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寿排名:宋朝战争方阵及威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07:35:47
宋朝打仗时的战斗方阵是什么样的?
兵种的排步,比如说什么兵种在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
对战骑兵步兵的威力如何?
宋军方阵的兵种配制,各有什么作用?
威力?

所谓“重装近战兵”指那些拥有良好防护用具,主要靠近战取得胜利的兵种和以这些兵种为主力的军队。所谓“轻装射手”,包括步弓手和骑射手,以及以这些兵种为主力的军队。
古代中国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重视射击,在唐代甚至所有士兵都携带弓箭。这样就使得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不具有典型的“重装近战兵对付轻装射手”的特性。只是因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防护用具一般很差,也缺乏有效的近战手段,所以在这里仍然列入论题。至于中国内部宋以后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因为双方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基本类似,所以完全不符合本论题,不在讨论之列。
军事胜败的要素,不外乎装备、体能、训练、勇气、将才、军事制度、政治的修明与否、经济后盾等等。下面探讨一下在重装近战兵与轻装射手之间这些问题的比较。
在古代条件下,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技术发展缓慢,以及各民族所处自然条件不同等原因,技术成果的交流往往是缓慢的。因此造成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现象。如军事上的某些被证明为极其优越的装备技术迟迟不能在某些民族普及的问题。同样的例子还有蒙古马的体高比西方马匹矮小。以上所说的原因,造成了一些民族在某些装备上的劣势局面。
北方支系的蒙古人种比南方支系的蒙古人种高大。营养摄入方面,无疑问的,以食肉为主的民族,要比食素为主的民族身体发育得好些。不过,如果经济科技水平落后,这种优势会打折扣。比如过去蒙古人和西藏人无疑是食肉为主的,但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造成流行性疾病盛行、残疾人比例大、人均寿命短、婴儿和产妇死亡率高等严重问题。西汉时期的中国人也认为,匈人的体能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军队的选拔制度对士兵体能的影响也很大。但对士兵体能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应该说是训练了。一些以强悍闻名的军队,在进入和平时代以后腐烂到不值一提的地步,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而那些有合理的训练制度的军队,却可以发挥起死回生的神奇效力。比如宋兵懦弱,千古闻名。而岳飞的岳家军,居然能够打败一直被宋人怕得要死的金朝重装骑兵。
军队的勇气有三个来源:一是生活,二是荣誉感,三是纪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远比没有经历过磨练的人勇敢。轻装射击兵一般胜过重装兵。波斯、帕提亚、阿拉伯、蒙古,都是从艰苦的游牧生活中兴起,其对艰苦生活的忍受能力在他们的对手之上。而荣誉感这东西,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主要是出于对本国、本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公民社会里是特别充足的。中国的辽、金因为存在氏族制度残余,兵的命显得宝贵,因此兵的勇气也高。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指望士兵勇敢,就必须使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他们处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为了自己而战,而不是为了某个不相干的人而战。在这方面,重装兵一般比轻装兵强一些。至于纪律,这个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一支军队的兴亡。我似乎没有听说过哪支军队没有严格的纪律,而能够长久保持强大的。也没有听说过哪支军队有严格的纪律,而常吃败仗的。纪律分成两个部分:军民关系纪律和战场纪律。纪律严明的军队,最出名的有两支:秦军和罗马军队,这两支军队都长久的保持了常胜军队的称号,很巧的,他们也都打败了轻装射击兵。纪律方面,一般也是重装兵强于轻装射击兵,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射击兵的近战能力一般不强,为了保证安全,往往倾向于避开对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畏缩的品行。另一方面,轻装射击兵往往出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法制建设的困难,也就造成了军事纪律维持的困难。
将才方面,有天才将领,也有在国家大势下培养出来的福将,自然也有庸才和蠢材。天才将领很难得,而在全民好战的大势和良好的军事训练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将领,一般会比较常见。有通过书籍教育和实际经验的传授两种办法。书籍有史书和专门的兵法书。战史的写作,以欧洲人比较在行,兵法书的写作,欧洲人和中国人都很在行,中国人还要强些。在我看来,与其寻求难以发现和难以评判的天才将领,不如用良好的军事制度产生大批的合格将领。在这方面,无疑的重装军队强过轻装军队。因为重装兵一般出自有高度文明的农耕民族,培养将才的经验足、制度完善。轻装射击兵一般出自游牧民族,文化上的落后造成了军事经验传承的困难。
政治的修明与否,往往决定着一支军队的生死。在古代条件下,大体上可以说,越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就越是好制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中国做得最好,罗马也是很成功的。总的来说,重装军队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比轻装军队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好些。轻装部队所在国家政治制度的问题的根子,还是在游牧生产方式带来的政治不稳定性上。大体上,只有轻装部队所在国家恰好处于上升期而重装军队所在国家处于衰落期的时候,前者才比后者具有政治上的优势。
经济上的优势,往往也是处于重装军队所在国家一边。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问题,当然还没有说全,比如气候和地理问题,不过,自然条件基本上是对进攻者不利而对防守者有利。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重装近战兵如何战胜轻装射击兵的战略问题
1。用军事制度的优势。
这是最根本的。
2。用经济实力的优势
这一点以中国对付它的北方敌人时的情况最为明显。在同样面积土地上,农耕获得的产值比游牧高8倍。因此中国拥有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绝对经济优势。有了足够的物资和钱,就可以充分的装备军队,投入庞大的兵力,并且贿赂对方的权贵,收买人民,从而分化对方。不过,经济实力必须有真正强大的军事作为保障才能发挥其威力。如宋、明之流,尽管对敌人同样拥有绝对经济优势,但最终不过是肥了别人的荷包而已。
3。政治优势的运用
一个腐败的政权跟一个廉洁的政权作战,基本上就死定了。元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元朝对汉族人拥有武装非常警觉,对武器的管制非常严。加上先后三次在南方括马,汉族人的武器和战马可以说都非常短缺。但是当元末农民起义时,面对装备简陋的农民军,元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甚至弄出了像阿速军“阿卜阿卜”那样的笑话。前面说过,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政治往往很容易陷入混乱和腐败,这跟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造成的法制薄弱有关。每当这时,敌人的机会就来了。
4。利用地利
如果确实被轻装射击兵打败了,重装的部队可以逃往有地利的地方。这个地利,可以是天然的,比如中国南方的水网地带,也可以是人造的,比如中世纪时欧洲林立的堡垒。不过一旦到了这时,重装部队所属的国家的国运,一般都是不很美妙的了。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逃往南方的政权可以复振。中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同样是一个黑暗年代。
5。利用外交和其他谋略
和一般的观点不同,我对谋略的作用并不看重。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重要的是大势和制度。一旦大势已去或者制度出现根本性的缺陷,谋略就完全无济于事了。而前两者能够保证的情况下,谋略的运用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
6。出现伟大的将军
这个比谋略更加不可靠。因为天才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历史有这样的规律,当一个民族呼唤良将的时候,它的武力往往是不振的。可悲的是,往往越是军事制度有问题的政权,越是把希望寄托在良将的出现上。因为既然自己不能奋起,就只好乞求奇迹了——可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是因为它很少出现。据我所知,没有一支军队是因为有了良将而扭转了败局的。
具体战术
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电报和无线电的。为了指挥军队,必须实现一个前提,就是军队处于指挥官的视力和听力范围内,指挥官的指令可以传达到军队里。在古代实现这点,主要依靠锣鼓、号角、喇叭等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和旗帜、徽记等置于高处的标志物。而且,为了保证军队的秩序和防止出现意外,必须保持队形。不保持指挥,保持队形就可以作战的军队,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请记住上面的话,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是这样的:轻装骑射手,只要在敌阵外不断的射箭,敌人攻来的时候就散开,不与敌人接触,就可以通过射击,把敌人打垮,然后才投入肉搏战,一举成功。
我们来分析这个神话,首先,敌人肯定是列成了阵型的,然后可以确认他们并没有傻。再然后,骑射手开始向他们射箭。。。
箭对于身着重甲的军队的伤害有多大呢?历史有了明确的回答——很小。中世纪时,欧洲文明衰落得不像样子了,但在十字军战争中,十字军面对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箭雨,同样没有太拉下风,虽然最后确实是失败了,但这是进攻战,欧洲人突入到阿拉伯人的领域内,但十字军仍然能够猛冲敌军。
因此,在远距离上,弓箭对着甲的人或马的伤害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在近距离上,若受到盔甲的阻碍,箭支即使穿透了盔甲,伤害力也要大减(因为破坏了为杀伤而设计的箭镞结构)。
所以,射箭不能像打机关枪一样,遏制敌军的冲锋。
那么,敌人冲锋的目标是哪里呢?毫无疑问的,如果一支军队以射击兵为主力,它的近战能力必然薄弱。这样,敌人冲锋的目标,必然是它的指挥中枢——指挥官、旗帜和乐器。
在古代条件下,指挥中枢必须出于战场上,跟我方主力保持联系。由于战场上飞扬的尘土、巨大的嘈杂声等原因,必须尽可能的接近主力部队。在火炮发明之前,指挥中枢离战线的距离一般保持在500米左右(也就是一华里)。这样,敌人的箭不会射到指挥官,而部队又能够得到有效的指挥(有一个证据是萧哒凛被射死时正处于距宋军500米的距离上,这也正是一般战地指挥官与战线的距离)。500米的距离,对于这个距离,冲锋的敌军骑兵如果没有充分的防御,不出80秒就会冲到指挥官面前。如射击兵跟敌军骑兵的数量相等,那么在这致命的80秒钟内,很可能敌军根本没有受到严重的阻碍。
如果指挥官向后撤退,会发生什么事呢?
很显然的,骑射手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大队敌军已经占据了我方战地中央,原本是指挥官所在的位置,我军的旗帜在向后退,而且没有任何命令从那里传出来(很难想象一个临阵撤退中的指挥官,会来得及发出什么命令)。我想用不着多么高深的智慧,就可以知道这场面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重视射击的部队,都要以重装近战兵作为其军队的核心的原因。甚至是最以弓箭出名的蒙古军,其骑兵都要分成轻重两部分,轻骑兵就是我们熟悉的骑射手,而重骑兵则起到了战斗中坚的作用。
那么骑射手的作用是什么呢?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弓箭的威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代弓箭手除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例如掌握了地利的条件下,或者守城战中以外,基本上起到的是搅乱敌人的作用,决定性的打击,始终是由近战兵完成的。
关于骑射手的另一个神话是:他们可以飘忽不定的作战。
我们知道,为了保持马力,骑兵应当带着多马。欧洲重骑兵是两匹,东方的辽、蒙古、明末农民起义军是三匹。另一方面,军队必须有备用武器、工具、粮草、行政机构、医疗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军队根本无法作战(有一个小神话是游牧军队可以通过抢掠获得粮食,这样做确实是可能的,前提是敌人等着你来抢。如果敌人坚壁清野,或者军队因故需要穿越不产谷物的地区,就要饿死。任何一支成功的军队都不会从一厢情愿的角度去构思作战计划)。而且,为了攻取敌人的城市,军队必须携带攻城武器。以上种种必须携带的东西,使得任何古代军队都不可能真正的飘忽不定。任何军队都必须服从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和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
首先,要记住,蒙古的成功,在历史上只有一次而已。从蒙古骤起骤衰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蒙古的崛起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当时中国是统一的,或者西方有哪怕一个真正顶用的强国,如盛时的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等,蒙古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其次,蒙古人绝不是不可战胜的。在对越南作战时,没有胜利,在对日本作战时惨败了,在叙利亚和印度也打过败仗。即使在欧洲,捷克人也打败过蒙古。
然后就讲讲蒙古人在欧洲成功的原因。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东欧被蒙古打败的条顿骑士团、波兰、匈牙利,恰恰都是对东方骑射战术不熟悉的军队(条顿骑士团离开巴勒斯坦已有两代人的时间),在十字军战争中经验丰富的骑士集中在德意志、法国、英国、意大利一带。他们当然知道怎样跟骑射手作战,可是还没等新的十字军再次集结,蒙古人就退去了。蒙古人在跟罗斯人作战的时候已经了解了欧洲式的战法,而且,由于长期在辽阔的大地上作战,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大范围机动作战的经验。条顿骑士团、波兰、匈牙利拿欧洲小战场上作战的那一套经验来对付蒙古军,当然只有失败。而且当时文艺复兴还没有开始,欧洲科技还没有大进步,古代的军事经验还没有得到恢复。作为一个落后文明,欧洲人跟集合了中国与西方作战长处的蒙古人作战是当然只有失败。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近战重装兵跟轻装射击兵相比就天然的居于下风。
如果蒙古人继续西进会怎么样呢?他们还会不会获得胜利呢?让我们看看。
首先,欧亚大草原到匈牙利已经到头了。再往西,我不知道蒙古马还能吃什么。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蒙古的人和马未必能够适应。
其次,西欧城堡林立,如果要保证军队的机动性,就只能绕过这些城堡。躲在城堡中的骑士,会打击蒙古人的后勤。如果强攻这些城堡,就需要攻城武器。攻城武器的运输和装备都很需要时间。完全可以构想,当蒙古人运输、架设攻城武器的时候,骑士们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将是一场按欧洲人习惯的方式进行的战斗。
再次,中世纪的欧洲人陷入宗教狂热之中,固然非常愚昧,但也具有很高的宗教热情——这可以转化成战场上的士气。在蒙古侵袭波兰、匈牙利的时候,罗马教廷讨论了组织针对蒙古的十字军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蒙古人继续前进,十字军是一定会组织起来的。这时候,蒙古人需要面对东方战争经验丰富的大量英格兰、法国、德意志骑士和意大利诸城邦战士。在基督教精神的鼓舞下,他们的士气是决不会差的。
再次,蒙古人在占领罗斯的时候,可以了解罗斯西面的状况,可是,如果远征西欧,情报有谁来提供呢?
再次,劳师远征,后勤问题怎么解决?
此外还要考虑欧洲的马匹和人都比蒙古马匹和人高大的问题。
最后,其实即使是对付捷克人,蒙古人都不一定应付得来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进攻欧洲太过深入的外敌,都没有好的结局。波斯人有萨拉米和普拉提亚、匈人有沙隆、阿拉伯人有图尔、土耳其人有勒颁多。如果蒙古人深入作战,我相信他们的结局不会比前四者更好。
蒙古人是怕水的,河流妨碍了他们的骑兵快速机动,秋冬的冷水还可能冻坏马匹(蒙古西征时,往往选择河流冻结时出兵)。而俄罗斯人把河流当成利于交通的便途,他们用船只在河流上运送给养,大大缓解了广大战场补给不利的问题。俄军到哪里,俄罗斯农民就走到哪里,把牧地变为耕地,用武装农场把游牧民彻底逐出当地。河流赋予俄军超越蒙古人的机动性。农场赋予俄军充分的和及时的补给。两者结合构成古代史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最辉煌的胜利之一(另一个是清朝征服西北广大土地的战争)——俄军打垮三大汗国的同时,明朝却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明朝的腐败无能令人叹息。
由此可见,重装近战兵对轻装射击兵的战斗,是大有战略战术上的讲究的。如果罗马皇帝像当初的克拉苏一样,傻傻的向帕提亚主力骑兵进攻,那结果多半会重蹈卡莱之战的覆辙——毕竟从战争中学习骑兵战术的罗马人,不可能像帕提亚人那样马术娴熟。
总之,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射击兵有射击兵的用法,近战兵由近战兵的用法。重装兵有重装兵的用法,轻装兵有轻装兵的用法。战争的胜负是很难说的,并不存在天然胜利或者天然失败的兵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