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舰事件日本:如何根据大便的外观颜色辨别身体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4:46:18

7.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因过稀或混有油滴而不适合作检查标本。
  二、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医生在开送粪便检查时,应亲自肉眼观察粪便标本,通常根据大便性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1.量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约为100一300g,随进食量、食物种类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摄食细粮及以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及多食蔬菜者,因纤维素多使粪便量增加。胃、肠、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

  乱时,因炎症渗出、分泌增多、肠蠕动亢进及消化吸收不良使粪便量增加。
  2.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久置后由于粪便中胆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颜色加深,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
  (1)稀糊状或水样便:常因肠蠕动亢进或肠粘膜分泌过多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服导泻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小儿肠炎时由于肠蠕动加快,粪便呈绿色稀糊状。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1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伪膜性肠炎。艾滋病患者伴发肠道隐袍子虫感染时,

  可排出大量稀水样粪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排出洗肉水样便。出血坏死性肠炎排出红豆汤样便。
  (2)粘液便:正常粪便中的少量粘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若有肉眼可见粘液说明其量增多。小肠炎症时增多的粘液均匀的混于粪便之中;大肠病变时因粪便已逐渐形成,粘液不易与粪便混合;来自直肠的粘液则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单纯粘液便的粘液无色透明,稍粘稠,脓性粘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3)脓性及脓血便: 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

  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粘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4)冻状便: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在腹部绞痛后排出粘冻状、膜状或纽带状物,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冻状便。
  (5)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均可见鲜血便。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6)黑便及柏油样便:成形的黑色便称黑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粪便,

  形似柏抽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被胃肠液消化破坏后变为正铁血红素、卟啉及硫化铁,后者刺激小肠分泌过多粘液。上消化道出血50一75ml可出现黑便,隐皿试验呈强阳性反应;如为柏油样便且持续2~3天,说明出血量至少为500ml。服活性炭、铁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
  (7)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或缺如。行钡餐胃肠造影术后,可因排出硫酸钡使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

  (8)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粘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9)细条状便:排出细条状或扁片状粪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10)羊粪样便:粪便干结坚硬呈圆球状或羊粪状,有时粪球积成便条状便。常因习惯性便秘,粪便在结肠内停留过本;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及经产妇排便无力者。
  (11)乳凝块:乳儿粪便中见有黄白色乳凝块,亦可见蛋花汤样便,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3.气味 正常粪便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4.寄生虫体 蛔虫、蛲虫及绦虫等较大生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须将粪便冲洗过筛方可见到。服驱虫剂后应查粪便中有无虫体,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其头节。
  5.结石 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胃石、粪石等,最重要且最常见的是胆石,常见于应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后。

7.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因过稀或混有油滴而不适合作检查标本。
二、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医生在开送粪便检查时,应亲自肉眼观察粪便标本,通常根据大便性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1.量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约为100一300g,随进食量、食物种类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摄食细粮及以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及多食蔬菜者,因纤维素多使粪便量增加。胃、肠、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

乱时,因炎症渗出、分泌增多、肠蠕动亢进及消化吸收不良使粪便量增加。
2.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久置后由于粪便中胆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颜色加深,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
(1)稀糊状或水样便:常因肠蠕动亢进或肠粘膜分泌过多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服导泻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小儿肠炎时由于肠蠕动加快,粪便呈绿色稀糊状。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1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伪膜性肠炎。艾滋病患者伴发肠道隐袍子虫感染时,

可排出大量稀水样粪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排出洗肉水样便。出血坏死性肠炎排出红豆汤样便。
(2)粘液便:正常粪便中的少量粘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若有肉眼可见粘液说明其量增多。小肠炎症时增多的粘液均匀的混于粪便之中;大肠病变时因粪便已逐渐形成,粘液不易与粪便混合;来自直肠的粘液则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单纯粘液便的粘液无色透明,稍粘稠,脓性粘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3)脓性及脓血便: 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

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粘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4)冻状便: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在腹部绞痛后排出粘冻状、膜状或纽带状物,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冻状便。
(5)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均可见鲜血便。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6)黑便及柏油样便:成形的黑色便称黑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粪便,

形似柏抽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被胃肠液消化破坏后变为正铁血红素、卟啉及硫化铁,后者刺激小肠分泌过多粘液。上消化道出血50一75ml可出现黑便,隐皿试验呈强阳性反应;如为柏油样便且持续2~3天,说明出血量至少为500ml。服活性炭、铁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
(7)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或缺如。行钡餐胃肠造影术后,可因排出硫酸钡使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

(8)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粘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9)细条状便:排出细条状或扁片状粪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10)羊粪样便:粪便干结坚硬呈圆球状或羊粪状,有时粪球积成便条状便。常因习惯性便秘,粪便在结肠内停留过本;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及经产妇排便无力者。
(11)乳凝块:乳儿粪便中见有黄白色乳凝块,亦可见蛋花汤样便,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3.气味 正常粪便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4.寄生虫体 蛔虫、蛲虫及绦虫等较大生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须将粪便冲洗过筛方可见到。服驱虫剂后应查粪便中有无虫体,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其头节。
5.结石 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胃石、粪石等,最重要且最常见的是胆石,常见于应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