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国代购什么最划算:关于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等节的传统的诗词,对联,灯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19:21:26
关于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等节的传统的诗词,对联,灯迷。

中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端午: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彩衣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结束,时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大逢场慵作戏,任白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又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今古。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荫——(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些对联: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看三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杯 (春节)

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带云看 (重阳)

话中秋,年年岁岁庆团圆。
迎佳节,神州处处笑声浓。 (中秋)

灯谜:

人面桃花相映红 (成语一) 两全其美
野渡无人舟自横 (经济名词一) 经济失控
一骑红尘妃子笑 (邮政名词一) 特快专递
春风杨柳万千条 (化妆品一) 绿色飘柔
轻舟片片云边来 (纺织品一) 帆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

»

注册 登录 查询
用户排行榜

会员生日榜

在线用户列表

查看最新帖子

查看上传附件

联系管理人员

论坛信息
论坛文本

新闻模式

论坛万年历

颜色对照表

工具箱
幸福婚姻

社区门派

版主考评

论坛设施
开启

关闭

音乐
默认设置

自然星空

欢度国庆

燕子回时

淡蓝冬季

世外桃源

绿色执著

夏日回忆

情感蔓延

故园情怀

鱼人码头

圣诞快乐

情人节

春暖花开

风格 博客 8:49:10

首页 >> 山水潇湘,人文社区 >> ≡ 文字视野 ≡ >> ┠ 青年话题 ┨ >> 查看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帖子主题: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7:59 人气:340 楼主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一、寒食禁烟

古代寒食节也叫“禁烟节”,每岁到这一时节,要求国人家家禁止生火,皆吃冷食。禁烟是节日里最主要甚至是必须的措施。关于介子禁烟和立枯说最早可见于战国时屈子的怀介辞文。但更为详实的禁烟说见于西汉末年无神论者桓谭撰著的《新论》,该文中曰:“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王者宜应改易。”这里说的寒食禁烟是“不火食五日”。到东汉时期,名重朝廷的尚书周举初在并州任刺史时,当时并州之民视介之推为乡神,士民每年冬季怕神灵不乐见火,于是“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为革除这一愚民陋俗,曾左右为难,找不到有效办法,后使用求神告庙之策,“作吊书以置之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据《太平御览》和《潞安府志》载,周举移书介庙之后,寒食节断火改为三日。《周举传》文中则曰:这次移书介庙后,从此“使还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但到东汉末年,晋省一带寒食风俗又愈演愈烈,每冬禁火发展到一百零五天。魏武帝(曹操)在一次北上太行之行中,备尝冰雪溪谷之苦,途中,闻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感觉“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于是,下文令禁绝(历史上名曰《明罚令》),文中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潞安府志·曹操禁绝火令》)。
东晋成帝七年(即后赵建平三年,公元332),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冰雹起自西河介山,冰雹大如鸡子,平地三尺,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冰雹所到处,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等地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介休、武乡、广平、钜鹿等州县志书都有记载)。当时,后赵帝王石勒在东堂问中书令徐光下冰雹之因,光曰:去年,帝禁寒食。帝乡之神介之推,历代为世人所尊,介山左右之田为晋文公祭介子推田,这一带百姓奉祀介子推,士民们愿寒食禁火可任其随便。帝纵不能让天下人心同尔。由是,勒乃下诏书曰:“寒食既并州旧风,朕生其俗……之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见《晋书·石勒载记》)。
北魏延兴四年(474),太和十六年(492)二月、太和二十年二月,魏孝文帝连续三次禁断寒食,第三次令文中曰:“……除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寒食节历经几朝当政者屡屡禁断所以能相沿持续,除了国人追悯昔贤,不忍介之推英灵泯没外,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后来的寒食节最终选定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令期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醴酪》文中讲述了晋文公以绵上之田追封介之推后,接下来又曰:“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为火绕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清明节令期间过寒食禁烟节,春暖花开,阳和布泽,不仅能消除当政者担忧的“隆冬冷食,残损民命”的后患,而且趁这一时节出外春游,拜扫亲人坟墓,开展一些各个层次人士喜闻乐见的活动都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隋唐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已逐渐演变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祭祖扫墓, 而为纪念介之推举行的禁烟吃冷食已退据到次席。尽管如此,国人仍对节日里的禁烟大事不敢掉以轻心。唐宋以来,诗人反映寒食节禁火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寒食夜里住在绵山脚下的冷泉驿,写出禁火感受曰:“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哪堪禁火赊(长久难熬)”;唐宋时期寒食禁烟连皇宫内都不得例外。反映皇宫寒食禁烟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韩翃《寒食》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诗人元稹《连昌宫词》句:“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树绿”;北宋文学家李方叔《寒食》句:“千株密炬出严闉,走马天街赐近臣”;宋人宋白《宫词百首》句“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寒食节禁烟尽管皇家有“赐近臣蜡烛”的灵话机动对策,但寒食传统习俗禁火冷食连皇室也受到约束,这毕竟是铁一般的事实。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8:31 第2楼

2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南宋有名词人画家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记载有一段关于寒食节官家查处百姓对禁火执行情况的详实故事。文中讲:
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之年则禁三日。寒食这一天,乡里社长一伙要挨家户用鸡毛查拨各家灶灰,鸡毛稍焦卷,说明这家没禁火,就要罚香纸钱。特殊有病及年老不能吃冷食者,要么认罚,要么到介公庙求神卜卦。卜到吉,可燃用木炭,如卜到不吉,则宁让死也不让用火。百姓无奈,大冷天想吃点热东西,“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癸辛杂识》中还提到,“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电之变。”还曰:“火禁中虽冷,食无致病者”。
宋元以降,寒食禁烟之俗依旧不衰。介山为介之推封田所在,该山回銮寺自宋代起便建立起“每节清明,大地禁火”之碑,警示于民;《汾州府志》在古迹一目中也记有“府治南一里有禁火台,土人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祭介之推于此”。据明代都穆撰《南濠诗话》载,元代僧人圆至,本人工于古文,诗尤清婉。其《寒食》诗有句曰:“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迥廊体夜香”。这里显然告诉人们,元代时,僧人居住的古庙院落里也行禁烟之俗。
南宋时期,非当寒食节禁烟之俗不衰,而且在当时人眼中,有关寒食节日里的其它活动都视为“过禁烟”。《乾淳岁时记》有一则蒋苑使利用自己的小园圃仿效皇宫禁苑过“禁烟节”的记载,言其小圃内“花木周匝,亭榭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等物罗列满前……闹竿、花兰之类皆镂丝、玉、金为之,极其精妙。且立标竿、射垛、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以娱游客。衣冠士女至者,招邀杯酒。”最后讲这叫“过禁烟乃已”;《西湖志余》中还记载有南宋淳熙年间,游人禁烟节游西湖时争售一废弃游舟的故事。原来废弃游舟系浪荡子王生与名妓陶师儿在一个夜晚,乘此舟来到湖心,然后相抱投入湖中,都人曾作“长桥月”“短桥月” 歌之,此舟从此成为弃物,多年无人敢乘用。有一年禁烟节踏春时节,士女阗沓,舟发如蚁,一些游客等至日午,然莲舫渔艇也无泊岸者,有人问到岸前那只废弃之舟,有多事者便提到王陶投湖的故事,此人笑曰:这有啥可怕,正佳,正要得此舟玩。“即具杯馔入舟,遍游湖曲,尽兴而归。自后,人皆为美谈,争求此舟,殆无虚日,其价反倍于他舟。”
明清以来,寒食禁烟之风有所淡化,但在一些地区其俗犹存,安徽宁国府一带清明节扫墓以竹悬纸钱而插,或取青艾为饼,《府志》中说这叫“存禁烟寒食之意”。清代有关绵山《吊介之推》诗文中也不乏禁烟之句作:“忌坂空残烧,清明尚禁烟”(祝德麟《绵上》诗句);“千家禁火寒三月,万古忠魂寄一丘”(任锐《介林和傅青主壁间韵》句)。

二、寒食展墓

当今清明节扫墓,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但在唐代开元年代之前,民间盛行的这种拜墓活动还被视为“野祭”。唐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皇家人君从此也挤身于寒食祭陵展墓行列。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其撰修的《新五代史·晋家人传》中曰:“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中国几何其不为夷狄矣!按唐开元敕,寒食上墓,同拜扫礼。盖唐许士庶之家行之,而人君无此礼也”。欧阳修还在《晋出帝论》文中讲五代几朝的皇帝“每年寒食出祭,谓之破散”,系“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事实上,皇家上墓并不始于五代。据史载,隋炀帝曾在江都对太守们曰:你们富贵了不回乡认宗,等于穿锦锈衣黑夜行走。于是,敕卢江郡设三千人会,赐米麦六千石,让剌史们回去“谒坟墓,宴故老”,当时来护儿从驾江都,“亦赐物千段,令上先人坟,宴父老”。唐代早于开元年间的唐中宗时期,魏元忠请求回乡上墓拜扫,中宗特赐银千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三月,诏常参官寒食节拜墓,归定在畿内听假月往还,他州府以“奏取进止”。这也是提倡朝官寒食拜扫祖墓也(见《旧唐书·宪宗本纪》)。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8:54 第3楼

3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宋代以后,缘于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长期处在同一令节期间,寒食展墓内容基本相沿不变,但寒食名称历经数百年演变,逐渐被“清明”所替代。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曰:“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南宋孟元老撰十卷《东京梦华录》中记有朝廷清明节期间(不是二十四节的清明节)有关扫墓活动的安排:“清明节,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谐诸陵坟,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入坟墓非金妆,绀幰、锦额、珠廉,绣扇双遮,纱笼前导。”明诗人黄省曾写的《洪武宫词》中,有一首为宫廷中扫墓的记实之作:“长春门里清明日,上苑兰风花鸟繁,焚却纸钱啼泣罢,又随龙辇向西园”。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久远,国人传统的寒食拜墓俗非当是千百年持续不衰,而且所普及之区域也相当广泛。这里不妨重点摘录各地区在明清期间所编修的志书中的一些相关资料。
据《顺天府志》(今北京区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纸活),灿灿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珂,回也……”;《畿辅通志》载真定府风俗曰:“清明男女皆插柳,挈脯糒牲醴楮钱,奠培先垄。事毕,藉草飨馂 ……”;《西安府志》载:“清明予日添土墓上,办香楮巾帕,具酒肴糕饼,招服亲男女诣墓,曰拜扫。祭肴焚楮毕,留少许挂墓头。男女以次分席而飨。少年有携风筝火炮者。此举必在清明前数日,亦古人寒食遗意也。”又“有祭日上新坟,三年乃止”;苏州府《嘉定县志》载:“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有新亡者其家必悲痛,名新寒食。至戚则往,祭其几筵,俗呼排座。三月三日,男女戴荠花……清明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具及开场赌卜,乡城毕集。”;常州府《江阴县志》载:“清明扫墓,挂白纸钱松揪上”;《武昌县志》载:“清明扫旧墓,挂楮钱,男女环冢而哭。”地处西北地区的《平凉府志》载华亭、固原一带风俗曰:“二月祭墓,葬末十年者,召亲朋或助祭肴,献享毕,乐饮至暮,尽社前止。社后祭十年前墓。如新墓,仪尽百六而止。三月清明祭祖妣,插柳、观河津、赏花、群饮泾上……”;《成都府志》载:“寒食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设厅。曩时(从前)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后置广仁院,以葬死而无主者。乃遣官临祭之。而民间上坟者各集于郊外。天禧二年(1018),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十日),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直隶州四川《嘉定州志》载曰:“清明之祭不过社日。清明节首插柳枝,又瓶贮献于佛神。前十日之内后先携具上坟,谓之踏青。男妇随便,此后农工蚕事各趁其忙”;四川西部区域《六全六番志》记载:“清明扫墓,亦挈酒肉具楮钱,遍山谷以祭。是日竞簪柳,家作清明磨,磨米粉为实,赤豆馅于中,外束菜叶如带,名菜卷子,家相馈遣无……”;《杭州府志》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人家皆插檐柳,虽曲坊小巷亦青青可爱……南北两山墓祭者尤多。提携男女,酒壶淆榼,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鼓土宜,捆载而归,尼庵道院寻芳讨胜,各有买卖赶趁等人,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也。”;江西南昌府俗以清明节以竹悬纸插之,谓之“标坟”;这个省的《抚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道路如织,民间皆用大豕肥羊,先路必以鼓吹,归而饮膰,常有醉饱争斗之事”;湖南省永州府《道州志》载:“寒食前后,家家具纸币牲醴,上丘垅祭祖先为额例,谓之挂扫,其妇女逐队出野,哭新奠旧,纷纷如云。”;山东兖州府滋阳、阳谷、曹州、邹县,清明先一日为寒食,士女要“登墓标楮钱,增新土于冢上”,这个府的定陶县,清明“少长皆戴柳枝,……女者嫁者归宁(回娘家归宗)。”;云南《顺宁府志》载:“清明有拜扫之例,郡人先后行之”,志书称此俗为“诚谨可风,不类登游侈靡也。”;广右垂镇——广西《平乐府志》载:“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远年则否。”辖地海南岛的《琼州志》载:“清明男女插柳,以米易海蛳咂之,”岛上的澄迈县,清明节则要“先期添墓土,除草莱,曰拔墓 。至期,男女带酒肴上墓,张挂纸钱,宴饮而归。”;地处沿海福建《兴化府志》载:“清明各家以鼠曲和米粉为稞,具醴展谒丘墓。”;福建《漳州府志》:“清明插柳户上,是日多墓祭,闾巷妇人或有盛服靓妆,带蔷薇花出郭,逐队行者。”福建《福宁府志》:“清明家插柳于门,履先茔,扫松揪,具牲醴羹饭祭墓。会族享馂。有新入葬者则曰登新墓。祭礼倍厚,大会亲族于茔次。”寒食清明节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此俗台湾宝岛也不例外,据《台湾府志》载:“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9:21 第4楼

4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寒食展墓之俗因其魂系祖脉,根连骨肉,至今已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的天下第一祭日。如今改革开放,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海外侨属每逢清明祭扫期间,不远万里,扶老携幼,络绎于各地口岸。展墓之俗有人称之为“聚国魂”,其纽带与召唤功用可见一斑。

三、寒食插柳

寒食俗尚又一标志是家家要插柳。
寒食俗插柳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柳为落叶乔木,阳春始发,枝条柔韧,叶似春风裁剪,枝干纵横倒顺,插之皆可成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还介绍用柳枝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装袋,悬于风处,每用即烧开水下米,煮“络索米”,此法可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及翻胃噎膈等症”。《物类相感志》则有“清明柳条可止酱醋潮溢”的记载。
缘于柳是寒食节的象征之物,历代诗人在寒食节期间的咏题作也很多,唐诗人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曰“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唐诗人李商隐《柳》作曰:“灞桥已攀行客手,楚宫先聘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唐诗人贺知章《咏柳》名句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宋代大文豪苏轼《咏柳》作曰:“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逐清明”;宋诗人方岳《柳》句;“粥香饧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金代诗人吕中孚《柳》绝句:“风外丝丝袅绿烟,轻花初破不成绵,却嫌官路逢寒食,恼乱离愁似去年”;元诗人元淮《咏柳》作曰:“昼长舞得东风困,半倚秋千半拂墙”;明诗人黄世康《新柳篇》句曰:“离亭欲折未堪折,昨夜回风复回雪,黯黯妆成寒食天,毵毵怯近清明节”……宋代词人仲殊、晏几道、柳永、方千里、陈允平、周邦彦、吴文英等也有寒食节咏柳不俗之作,如晏几道《浣溪沙·柳》词曰:“二月风和到碧城,万条千缕录相迎,舞烟弄日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叶样,歌台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柳永《玉楼春·柳》词为:“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殢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寒食节为什么要插柳,各地说法很不一致,按宋代赵元镇《寒食》诗作和湖北《安陆府志》、广西《怀集县志》等说法是为了“纪年”;河北《宣化府志》、《永平府志》的说法是怕人生衰老,“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广东《雷州府志》及河北《冀州志》说法是为“明目”,“防盲”;湖北《应山县志》是"采柳枝供家神";《南昌府志》、《镇江府志》、《凤阳府志》中说是“谓之辟邪”;山东一些县及河北永平地区是“为了迎元乌”;苏州府《嘉定县志》是为“闹春”;晋省《榆社县志》则是“各家以柳条在屋乱摔,谓摔蝎子”;《古文释义新编》书中则曰“为介之推招魂”……
缘各地习俗不一,寒食清明节插柳的地点和人身部位也千差万别。福建《兴化府志》谓“门皆插柳,亦插于首”;广西《南宁府志》载:“亦戴之头,或系衣带”;广东地区一些县谓之“折柳悬于门,并插两鬓”;安徽《和州志》载:“插柳寝灶间,前后数日”;四川《嘉定州志》曰:“首插柳枝,又瓶贮献于佛神”。还有一些府州县志书谓“插于檐”、“插柳于坟”、“男女佩戴柳枝”、“儿童簪柳”、“折柳枝标于户”……
此外,安徽、苏州等地方,寒食节还盛行以戴荠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与柳叶。

四、寒食饮食

国内寒食节已经历两千多年,寒食节这一天甚至几天要禁火戒烟,作为“食为天”之须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饮料,其必然应运而生,必然会介入社会各个级别家庭生活中。
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9:46 第5楼

5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寒食粥品类繁多,较常食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东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并州之俗,言“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国以为寒食”;《珍珠船》则记载南朝时“梁武帝寒食赐麦粥”,当时的《荆楚岁时记》也载:“孙楚祭介之推云:“饧一盘,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类也”。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讲煮醴酪即为麦粥。另据《三国典略》,邺城人李岳为门客说服,用本钱广收大麦,用车运往晋阳,以求寒食节在晋阳一带卖高价。由于路途耽误,结果车到晋阳已是清明节令,无奈又载回邺城,“利息既少,乃受贫迫,世人莫不笑之”。按曹操《明罚令》,晋阳一带士民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李岳的运大麦车清明节方到,自然耽误了时机。这则故事还说明,晋阳人寒食节食麦粥,大麦是煮麦粥的主要原料。
唐人冯贽撰《云仙杂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节装万花舆,煮杨花粥”。宋代的《金门岁节录》也载:“洛阳人家,寒食节食桃花粥”。其实,桃花不仅可以煮粥食,还能治愈疾病。按《本草纲目》中崔元亮提供之方:“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头上肥疮和黄水面疮”。另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有煮寒食梅花粥法:“收落梅花瓣,净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锅,一滚即起食”。诗人杨诚斋有《寒食梅粥》诗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冬凌粥为寒食节高档食品,据唐代《韦巨源食谱》,当时都城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其中有名望的张手美家,除水产陆贩随时随需供货外,每逢一节日专卖一名食,其寒食节专卖食品即冬凌粥。宋代郑望《膳夫录》书中也提到“汴中节日食品”,其中寒食节名食为冬凌。据《唐书·百官志》,唐代有掌饮膳酒礼的食官,凡元旦、寒食、冬至,专门供送六品以下朝官食品。
饧即现代饴糖,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 “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有一则典故说唐代刘禹锡等诗人在《六经》中找不到饧字,对宋考功“春来不见饧”句提出质疑。经后人查找,发现战国时《楚辞》中提到的餦餭即是汉代所称的饧。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讲的寒食具也即此物。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诗》云:“有客初尝寒食具,据梧痛饮散幽襟。”据《本草纲目》载:“寒具为冷食,《楚辞·招魂》中名粔籹,邵应《通俗文》中名餲,《齐民要术》中名环饼,其用糯米粉和面油煎制成,可贮存,寒食禁火时用以代餐。”《本草纲目》一书还曰:“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李时珍还引用《集异记》中使用寒食饧,曾治愈好健将邢曹进眼目中的飞矢恶疾等病例说明饧的功用。按《辞海》说,饧是专指用麦芽和谷芽等熬成的糖。介休传统食品贯馅糖即是用大麦芽和小米经过糖化,熬制而成的饴糖。贯馅糖为冬令保健食品,用以春节至寒食节期间馈送亲友和祭灶供神。穷根寻源,贯馅糖事实上就是古代寒食节家用食品。按顾炎武《日知录》载:“汉时卖饧只是吹竹,到明代改为用箫编竹管鸣金。”当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春节前后看到一些商贩在街市玩弄吹塑之作。
寒食食品还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饭。制青精饭主要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方法是“采其枝叶,捣汁,用汁浸米,蒸饭,晒干,坚而碧也。”《辞海》中讲青精饭为乌饭,书中提到乌饭树为“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国内南北各地有野生,江淮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唐代诗人杜甫《赠李白》诗句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按《山家清供》一书,青精饭不仅为普通百姓家所需,更为神仙家垂青。久服可以“益颜”,为“延筭仙方”。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 “寒食日采南天竹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另外,青精饭在一些地区还用作清明节供品,据大庾岑以南的广东《始兴县志》载:“寒食日妇女相约上丘坟,以乌糯饭置牲祭墓。”《宁波府志》也有“清明各家为青滋黑饭,牲醴祭墓”的记载。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5464545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