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装 显卡驱动:比较苏联和中国改革,成败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7:44:58
比较苏联和中国改革,成败原因.

邓公~ 追思ing

没有邓公 无今日之中国

唾弃戈氏

苏联靠十月革命
中国靠共产党

邓公 是政治坚持姓共,经济改革~没有邓公 无今日之中国
而苏联是反之~

什么啊 苏联是因为过度依赖发展重工业!造成轻工业的落后!至少人民生活发展造到威胁的!

你知道国家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吧,国家的财富可以用于积累再生产,也可以用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
大致上,中国的毛主席时代和苏联的斯大林时代可以说是积累大于消费。简单说,积累就是打基础的过程,这时积累的社会财富并不会马上显露出来,而只是种下了种子。而消费正相反,把资金大量投入消费领域,可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中国和苏联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不同。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70、80年代执政时,经济发展停滞,但为了实现他“高级社会主义”的诺言,把资金大规模的投入消费,低物价,低税收,丰富的消费品,只需花象征性的价钱就能买到的房子,苏联人似乎感到就要进入共产主义了。然而,像上面所说的,如此的消费等于是“坐吃山空”。果然,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恶果已经体现出来了,国家经济开始倒退,所有工厂拼命运转可消费品却供应不足。人民工资很高但商店里空空如也,苏联被吃空了。
要知道,改革本身肯定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人民付出代价,才能换来改革成功后的果实。苏联人就是忍受不了这个代价了,而戈尔巴乔夫此时也再没有什么能力能够使人民生活改善——钱都让勃列日涅夫给花了。当人们看到改革只是使生活变得更糟,于是放弃了,改革失败了。

中国正相反,毛主席的积累时代刚结束,邓就开始了他的改革。(——不要认为文革就是糟蹋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并不代表经济没有发展)。因此,此时的邓可以把大量资金投入消费,来弥补改革带来的痛苦。所以改革过程中,人民生活非但没有发生困难反而有所提高。因此,中国人普遍感到改革的过程是甜美的,中国的改革也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但如同苏联一样,中国大幅度提高消费也只能是带来暂时的好处,20年后,在90年代末,——当然这其中也有私有化改革的影响,国有经济危机,工人大规模失业(或者叫做“下岗”),也使大量的城市底层居民苦不堪言。但此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国家经济已能够正常运转,所以改革的痛苦期也就过去了,而改革的完成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可以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时代的大规模积累给邓提供了消费的资本,中国的改革肯定不会如此甜美。

另外再说一点,就是那些结果是邓改革带来的,那些不是。有些人认为邓的一项重大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从此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个看法并不准确。
应该看到,袁隆平在作物改良上取得成功,超级水稻在全国推广正是70年代后期的事。还有60年代积累时期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在70年代这些工程陆续完工,改善了灌溉条件,而不像以前只能靠天吃饭了。还有农业机械、拖拉机厂的建设等等。这些客观条件带来的作用现在有谁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