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币:吴组缃的代表作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3:33:47

《樊家铺》写于1934年,收入《西柳集》,是吴组缃的代表作

吴组缃小传

吴组缃(1908.4.5—1994.1.11),原名祖缃,字仲华,十四岁时改
名祖襄,笔名吴组缃,芜帝,野松,寄谷,木公等.安徽泾县茂林人.父亲
吴庆余是个秀才,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反对科举,学洋文,后弃文经商,
小有资产,在家乡兴办了两所私立小学.
1921年起,吴组缃就学于宣城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接触到进步思
潮.在五中时,曾主持学生会的文艺周刊《赭山》,开始文学创作,在《赭
山》,《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白话诗.1923年在上海《民国
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小草》和1925年3月在《妇
女杂志》上刊出的短篇小说《鸢飞鱼跃》,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1927
年结婚,回茂林当小学教员.
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学中文,1933年毕业后
直升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清华园时期,是吴组缃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与
季羡林,林庚和李长之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1932年到1934年他创作的小说《官官的补品》,《箓竹山房》,《卍
字金银花》,《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以皖南农村
现实生活中经济与制度的衰落为题材和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尤其
是1933年创作的短篇《一千八百担》,藉宋氏家族的一次宗祠集会,具体而
微地表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破产和宗族制度的分崩离析.这些
作品后结为《西柳集》和《饭余集》刊行.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
谨,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
风俗场景的第一人.
1934年,吴组缃中断学业,到南京中央研究院任丁文江的秘书半年.经
郑振铎介绍,结识了王任叔,张天翼,蒋牧良,朱凡等人,常在一起探讨文
学创作问题.1935年初,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兼秘书.1936年与欧阳
山,张天翼等左翼作家创办《小说家》杂志.1938年,作为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发起人之一,与老舍共同起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任协
会常任理事.1943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鸭嘴涝》(又名《山洪》),描写
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
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1946年至1947年间吴组缃随冯玉祥访美,之后离开冯,担任南京金陵
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至逝世,一直任北
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历任中国文联
与中国作协理事,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吴组缃主要著作书目

西柳集(小说集)1934年7月,上海,生活书店
饭余集(小说散文集)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
鸭嘴涝(长篇小说)1943年3月,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出
版,1946年改名《山洪》,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再版
吴组缃小说散文集195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说稗集(古典小说论评集)1987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宿草集(小说集)1988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拾荒集(散文集)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苑外集(文艺评论集)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元文学史稿(与沈天佑合著)198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