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c安全座椅测评:冬天为什么容易结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0:18:30

霜的形成和消失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霜的出现,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并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有冷气团控制的时候,所以往往会维持几天好天气。我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道理就在这里。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但是从全国来看,绝大部分地区都能有霜出现。即使是最南端的海南岛,有的年份也有霜出现。

  我国各地有霜日数相差很多。东北地区有霜日数相对较多,这是因为东北地区不仅寒冷而且水汽比较充沛的缘故。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平均一年有霜日数较少。有的年份甚至全年无霜。

  如果有人问,什么地方最容易有霜?长期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会告诉你:"雪打山头霜打洼"。意思是山头顶上最容易积雪,洼地最容易有霜。

  晚上太阳下山后,地面上就慢慢地开始冷起来。靠近地面的空气由于和地面接触,冷得最快。我们知道空气是流体,它总是喜欢从四面八方往低洼的地方流,流到了洼地后,就赖在那里不动了。最冷的空气,密度大,最重,沉在洼地的最底下,所以低洼的凹地是冷空气的"仓库",由于这个原因,当平地上还没有见到霜的时候,洼地里首先见霜;平地上有霜害的时候,洼地里霜害更重。"霜打洼地"这句话是十分科学的。

  耐人寻味的是洼地周围的上坡霜害却较少,人们称它为"安全地带",原因是冷空气在那里停不住脚。

  因此我们在防御霜冻时,特别需要注意洼地的底部,以免植物冻坏。

  人们把入春后最后出现的一次霜,叫做"终霜",入秋后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所谓"无霜期",就是指"终霜"之后,"初霜"之间,这一段没有霜出现的时期。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全年"无霜期"的长短,差异很大。北方地区的"无霜期"短,愈往南方"无霜期"则愈长。如我国北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全年"无霜期"一般有100天左右,而我国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的大部地区,"无霜期"有300天以上,其中不少地区全年无霜。这是什么缘故呢?

  一个地区"无霜期"的长短,主要与这个地区寒冷季节的长短有关。也就是说,寒冷季节长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迟,"初霜"开始时间早,"无霜期"就较短;与此相反,寒冷季节短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早,"初霜"开始时间迟,"无霜期"就较长。这是因为霜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出现的,当靠近地面和作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时,附在物体表面上的水汽,才能凝结成白色的霜。北方地区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比南方少;距冷空气的源地近,寒冷季节比南方长,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全年"无霜期"要比南方短。

  霜出现时,往往会给一些耐寒性较差的农作物带来一定影响,如棉花结桃时遇到秋霜害,会影响它继续生长。所以一个地区"无霜期"的长短,常常把它称为作物生长期的气候条件。但是"无霜期"的长短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在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出现霜的规律性,及时采取有效的各种防霜措施,如培育抗寒品种、杂交育种缩短生长期,以及浸种催芽、适时早播等等,或者用熏烟法、大田灌水或是设置防风林、防风墙和风障来阻挡寒风,改变农田水气候的条件,使早春作物和晚秋作物不受到霜害。这样,在农业生产上实利用的"无霜期",就要比气候上的"无霜期"长得多了。

  这个是我找到的答案,满意吗?

是因为温度过低,产生了物理里所说的凝华现象,是气体直接转变成固体的现象,霜就是地表上方的空气凝华成固体的产物。

天太冷

因为冬天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分子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凝结成霜!懂了吗?

天气冷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