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可以用美元吗: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书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7:40:45
有关于第七十四回中,作者是如何从平淡生活中掀起情节波澜的

不可阻遏的时代振荡力
  ——试析《红楼梦》之“死亡”

  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1
  是的,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死亡。死亡的氛围,笼罩着“红楼”,死亡之经脉,贯穿着“红楼”。无怪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2
  死亡,是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果。因此,对《红楼梦》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于更真切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有助于掌握其悲剧结构及艺术价值,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思想、艺术水准。
  一
  笔者认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可按内容分为八个阶段。下面按阶段试析其死亡描写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对全书总纲写的一个概述。只写了一个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冯渊被薛蟠豪奴打死。冯渊“命薄”由于薛蟠有恃无恐,雨村听任“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由于“护官符”作崇。冯渊之死是一条“纲”,它张开了四大家族关系及其社会背景之“网”。
  第二阶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为标志,是贾府最兴盛的时期。而在这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期,却出现了五次死亡:
  1、第12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面描写贾瑞之死。一方面揭示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一方面表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及歹毒;
  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正面描写秦可卿之死。出殡时,葬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并招来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吊祭,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奢侈以及赫赫势焰。此外,“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的描写,则向人们暗示“扒灰”者之丑恶。而秦氏托梦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等语,其中寓意,显而易见;
  3、秦氏丫环瑞珠,见秦氏死即触柱而亡,“此事可罕”。不可否认,丫环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环知道了秦氏死之隐情,并被贾珍发觉。秦氏既死,无可依靠。丫环面临的将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结。统治者的堕落和威慑,是丫环的主要死因;
  4、第14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林如海病死,只是在凤姐操办秦氏丧事时,一笔带过。但决非可有可无,它预示着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真正开始。是黛玉悲剧的正式发端,而这一发端又是与封建制度的残酷紧密相连的;
  5、第16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秦钟病死。其死主要与智能恋情有关。其父为此打了他一顿,随后“气的老病发作”,“呜呼死了”。秦钟为此“又添了许多病候”。他的死,说到底,是封建礼教对自由爱情迫害的结果。宝玉与之为知己至交,作者写其“情”死,是不是也暗示着宝玉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结局?
  在贾府最为兴盛的时期,悲剧的大幕随即拉开。在短短的十三回里,死亡已频频出现,达到全书的最密度。死神的幽灵或隐或现,忽明忽暗地显示贾府之权势,暴露着贾府的罪恶及内部矛盾,暗示着贾府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三阶段,第十九回至第三十三回,这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斗争全面展开的阶段。
  第32回,“含耻辱情烈火死金钏”。这一阶段就在这回写到死亡,但却具有相当大的容量。金钏之死揭开了主奴矛盾斗争的血淋淋的一幕,加之宝玉叛逆的异端行为不断强化及荣国府嫡庶之间的矛盾纠葛,导致了宝玉“大承笞挞”。由此,封建秩序森严的大家族“登时乱麻一般”,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宝玉的叛逆性亦更明朗和坚定,这不也意味着封建大家族后继无人,前途无望吗?
  第四阶段,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六回。这是贾府内部旧的矛盾继续发展,新矛盾不断增加的阶段。这是一个酝酿死亡的阶段,因此与上一阶段一样,死亡只在一处出现:
  第44回,鲍二媳妇自缢身亡。鲍二媳妇的浪荡,贾链的淫欲,凤姐的刻薄狠毒,无不散发着贾府腐臭的气味。
  第五阶段,第五十七回至第七十四回。以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为高潮,贾府内部矛盾激化,危机爆发。与之相应,三个人物之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第63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贾敬“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作为贾府的长房,他放着现在的功名富贵不要,“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一心想做神仙。贾敬终于“成仙”了。这是封建统治者本身对自己阶级前途感到绝望的结果,是封建制度毁灭的预兆;
  2、第66回,“情小妹情耻归地府”,正面描写尤三姐自刎身亡。风流标致,聪明豪爽,刚烈执着的尤三姐,在即将获得自己所向往追求的爱情之时,宝玉一句“真真一对尤物”,致使柳湘莲联想到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悔了婚约。三姐自刎,非宝玉之过,只能说明贾府实为鬼魅之地,滋生着死亡,一旦涉足,便无法自掌命运;
  3、第68回,尤二姐“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温顺美丽,逆来顺受,不工心计的二姐,对贾链和凤姐抱有太多的幻想,最终成为凤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之品性登峰造极的“试刀”物。
  二尤之死和贾敬之死,深刻地揭示出贾府不但不断制造他人死亡,也在不断为自己制造死亡。而第七十四回的“抄捡大观园”,“从家里自杀自灭”就是明显标志和真正开端。
  第六阶段,第七十五回至第九十三回,是补叙上一高潮余波,再次展开矛盾的阶段,出现三个人物之死;
  1、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这位“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奴隶,是抄检大观园中“纯然无辜的受害者,毫无理由地被判了刑的无罪者。”○3要说有罪,那就是她的美丽聪明、狂傲刚烈。王夫人就是以此为由,把她撵走,将其置于死地的。晴雯终于悒闷而终。封建制度已经衰弱得连美貌也无法容忍了!
  2、第92回,写到司棋撞墙而死,其情人潘又安随之自刎身亡。这是由司棋在“抄检大观园”中获“罪”被逐引起的。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有“罪”,这个阴影如黑死病,追逼着这一对有情人,直到绝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黑死病”已在贾府中漫延,无药可救!
  第七阶段,第九十四至第一百零五回,以元妃之死和“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为标志,是贾府真正开始衰败的阶段。伴随着这个阶段出现的是四个人物的死亡:
  1、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贾府最显赫的人物元妃病死,这是贾府衰败的重要信号。秦氏死前托梦之语开始应验,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吗?虽然荣极一时,大富大贵,终究逃脱不了一死,何况其下乎?
  2、第96回,紧接元妃之死,王夫人之弟王子腾上京赴任途中病死。王夫人“悲女哭弟”,“心口疼痛起来”。显然王夫人是因王氏姑侄一派力量失去了一根有力支柱,贾府靠山又崩缺一角,灭亡因素又多加一分而痛心疾首。
  3、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这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多愁善感而勇敢坚定的封建叛逆者,终于在封建制度残酷的重压之下,无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窒息而死!她以死来控诉封建礼教,捍卫爱情理想。她的死,促使另一个叛逆者,贾府的接班人——宝玉加快了背叛的步伐,无疑,这也是加速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步伐!
  4、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河东狮”金桂,淫荡歹毒,害人反害己,一命呜呼。悍妇既死,大快人心。然静而思之,我们不难感觉到,金桂这一形象正是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缩影。她的死,是封建制度命运的最好的注脚:封建制度将以杀“人”杀己而告终!
  第八阶段,第一百零六回至一百二十回,以“中乡魁宝玉却尘缘”为高潮,是贾府全面衰败的阶段。死亡更为频繁,达到全书的最密度。
  1、第109回,“还孽债迎女返真元”。迎春“结缡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以至身亡”。试想,如果贾府权势如初,“白玉为堂金作马”,千金小姐迎春能让孙家随意“揉搓”?孙家敢随意“揉搓”?迎春之死,再次形象地暗示了贾府的衰败。
  2、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写贾母之死似乎是寿终正寝,但细细想来,这个贾府中至高无上,受得了富贵贫贱的“老祖宗”之死却大有深意。在109回,贾母听到迎春将死的消息时,说了一句话:“迎丫头虽苦,或者熬出来,不打量他年轻轻儿的就要死了。留着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活着做什么!”这是封建统治者穷途末路的绝望悲音。贾母之死,又一次敲响了贾府死亡的丧钟!
  3、第11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鸳鸯自缢。其死与秦氏丫环瑞珠之死有相似之处,但更多地带有对贾赦等封建恶势力的反抗的性质。她的死,又一次证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实为罪恶、死亡之陷阱。
  4、第112回,“死雠仇赵妾赴冥曹”。赵姨娘在伴灵之时得了暴病,一命归天。其死似乎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因素,但仔细体察,便可发现,其死是贾府内嫡庶之间互相倾轧所致。赵姨娘自己道出病因:“我想仗着马道婆要出出我的气,银子白花了好些,也没有弄死了一个。如今我回去了,又不知谁来算计我。”赵姨娘得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分裂症。奴隶中有死亡,主子中有死亡,嫡庶中有死亡。封建末世,死亡无孔不入!
  5、第114回,“王熙凤历幻金陵”。王熙凤,这个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颇具才智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终于心力交竭,病入膏肓,命归黄泉。她的死,是封建制度的最后挽歌,她宣布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阶段最后,亦即全书的结尾,宝玉以一种游戏的态度,胡乱应考而中举,随即“悬崖撒手”当和尚去了。这个贾府的继承人,如此动作,实是“看见许多死亡”之后,对封建制度命运大彻大悟的结果。
  总之,即便最后有“兰桂齐芳”这不痛不痒的一笔,亦不过是如士隐所言“不便预说”的梦想而已。死神在招手,封建末世别无选择!
  二
  从总体上说,《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贾府的由盛而衰,预示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从上述简析可见,《红楼梦》的死亡描写都具有一股向心力,九九归一,千流奔海,直接或间接地汇合于主题,强烈地、生动地表现着主题。
  全书一百二十回,有二十一回写到二十三个人物之死。除林如海、元春、王子腾算得上正常死亡外,其余二十人均可找出其非正常死亡的根由:十人属于自杀,七人属于被直接或间接迫害致死,三人为绝望而死。这里面上至身居贾府高位的“老祖宗”,下至生活于最底层的奴隶;既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也有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们的死无一不与封建社会的罪恶腐朽、行将崩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楼梦》,除了像有的红学家指出的那样,主要通过“病”与“梦”,完成这部伟大悲剧的独创性构思以外○4,不可否认,死亡,也是“红楼”悲剧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和贾宝玉一起,“看见许多死亡”之时,我们不能不感觉到:
  浓重的死亡之雾,笼罩着“红楼”。
  疯狂的死亡之神,不停地摇晃这座封建末世的危楼!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死亡,传递着不可阻遏的时代震荡力!
  三
  《红楼梦》写了二十三个人物(有名有姓)之死,如平均算来,每十回出现的死亡将近两次。这个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说明死亡在整总书中所占分量不算小。因此,当我们采用何永康教授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模糊体验”时○5,就感觉到其间阴森之“死”气。带着这种总体感觉,深入《红楼梦》的艺术时空,就比较容易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死亡不断出现;随着空间的转移、场景的变换,死亡四处存在。
  这样,通过死亡的“复现”,我们就会感觉到贯串“红楼”的较有规律运动着的悲剧节奏。我们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各个阶段的死亡密度在整个节奏运动过程中表现为:
  疏→最密→疏→疏→较密→较密→密→最密
  如果画出曲线图,其死亡曲线呈起伏不断向上的态势。而死亡密度及其曲线的变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作品各个阶段的内容及情节发展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第一阶段是全书的“概述”,只写冯渊之死,意在交待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第二阶段,是贾府最兴盛之时,亦是死亡最多之时,暗示“乐极生悲”,紧紧衔接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是矛盾展开阶段,相对平静一些,各有一人死亡;第五阶段,矛盾激化,于是死人增加至三个;第六阶段,补叙上一阶段矛盾激化之余波,再次展开矛盾,亦出现三次死亡。这是死亡密度上升的阶段;第七阶段,是贾府走向崩溃的第一个高潮,死亡密度相应增加至四人;第八阶段,是贾府崩溃的第二个高潮,死亡达到最密度:五人。
  正是由于《红楼梦》较好地把握了死亡密度控制与主题意蕴的关系,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变换死亡密度。既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又使整部作品形成的艺术节奏与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相适应。疏密相间,起伏变化,不断强化。创造了一个哀惋悲凉,缠绵不绝的悲剧情境,形成特有的悲剧美感。这也许是《红楼梦》多写家常琐事,描绘生活之流,貌似平淡,却能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能达到“‘诗融雅俗’的美学新高度” ○6,成为富有诗意的伟大的悲剧小说,雄踞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之巅,看来也与其匠心独运地安排变换死亡密度,形成和谐的悲剧艺术节奏有关联。因为“主要凭借密度来构成节奏的作品,突出的是抒情与哲理,情感与场面的统一,讲究是意境创造,以意蕴的荡漾产生空灵的境界,其特色是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 ○7。以死亡密度构成节奏,无疑是使《红楼梦》成为具有上述特点的小说的原因之一。
  我们透过不断复现的死亡,看到《红楼梦》字字滴血的“辛酸泪”,体察到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所感悟到的深刻哲理。感伤意绪,悲寂之心,愤懑之情,萦绕胸中,长久不消!
  《红楼梦》,堪称诗化的小说。
  四
  由以上论述,我们又可引出关于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艺术节奏上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文气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后四十回死亡复现紧紧衔接顺应前八十回的发展势头,越是接近高潮,死亡复现的密度就越大。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股使封建社会“天崩地解”,摧枯拉朽的时代震荡力。
  有的学者认为,续书作者就是曹雪芹。笔者不敢妄断此说确否。但这种观点也是在充分研究《红楼梦》全书,尤其是后四十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起码可以说明续书与前八十回在思想艺术水准上是有某些接近,甚至可以与前八十回相媲美之处。
  客观地看,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展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封建末世的生活图景。从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结构。这是从上述对《红楼梦》以死亡复现形成节奏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续书之作者的贡献是伟大的。

200200530 见习魔法师 二级(156)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艺术/文学 > 中国文学快到期问题
• 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怎么译?
• 焚膏继晷什么来头
• 剧本〈花田错〉有没有比较望完整的?
• 以骄傲为话题写一篇剧本,或童话文体!
• 蔡文姬 悲愤诗赏析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书评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1 小时
有关于第七十四回中,作者是如何从平淡生活中掀起情节波澜的
提问者:lovegoodljh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2 条
不可阻遏的时代振荡力
——试析《红楼梦》之“死亡”

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1
是的,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死亡。死亡的氛围,笼罩着“红楼”,死亡之经脉,贯穿着“红楼”。无怪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2
死亡,是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果。因此,对《红楼梦》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于更真切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有助于掌握其悲剧结构及艺术价值,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思想、艺术水准。

笔者认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可按内容分为八个阶段。下面按阶段试析其死亡描写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对全书总纲写的一个概述。只写了一个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冯渊被薛蟠豪奴打死。冯渊“命薄”由于薛蟠有恃无恐,雨村听任“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由于“护官符”作崇。冯渊之死是一条“纲”,它张开了四大家族关系及其社会背景之“网”。
第二阶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为标志,是贾府最兴盛的时期。而在这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期,却出现了五次死亡:
1、第12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面描写贾瑞之死。一方面揭示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一方面表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及歹毒;
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正面描写秦可卿之死。出殡时,葬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并招来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吊祭,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奢侈以及赫赫势焰。此外,“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的描写,则向人们暗示“扒灰”者之丑恶。而秦氏托梦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等语,其中寓意,显而易见;
3、秦氏丫环瑞珠,见秦氏死即触柱而亡,“此事可罕”。不可否认,丫环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环知道了秦氏死之隐情,并被贾珍发觉。秦氏既死,无可依靠。丫环面临的将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结。统治者的堕落和威慑,是丫环的主要死因;
4、第14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林如海病死,只是在凤姐操办秦氏丧事时,一笔带过。但决非可有可无,它预示着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真正开始。是黛玉悲剧的正式发端,而这一发端又是与封建制度的残酷紧密相连的;
5、第16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秦钟病死。其死主要与智能恋情有关。其父为此打了他一顿,随后“气的老病发作”,“呜呼死了”。秦钟为此“又添了许多病候”。他的死,说到底,是封建礼教对自由爱情迫害的结果。宝玉与之为知己至交,作者写其“情”死,是不是也暗示着宝玉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结局?
在贾府最为兴盛的时期,悲剧的大幕随即拉开。在短短的十三回里,死亡已频频出现,达到全书的最密度。死神的幽灵或隐或现,忽明忽暗地显示贾府之权势,暴露着贾府的罪恶及内部矛盾,暗示着贾府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三阶段,第十九回至第三十三回,这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斗争全面展开的阶段。
第32回,“含耻辱情烈火死金钏”。这一阶段就在这回写到死亡,但却具有相当大的容量。金钏之死揭开了主奴矛盾斗争的血淋淋的一幕,加之宝玉叛逆的异端行为不断强化及荣国府嫡庶之间的矛盾纠葛,导致了宝玉“大承笞挞”。由此,封建秩序森严的大家族“登时乱麻一般”,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宝玉的叛逆性亦更明朗和坚定,这不也意味着封建大家族后继无人,前途无望吗?
第四阶段,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六回。这是贾府内部旧的矛盾继续发展,新矛盾不断增加的阶段。这是一个酝酿死亡的阶段,因此与上一阶段一样,死亡只在一处出现:
第44回,鲍二媳妇自缢身亡。鲍二媳妇的浪荡,贾链的淫欲,凤姐的刻薄狠毒,无不散发着贾府腐臭的气味。
第五阶段,第五十七回至第七十四回。以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为高潮,贾府内部矛盾激化,危机爆发。与之相应,三个人物之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第63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贾敬“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作为贾府的长房,他放着现在的功名富贵不要,“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一心想做神仙。贾敬终于“成仙”了。这是封建统治者本身对自己阶级前途感到绝望的结果,是封建制度毁灭的预兆;
2、第66回,“情小妹情耻归地府”,正面描写尤三姐自刎身亡。风流标致,聪明豪爽,刚烈执着的尤三姐,在即将获得自己所向往追求的爱情之时,宝玉一句“真真一对尤物”,致使柳湘莲联想到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悔了婚约。三姐自刎,非宝玉之过,只能说明贾府实为鬼魅之地,滋生着死亡,一旦涉足,便无法自掌命运;
3、第68回,尤二姐“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温顺美丽,逆来顺受,不工心计的二姐,对贾链和凤姐抱有太多的幻想,最终成为凤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之品性登峰造极的“试刀”物。
二尤之死和贾敬之死,深刻地揭示出贾府不但不断制造他人死亡,也在不断为自己制造死亡。而第七十四回的“抄捡大观园”,“从家里自杀自灭”就是明显标志和真正开端。
第六阶段,第七十五回至第九十三回,是补叙上一高潮余波,再次展开矛盾的阶段,出现三个人物之死;
1、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这位“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奴隶,是抄检大观园中“纯然无辜的受害者,毫无理由地被判了刑的无罪者。”○3要说有罪,那就是她的美丽聪明、狂傲刚烈。王夫人就是以此为由,把她撵走,将其置于死地的。晴雯终于悒闷而终。封建制度已经衰弱得连美貌也无法容忍了!
2、第92回,写到司棋撞墙而死,其情人潘又安随之自刎身亡。这是由司棋在“抄检大观园”中获“罪”被逐引起的。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有“罪”,这个阴影如黑死病,追逼着这一对有情人,直到绝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黑死病”已在贾府中漫延,无药可救!
第七阶段,第九十四至第一百零五回,以元妃之死和“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为标志,是贾府真正开始衰败的阶段。伴随着这个阶段出现的是四个人物的死亡:
1、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贾府最显赫的人物元妃病死,这是贾府衰败的重要信号。秦氏死前托梦之语开始应验,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吗?虽然荣极一时,大富大贵,终究逃脱不了一死,何况其下乎?
2、第96回,紧接元妃之死,王夫人之弟王子腾上京赴任途中病死。王夫人“悲女哭弟”,“心口疼痛起来”。显然王夫人是因王氏姑侄一派力量失去了一根有力支柱,贾府靠山又崩缺一角,灭亡因素又多加一分而痛心疾首。
3、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这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多愁善感而勇敢坚定的封建叛逆者,终于在封建制度残酷的重压之下,无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窒息而死!她以死来控诉封建礼教,捍卫爱情理想。她的死,促使另一个叛逆者,贾府的接班人——宝玉加快了背叛的步伐,无疑,这也是加速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步伐!
4、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河东狮”金桂,淫荡歹毒,害人反害己,一命呜呼。悍妇既死,大快人心。然静而思之,我们不难感觉到,金桂这一形象正是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缩影。她的死,是封建制度命运的最好的注脚:封建制度将以杀“人”杀己而告终!
第八阶段,第一百零六回至一百二十回,以“中乡魁宝玉却尘缘”为高潮,是贾府全面衰败的阶段。死亡更为频繁,达到全书的最密度。
1、第109回,“还孽债迎女返真元”。迎春“结缡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以至身亡”。试想,如果贾府权势如初,“白玉为堂金作马”,千金小姐迎春能让孙家随意“揉搓”?孙家敢随意“揉搓”?迎春之死,再次形象地暗示了贾府的衰败。
2、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写贾母之死似乎是寿终正寝,但细细想来,这个贾府中至高无上,受得了富贵贫贱的“老祖宗”之死却大有深意。在109回,贾母听到迎春将死的消息时,说了一句话:“迎丫头虽苦,或者熬出来,不打量他年轻轻儿的就要死了。留着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活着做什么!”这是封建统治者穷途末路的绝望悲音。贾母之死,又一次敲响了贾府死亡的丧钟!
3、第11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鸳鸯自缢。其死与秦氏丫环瑞珠之死有相似之处,但更多地带有对贾赦等封建恶势力的反抗的性质。她的死,又一次证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实为罪恶、死亡之陷阱。
4、第112回,“死雠仇赵妾赴冥曹”。赵姨娘在伴灵之时得了暴病,一命归天。其死似乎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因素,但仔细体察,便可发现,其死是贾府内嫡庶之间互相倾轧所致。赵姨娘自己道出病因:“我想仗着马道婆要出出我的气,银子白花了好些,也没有弄死了一个。如今我回去了,又不知谁来算计我。”赵姨娘得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分裂症。奴隶中有死亡,主子中有死亡,嫡庶中有死亡。封建末世,死亡无孔不入!
5、第114回,“王熙凤历幻金陵”。王熙凤,这个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颇具才智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终于心力交竭,病入膏肓,命归黄泉。她的死,是封建制度的最后挽歌,她宣布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阶段最后,亦即全书的结尾,宝玉以一种游戏的态度,胡乱应考而中举,随即“悬崖撒手”当和尚去了。这个贾府的继承人,如此动作,实是“看见许多死亡”之后,对封建制度命运大彻大悟的结果。
总之,即便最后有“兰桂齐芳”这不痛不痒的一笔,亦不过是如士隐所言“不便预说”的梦想而已。死神在招手,封建末世别无选择!

从总体上说,《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贾府的由盛而衰,预示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从上述简析可见,《红楼梦》的死亡描写都具有一股向心力,九九归一,千流奔海,直接或间接地汇合于主题,强烈地、生动地表现着主题。
全书一百二十回,有二十一回写到二十三个人物之死。除林如海、元春、王子腾算得上正常死亡外,其余二十人均可找出其非正常死亡的根由:十人属于自杀,七人属于被直接或间接迫害致死,三人为绝望而死。这里面上至身居贾府高位的“老祖宗”,下至生活于最底层的奴隶;既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也有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们的死无一不与封建社会的罪恶腐朽、行将崩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楼梦》,除了像有的红学家指出的那样,主要通过“病”与“梦”,完成这部伟大悲剧的独创性构思以外○4,不可否认,死亡,也是“红楼”悲剧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和贾宝玉一起,“看见许多死亡”之时,我们不能不感觉到:
浓重的死亡之雾,笼罩着“红楼”。
疯狂的死亡之神,不停地摇晃这座封建末世的危楼!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死亡,传递着不可阻遏的时代震荡力!

《红楼梦》写了二十三个人物(有名有姓)之死,如平均算来,每十回出现的死亡将近两次。这个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说明死亡在整总书中所占分量不算小。因此,当我们采用何永康教授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模糊体验”时○5,就感觉到其间阴森之“死”气。带着这种总体感觉,深入《红楼梦》的艺术时空,就比较容易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死亡不断出现;随着空间的转移、场景的变换,死亡四处存在。
这样,通过死亡的“复现”,我们就会感觉到贯串“红楼”的较有规律运动着的悲剧节奏。我们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各个阶段的死亡密度在整个节奏运动过程中表现为:
疏→最密→疏→疏→较密→较密→密→最密
如果画出曲线图,其死亡曲线呈起伏不断向上的态势。而死亡密度及其曲线的变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作品各个阶段的内容及情节发展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第一阶段是全书的“概述”,只写冯渊之死,意在交待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第二阶段,是贾府最兴盛之时,亦是死亡最多之时,暗示“乐极生悲”,紧紧衔接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是矛盾展开阶段,相对平静一些,各有一人死亡;第五阶段,矛盾激化,于是死人增加至三个;第六阶段,补叙上一阶段矛盾激化之余波,再次展开矛盾,亦出现三次死亡。这是死亡密度上升的阶段;第七阶段,是贾府走向崩溃的第一个高潮,死亡密度相应增加至四人;第八阶段,是贾府崩溃的第二个高潮,死亡达到最密度:五人。
正是由于《红楼梦》较好地把握了死亡密度控制与主题意蕴的关系,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变换死亡密度。既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又使整部作品形成的艺术节奏与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相适应。疏密相间,起伏变化,不断强化。创造了一个哀惋悲凉,缠绵不绝的悲剧情境,形成特有的悲剧美感。这也许是《红楼梦》多写家常琐事,描绘生活之流,貌似平淡,却能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能达到“‘诗融雅俗’的美学新高度” ○6,成为富有诗意的伟大的悲剧小说,雄踞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之巅,看来也与其匠心独运地安排变换死亡密度,形成和谐的悲剧艺术节奏有关联。因为“主要凭借密度来构成节奏的作品,突出的是抒情与哲理,情感与场面的统一,讲究是意境创造,以意蕴的荡漾产生空灵的境界,其特色是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 ○7。以死亡密度构成节奏,无疑是使《红楼梦》成为具有上述特点的小说的原因之一。
我们透过不断复现的死亡,看到《红楼梦》字字滴血的“辛酸泪”,体察到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所感悟到的深刻哲理。感伤意绪,悲寂之心,愤懑之情,萦绕胸中,长久不消!
《红楼梦》,堪称诗化的小说。

由以上论述,我们又可引出关于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艺术节奏上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文气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后四十回死亡复现紧紧衔接顺应前八十回的发展势头,越是接近高潮,死亡复现的密度就越大。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股使封建社会“天崩地解”,摧枯拉朽的时代震荡力。
有的学者认为,续书作者就是曹雪芹。笔者不敢妄断此说确否。但这种观点也是在充分研究《红楼梦》全书,尤其是后四十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起码可以说明续书与前八十回在思想艺术水准上是有某些接近,甚至可以与前八十回相媲美之处。
客观地看,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展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封建末世的生活图景。从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结构。这是从上述对《红楼梦》以死亡复现形成节奏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续书之作者的贡献是伟大的。
回答者:yuke2210 - 童生 一级 6-10 16:45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及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主子与丫鬟之间几乎忽略了等级差别。里面没有功名利禄等世俗愿望的干扰,也没有外面世界的污浊恶臭。在宝玉看来,只有在园子里才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女儿们才能永葆青春与清净。他希望这座花园能常驻人间,女儿们也永远不要离开这里。但是,大观园毕竟只是理想的存在,它依托于现实世界的外在形式,自然不能避免世俗的袭扰。大观园的最终命运,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核心所在。抄检大观园,是毁灭的开始,所以惊心动魄。

抄检的起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可能是司棋与潘又安幽会时遗落在园里山石上的。这件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而园子里住的是未婚男女,所以才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尤其担心宝玉乱性,做出风流情事,坏了名声。尤其是当她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拨,见到晴雯打扮得像个病西施时,就越发动怒,于是下令抄检。

在这次事件中,邢夫人未出场,却扮演了一个可耻的角色。王夫人一来就怀疑绣春囊是凤姐所遗,显系邢夫人暗示的结果。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邢夫人借机一石二鸟,是想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她还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最终导致了抄检。所以说,此情节反映了妯娌、婆媳间的矛盾。

王熙凤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当她被冤枉时,侃侃而谈,以五条理由辩白,终获王夫人信任,反映出她的机敏。当她知道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用心时,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此后的言谈举止就特别讲究分寸,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把难堪又还给了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一方。凤姐管家有年,深明利害,有此翻云覆雨手段,是合乎情理的。从抄检过程看,凤姐只是奉命行事,并无故意加害于园中人的用心。她为晴雯、紫鹃、入画等说情,更可看出她的心是向着大观园的。由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影响,凤姐与黛玉的关系常被误解,这是应当分辨明白的。

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撵入画,与探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等的反应。晴雯最无辜,却先遭谗陷,被王夫人痛骂,所以抄检之夜她的态度也最激烈。她兜箱底倒物的举动,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火爆性情。然而,结果对她十分不利,在七十八回,她成了抄检的最大受害者。晴雯的命运,集中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大家庭家长们的刻薄无情。入画被撵事出有因,衬托出惜春冷面冷心的特点。司棋完全是邢王两派家庭矛盾的牺牲品,但她无所畏惧,且毫无羞愧之意,可见她与表弟潘又安的相爱是出于真心的,她的性格也是泼辣大胆的。因此她的行为虽有失检点,其悲剧命运却也同样值得寄予深深的同情。

从艺术上看,这段情节颇为曲折。事件的发生极为突兀,王夫人的怒气令人摸不着头脑。接着写凤姐的辩解与谋划,事情得以平息。不料,王善保家的又来挑拨是非,王夫人立即叫来晴雯呵斥,情势急转直下。抄检时由南至北,开始平淡无事,忽写探春大义凛然,最后以王善保家的打嘴现世作结,可以说波澜起伏,变幻不定,文情非常活泼生动。

借事写人,是曹写芹一贯的艺术追求。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作者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王夫人缺乏心计,耳软面硬;凤姐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脾气刚烈,司棋敢作敢当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7712.htm
回答者:此时相望不相闻 - 秀才 二级 6-10 16:47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及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主子与丫鬟之间几乎忽略了等级差别。里面没有功名利禄等世俗愿望的干扰,也没有外面世界的污浊恶臭。在宝玉看来,只有在园子里才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女儿们才能永葆青春与清净。他希望这座花园能常驻人间,女儿们也永远不要离开这里。但是,大观园毕竟只是理想的存在,它依托于现实世界的外在形式,自然不能避免世俗的袭扰。大观园的最终命运,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核心所在。抄检大观园,是毁灭的开始,所以惊心动魄。

抄检的起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可能是司棋与潘又安幽会时遗落在园里山石上的。这件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而园子里住的是未婚男女,所以才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尤其担心宝玉乱性,做出风流情事,坏了名声。尤其是当她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拨,见到晴雯打扮得像个病西施时,就越发动怒,于是下令抄检。

在这次事件中,邢夫人未出场,却扮演了一个可耻的角色。王夫人一来就怀疑绣春囊是凤姐所遗,显系邢夫人暗示的结果。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邢夫人借机一石二鸟,是想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她还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最终导致了抄检。所以说,此情节反映了妯娌、婆媳间的矛盾。

王熙凤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当她被冤枉时,侃侃而谈,以五条理由辩白,终获王夫人信任,反映出她的机敏。当她知道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用心时,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此后的言谈举止就特别讲究分寸,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把难堪又还给了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一方。凤姐管家有年,深明利害,有此翻云覆雨手段,是合乎情理的。从抄检过程看,凤姐只是奉命行事,并无故意加害于园中人的用心。她为晴雯、紫鹃、入画等说情,更可看出她的心是向着大观园的。由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影响,凤姐与黛玉的关系常被误解,这是应当分辨明白的。

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撵入画,与探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等的反应。晴雯最无辜,却先遭谗陷,被王夫人痛骂,所以抄检之夜她的态度也最激烈。她兜箱底倒物的举动,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火爆性情。然而,结果对她十分不利,在七十八回,她成了抄检的最大受害者。晴雯的命运,集中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大家庭家长们的刻薄无情。入画被撵事出有因,衬托出惜春冷面冷心的特点。司棋完全是邢王两派家庭矛盾的牺牲品,但她无所畏惧,且毫无羞愧之意,可见她与表弟潘又安的相爱是出于真心的,她的性格也是泼辣大胆的。因此她的行为虽有失检点,其悲剧命运却也同样值得寄予深深的同情。

从艺术上看,这段情节颇为曲折。事件的发生极为突兀,王夫人的怒气令人摸不着头脑。接着写凤姐的辩解与谋划,事情得以平息。不料,王善保家的又来挑拨是非,王夫人立即叫来晴雯呵斥,情势急转直下。抄检时由南至北,开始平淡无事,忽写探春大义凛然,最后以王善保家的打嘴现世作结,可以说波澜起伏,变幻不定,文情非常活泼生动。

借事写人,是曹写芹一贯的艺术追求。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作者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王夫人缺乏心计,耳软面硬;凤姐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脾气刚烈,司棋敢作敢当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