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儿童免票:剩余价值是怎么进行分配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1:42:01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和利息。
  4、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股份资本和股息。
  6、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李玉海能量网《价值动力学》十二篇第三章 分配中的一些问题- -
  第十二篇 分配(Distribution)系统?
  第一章 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分配是指价值在个人、企业、社会以及自然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价值收益,二是价值成本。
  1. 外延式增长
  价值收益的生产,是直接决定因素,是由生产物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决定的,也是由能量输出的绝对量的多少决定的,这种增长方式是外延式增长。
  2. 内涵式增长
  价值成本越低,剩余价值就越多,价值成本是由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生产决定的,是通过节约能量消耗,增加有用功、提高效率和价值收益的方式来增加剩余价值,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内涵式增长。手段有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等,即所谓的“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二、剩余价值的特点?

  1.等效性
  剩余价值只是价值的一部分,由所有的劳动元素形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也应该符合价值运动的规律。
  2. 历史性
  一个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折旧,最后都消失,所以剩余价值是个历史的概念。剩余价值作为一种财富存在,对人的短暂生命历史来说,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
  3. 阶级性
  剩余价值的表现可以是货币,货币本身就是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人们用分配货币来分配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也是一个阶级概念。从本书“价值”概念的定义中也难以说明谁剥削谁,但根据价值的属性,如可转移性还是可以找到剩余价值的来源的。
  总剩余价值是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掠取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社会总利润、总财富;当资源充足时,各系统都存在成长的可能,剩余价值的分配比较平均,增长速度也比较低;当资源有限时,一方的发展必然是另一方的衰退,剩余价值的每一轮次的分配,按指数式增长,会形成“马太效应”(即穷者恒穷,富者恒富),财富出现两极分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资本,利润、剩余价值,都是价值表现形式,当主体由于历史或其它原因占有了系统内的社会价值或自然价值优势时,表现为货币形式,就出现了“剥削”。
  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不同,造成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同,效率高的企业总占有一部分效率低的企业的剩余价值。
  社会总价值就如同一个大蛋糕,对于分配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分配的份额。经济发展,分配就多一些,反之,分配就少一些。同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价值守恒,你得到的剩余价值就是他处失去的价值。

  三、分配不平衡性

  剩余价值是全人类的劳动成果,在生产和分配中都存在不平衡性,特别是分配,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才可以能做出更好的调节和控制。(第一章 end)

  continue:

  《价值动力学》十二篇第二章 分配系统

  《价值动力学》十二篇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体系,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 作者: 李玉海 2005年11月15日, 星期二 22:3《价值动力学》第十二篇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作者: 李玉海 2005

  http://column.bokee.com/101005.html

  第二章 分配系统?
  产品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凝结过程,产品的分配过程也是价值的分配过程,能量守恒定律是决定价值属性的根本规律。
  分配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价值在个体、集团、国家、国际之间进行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分配过程,分配对象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货币,在当前的社会里,分配主体大都采用的分配手段是货币。分配也是产品的价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分配、市场分配、制度分配三个主要方面。这三方面共同反映了价值的分配过程。?

  第一节 自然分配?
  自然分配是凭借自然条件进行分配的一种形式。比如阳光、空气、矿藏等。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首先就出现了分配不均等的情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就是这种原始分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的相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决定了相关经济发展的成本、指向。旅游资源可以恢复人的精神,水力资源可以提供运输和能源,煤炭、石油资源更是直接提供能源,这些自然资源提供了初级产品、半成品或直接的消费品,有些是自由品(免费使用),有些是经济品。?
  自然分配是自然价值的分配,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矿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影响价值分配的主要因素。?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随着资源的减少,成本也在增加,随着资源的破坏,又带来了损害身心健康的污染;污染是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劳动价值的转化结果,也是一种价值分配,改善环境需要付出成本。人们在利用自然价值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是非常不对称的,贸易距离、气候、人均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影响了经济的效率,由此,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为了克服自然分配的不平等,政府常常以法律、行政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或者以高额税收的方式来进行自然价值的再次分配(这属于制度分配了)。?
  第二节 市场分配?
  生产过程是分配过程的一部分。在采用价格作为分配手段的前提下,当销售产品时,分配的一端是产品,另一端是货币;当用货币购买产品时,分配的一端是货币,另一端是产品。分配的过程就是买—卖—买—卖的循环过程,分配是一个连续的多次完成的过程。?
  一、剩余价值与分配?

  下面主要是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分配分析。
  (一)生产收益?
  生产收益=产品价格×产品数量
  当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决定收益的是产品价格,产品价格在销售中“等价“换取了货币,在前面“市场漂移理论”中已知,在“等价”换取的货币中就包含了剩余价值,而且主动需求方总是获得比较少的剩余价值。?
  二)生产成本?
  在生产中投入的成本包括设备、劳动力、土地、技术、原料等,厂商在用货币从市场购买这些生产要素时也已经得到了剩余价值,但还没有用货币显现出来,因为从厂商方面来考虑,只有“合算”才会购买,所以表现为“等价”交换。在产品生产完成和交换后,得到了利润,得到了厂商的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利润。?
  劳动力(工人)得到剩余价值没有??
  在劳动中,如果劳动着的能量输出大于货币补偿对应的能量输入,就会越来越陷入绝对贫穷、拥有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
  反之,劳动力在正常的消费后还有节余,那也是说,工人在用劳动交换货币时得到了剩余价值。?
  但要注意的是:价值是随时间变化的,剩余价值分配是个连续的过程。比如,有的工人虽然得到了高工资,但由于工作环境不好而损害了身体,这样就需要付出高昂的医疗费,这样,剩余价值=报酬-医疗费。如果所得的工资无法补偿医疗费,那么,他也没有得到剩余价值,这也是说,考察剩余价值的多少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
  (三)生产利润?
  生产利润是货币化的剩余价值。?
  在交易的每个环节,等价交换是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等价交换。按照等价交换的条件,交易双方都得到了剩余价值,在货币化的情况下,单位货币包含的价值是相同的,得到的货币量越大,得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越多。当价值的增长速度高于货币的增长速度时,单位货币包含的剩余价值就增长,反之,就下降了。?
  只要生产有利润,就表示获得了当时生产中的、货币化了的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分配?
  因为厂商的生产总是为满足人们的产品需求而生产,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消费方就会被动地去接受产品,成了主动需求方,就要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产品的价格总是有利于厂商,厂商就会得到更多的价值或剩余价值。但是厂商也是一个消费者,在他的消费中,也会成为主动需求方,也会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这样也就会得到相对少的价值或剩余价值。?
  如果一个厂商的利润为0,那他在这个生产周期就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如果利润为负,那他得到的是“负”的剩余价值,即把已有的价值或剩余价值减少了,一种可能是价值转到别人那里了,一种可能就是自然损耗了。?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存在价值或剩余价值不均衡的情况,但货币的流动性、等效性总是有一种趋势,那就是“等量货币要求获取的等量的价值或剩余价值”。?
  根据以上的分析,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分配,所以生产中的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来完成的。

  二、市场分配的不平衡?

  所谓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除了土地因素之外,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已经从稳定因素变成了不稳定因素了。生产要素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流向那些生产条件最好、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造成行业结构、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垄断。?
  对于自然分配和市场分配造成的不平衡情况,社会又多了一种分配形式,那就是社会的制度分配。?
  第三节 制度分配?
  一、制度分配的特点
  yi个社会的价值分配的最后结果取决于制度,不同的制度,分配的方式也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制度下,由于采用具体的措施不同,分配的方式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1.强制性?

  剩余价值是价值链共同作用的劳动成果,但由于自然分配的不平等,在市场分配中又要求等价交换,这就会造成了最后的不平等;在市场化的系统里,只有依靠国家的制度才可以来调节不平等和控制平等,而国家的制度是具有强制性的。?

  2.补偿性?

  在制度分配中,国家制度一般采用了抑高扬低的方法。行业不同,价值分配的结果可能就不同,特别是对于具有自然分配的优势的一些行业,国家就采用高税收来调节不平等,反之,就采用补贴的办法来使价值分配变得相对平等。这些制度形式包括:最低工资法、反垄断法、反暴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3.公共性?

  制度分配的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社会的公共开支,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例如国防和治安,免费教育、医疗等。?

  二、社会价值的分配分析?

  社会价值是制度分配后的另一个价值形态。社会价值的表现如道德、信用、基础科学、知识等,社会价值既是制度分配的结果,又参与新的价值的形成,发挥降低社会成本、生产成本的作用,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价格管制

  1.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低价格。例如,联邦农业计划规定了小麦和玉米的最低价格。

  2.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例如,纽约市的租金控制就规定了房租的上限。

  价格管制是市场分配与制度分配相结合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市场竞争中,形式上享有定价权的经营者实际上受着价格的支 配,任何单个的经营者都不能独立地主观地决定市场价格,只能接受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并参照这一价格来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进而引起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商品之间的合理流动。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是一个内在的使价格趋向合理的自动调节机制,正是这种高度灵活、自动调节的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及时对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把有限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不断地以优化的配置流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促进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目的。但市场形成价格是有局限性的,乱涨价、价格欺诈、价格误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还存在,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为了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政府有必要依法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适度干预。为此,国家通过一些制度或法律对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是控制价格总水平。

  按照定价主体和形成途径不同,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三种价格形成形式。

  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 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政府定价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 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根据商品和服务的垄断程度、资源稀缺程度和重要程度,政府在必要时对以下五类商品和服务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

  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如原油、天然气、粮食定购价格、棉花收购价格、重要药品价格、食盐价格等。

  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如金银矿产品的收购价。这类商品价格放开,并不能促进产量增长,相反,会引起价格上涨,资源遭到破坏。通过定价,一方面是鼓励生产、增加供给,另一方面限制消费、减少需求。

  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如自来水、燃气、集中供热、供电网等。如果实行 市场调节价,由于卖方竞争不充分,用户无选择余地,交易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卖方提出的价格买方只能违心接受;同时由于缺乏市场约束,容易形成垄断高价,不但难以形成正确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市场价格,而且会使生产这种商品的行业不求进 取、不注意内部挖潜,不注意提高技术进步,靠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

  4.重要的公用事业,如公共交通、电信等。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是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程度较高。

  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 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公园等。这些行业带有一定的教育、福利、保健性质,不宜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

  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各国情况不同,价格管制范围和方式也不同。

  第四节 其它分配

  其它分配是指上述几种分配形式以外的分配,如战争掠夺、犯罪、继承、赌博、权-钱交易、中奖、奖励等,属于非正常的分配。

  第五节 分配分析指标

  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是研究机构和经济学人在评估社会经济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时习惯使用的数据。

  一、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金额在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是个反映宏观的、经济总体水平的指标。

  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时,从整体水平来看,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的比重正在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资金投向买(建)房产上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各个方面。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0-1”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越大,则表明差距扩大。0.4为国际警戒线。

  对于同期比较偏高的基尼系数,需要进行分配调整,如采用各种征税或是其他抽肥补瘦的转移支付办法,达到改善收入分配的均衡问题。

  当然,低值的基尼系数也并不等同于分配的合理与社会的进步。

  但导致基尼系数不断扩大的因素,如公共权力的“设租”、“寻租”、侵吞社会公共资产是一定要消除的。

  总结;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才可防止片面性,做到综合分析并统筹兼顾;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可防止割裂性,做到系统地、发展地把握价格运动的来龙去脉。对于价格运动的规律性、对于商品供求和商品价格关系、对不同条件下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这才能制定出出切合实际的措施.

  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分配是指价值在个人、企业、社会以及自然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价值收益,二是价值成本。

  1. 外延式增长

  价值收益的生产,是直接决定因素,是由生产物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决定的,也是由能量输出的绝对量的多少决定的,这种增长方式是外延式增长。

  2. 内涵式增长

  价值成本越低,剩余价值就越多,价值成本是由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生产决定的,是通过节约能量消耗,增加有用功、提高效率和价值收益的方式来增加剩余价值,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内涵式增长。手段有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等,即所谓的“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剩余价值是全人类的劳动成果,在生产和分配中都存在不平衡性,特别是分配,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才可以能做出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由此必然会产生哪些理论谬误,这将在第三章中得到更充分的揭示,那里要分析以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完全转化了的形式。”

股东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