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狂战90武器排行:从长期和短期分析大学生就业需求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8:36:50
利用多种原理和事例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不足问题,不论短期还是长期的

〔职场调查〕增加实习经历成求职前最紧迫需求

  (2006-05-09 09:29:20)

  进入四月底以后,求职的黄金期逐渐淡去,才市进入了平稳期。随着才市对应届毕业生需求的逐渐减少,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的应届毕业生今后可能会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那么在求职过程式中困扰他们的因素是什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就业需求,河北搜才网与《都市时讯·人才周刊》联合推出大学生就业系列调查之七———就业需求调查。

  问题一 目前困扰你求职的因素是?

  调查显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对企业用人标准缺乏了解”均占16.78%,“求职技巧欠缺”占15.38%,“能力不足”和“求职渠道缺少”均占13.29%,“对社会缺乏了解”占10.49%,“择业期望值偏高”占7.69%,“求职心态不佳”占4.9%,“不太清楚”占1.4%。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最大的困扰来自企业,特别是对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不了解,说明毕业生有强烈地了解企业的愿望。另外求职技巧欠缺和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就业的第二大因素。

  对以上的调查结果,河北搜才网招聘中心经理张成钢认为,大学生眼中的困扰与用人方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用人单位看来,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自身能力不足这三方面,是阻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壁垒。这说明人才供需的双方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仍未较好地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能力不足,同时也反映出高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问题二 求职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对这个问题,毕业生按迫切程度的排序依次为:1、增加在企业实习的经历;2、如何面试;3、了解企业选人的标准;4、如何了解企业;5、专业知识;6、如何谈薪酬和福利;7、有必要的资格证书;8、如何着装;9、了解如何写简历;10、获得参加名企入职培训的证书。

  可见,“增加在企业实习的经历”是毕业生求职前最为紧迫的需求;“如何面试”,“企业选人的标准”和“如何了解一个企业”这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渴望了解的知识。

  现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历,而实习经历也使大学生的竞争力大大提升。

  另外,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方面滞后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向专业要就业

  上海的一所大学,每年毕业生人数接近万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小平常为加班所苦。一到下半年,她就开始给沪上许多企业打电话,推荐学生前去实习。这项工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难,公司对她推荐的实习生颇为欢迎。但实习只是成功的就业指导的第一步,实习的目标是能够为学生求职加分。

  企业的人事经理们向小平们抱怨,他们总是招不到理想的员工。虽然每次招聘都可以收到许多大学生的简历,但要在这些简历里初筛出可以进一步面试的人,是一件棘手的工作。

  “公司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小平说,“我们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一个好的实习经历在求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最终在实习单位找到职位。2005年,小平所在的部门将5名学生送往德国实习,两个进了博朗,两个进了宝马,另外一个进了宝马的子公司,这些学生回国后工作都非常理想。但这样的机会毕竟是少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压力因此非常大。

  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就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也和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有关。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制度和机构,存在时间还不到10年。一开始大多和团委或其他机构一起办公,人员编制也大多重叠。但近年来,教育部要求高校就业要“一把手负责”,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要求高校普遍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和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大学就业指导机构经验还很欠缺,其中的职员也不够专业。牛津大学职业服务处是世界上很多大学就业指导机构的典范。这个有16位专业工作人员的机构负责如下工作:接受学生——不只是当年毕业生,而包括所有在校生和毕业4年之内的牛津学生——的咨询,提供所有空缺职位信息并能有效搜索,每周发送电子简报,编印空缺职位快讯《桥》并寄送给每一位最终使用者;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与交流会,为学生择业提供平台。

  他们不仅培训学生,还培训雇主。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有专人为雇主招聘提供专业建议,邀请雇主参加各种招聘会,举办职业演示活动,当然,也请雇主免费为牛津大学学生做职位空缺广告。

  小平详细解释了她所在部门的职责:就业培训、心理咨询、联系实习和办理就业手续。就业培训是包括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在内的新课程,这所大学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这门课程。

  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熊丙奇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抱怨中国的高校普遍不重视教育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援引某些国家的经验说,应该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向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的知识。

  向就业要专业

  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已经受到了重视。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会受到警告:减少招生人数。2006年,小平所在的学校有两个专业已经削减了50多个招生名额。对校长们来说,就业率偏低还会影响到生源。

  教育部已经放出话来,连续两年就业率达不到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低于30%的专业甚至要停招。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获得批准,不得安排招生,还有2个专业被撤销。

  但总的来说,中国高校专业总数在急速增加。1998到2001年,大学专业布点数增长了50.2%,仅2005年,全国高校新设本科专业达到2400多个。在上海交大工作的熊丙奇认为,虽然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越来越强调就业导向,但专业数量激增的背后,是很多高校设置专业时表现得盲目、随意和跟风。

  他还担心,目前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有周期,职业需求也有周期。许多高校一拥而上上马热门专业,4年后等待毕业生的已经是一落千丈的市场。

  “有理工科见长的学校,看见艺考越来越热,就非要发展艺术类专业,不管有没有条件,先办了再说。”熊丙奇说,这种状况在扩招后变得十分常见。

  虽然高校设置专业存在随意和跟风的毛病,熊丙奇同时对专业设置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感到忧虑。“教育部应该根据《高等教育法》,将专业设置的权力真正落实到大学。”他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在于制定办学规范并监督高校的办学情况;二是发布社会需求信息。委托教育中介机构对当年、5年内、10年内专业走向进行调查,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薪酬、职业前景做出短、中、长期的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给高校,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学生的沟通。

  2005年毕业生起薪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专科毕业生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

  第二,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

  第三,工作单位性质差异:三资企业和科研单位略高,分别为1987元和1888元;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1626元、1592元和1529元;城市集体企业、学校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389元、1365元和1355元。

  第四,工作类型差异:各类企业管理、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1887元、1676元和1585元;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各类服务工作和技术辅助工作居中,分别为1530元、1465元和1457元;最低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只有1314元。

  第五,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差异明显:大中城市的收入最高,为1725元;县城、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216元、1234元和1481元。其中,县城和乡镇的收入比2003年略有下降。

从短期分析大学生就业需求不足,可以分成2类
1:
少人要大学生就业,大多要博士……
2:
少人的工资少(900~1500)少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