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天吸收多少氧气:地球的构造 要带图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0:15:03
急求啊!!!
快!!!

地球的构造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同心圈组成的。

??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这就是地球的表皮。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铝,称为硅铝层。在大洋深处有的地方没有硅铝层,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镁,称为硅镁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公里,大陆所在的地方比较厚一些,海洋的地方比较薄,最薄的地方不到10公里。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5—8公里。在地壳表面还有一层风化壳,上面“发育”了一层薄薄的土壤。

??地壳往下的那一层叫做地幔,又称“中间层”,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固体层,厚度约2900公里左右。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度为35—1000公里,上地幔靠地壳的一层是由橄榄岩一类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非常坚硬。现在知道最深的地震,是发生在地下700公里的地方,即地幔上部。地幔的物质可能是固态的,也可能像粘胶一样处在半流动状态,当它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变形而不致破裂。如果地壳的某个地方发生了裂缝,“地幔”上部的物质就会喷出地表,变成熔融赤热的熔岩,这就是火山喷发了。下地幔离地面约1000—2900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

??地幔再往里就是地核,它的半径约3500公里。地核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处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体状态。4980—5120公里深处,是一个过渡带。从5120公里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是固体状态。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铁,另外还有一些镍和碳的元素。内地核的半径约1300公里。

图:http://www.stcsm.gov.cn/learning/lesson/course/detail.asp?id=87&lessonnum=3&coursenum=20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内部究竟何种模样,现代的科学水平还不可能从地球深处取样加以确认。不过,地质学家可以根据地震波传递的信息,判断出地壳之下还分成地幔、地核。地球是由不同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组成。地球表面则由水圈和大气圈所包围,后两者又维系着生物圈的存在。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呈球形。地球之所以成球状,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重力,把物质向中心吸引的缘故。天体越大,其所具有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直径为数百千米以上的天体是通过重力的作用形成球状的。而在赤道方向上则呈扁平形状,那是因为地球在自转,自转轴与垂直方向上有离心力的作用,向中心方向拉的重力与向外侧拉的离心力的平衡决定了地球的形状。

地壳

地壳是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有明显的差别。洋壳极薄,厚度2~11 千米(包括海水),平均约7 千米,密度3~3.3克/厘米3,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面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覆盖。与此相反,陆壳则较厚,约15~80 千米,平均35千米,密度2.7~2.8 克/厘米3,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地幔

地幔是地球最厚的一个层面,占了地球质量的68%左右,它的密度由外至内逐渐增大,外部密度为3 克/ 厘米3,内部密度为5.4 克/ 厘米3。这一层面从地壳下一直延伸到2900 千米外,由各种不同的矿物质组成,其中以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居多。

地球的核心——地核

地核是指地球内部位于地幔之下的核心部分。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深度定为2891千米。据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应为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 × 1011~3.6 × 1011 帕)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地核质量占地球全部质量的33%。

地球的自转

在地上站着的人感觉不到运动,但人所站立的地球却一刻不停地在宇宙中旋转。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陀螺。现在地球能自转着,不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是由于地球在诞生时就具有的旋转能量依然存在。另外,由于制止地球转动的力与地球的旋转能量相比太小,虽然过了45 亿年的时间,但地球还是以一天为周期在自转着。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年”,而地球自转则形成了昼夜变化。

http://www.stcsm.gov.cn/lisson/course/detail.asp?id=87&lessonnum=3&coursenum=20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同心圈组成的。

??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这就是地球的表皮。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铝,称为硅铝层。在大洋深处有的地方没有硅铝层,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镁,称为硅镁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公里,大陆所在的地方比较厚一些,海洋的地方比较薄,最薄的地方不到10公里。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5—8公里。在地壳表面还有一层风化壳,上面“发育”了一层薄薄的土壤。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3。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 2.7 克/厘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3为大。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地壳 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 45千米 ,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厚度可达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地震波走时确认地壳下界面的存在 ,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纵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这个分界面后人称之为莫霍界面。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较硬,是主要承受应力和易发生地震的层位 ,下 地壳较软。海 洋 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且比大陆地壳均匀。

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地壳均衡的研究认为,岩 石圈下 面有一个物质层,其强度较小 ,容许缓慢变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动。1914年,J.巴勒尔称这个物质层为软流圈。软流圈概念和地震学中的地幔低速层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很多人把它们等同起来。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规模的水平向移动。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1936 年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地壳往下的那一层叫做地幔,又称“中间层”,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固体层,厚度约2900公里左右。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度为35—1000公里,上地幔靠地壳的一层是由橄榄岩一类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非常坚硬。现在知道最深的地震,是发生在地下700公里的地方,即地幔上部。地幔的物质可能是固态的,也可能像粘胶一样处在半流动状态,当它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变形而不致破裂。如果地壳的某个地方发生了裂缝,“地幔”上部的物质就会喷出地表,变成熔融赤热的熔岩,这就是火山喷发了。下地幔离地面约1000—2900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

??地幔再往里就是地核,它的半径约3500公里。地核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处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体状态。4980—5120公里深处,是一个过渡带。从5120公里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是固体状态。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铁,另外还有一些镍和碳的元素。内地核的半径约1300公里。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489.htm

bai du 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