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至北京列车时刻表:《醉翁亭记》的说课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2:41:23
什么是说课稿,像这篇文章如何写啊?
详细些哦,谢谢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教学过程1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úi) 阴翳(yìnyì)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字音、句读正确,语气恰当。叫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毕,教师讲评指导。

五、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之。

要求:1 懂得句意。不懂之处划上记号。2 理解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记在笔记本上。3 有什么问题,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思考回答:1 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 2 本文描写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 3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懂得词句、段意。

2 了解写景的几种方式。

教学过程2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第一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 词语、句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表陈述。“壑”:山谷。“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并且。“深秀”:幽深秀丽。“者”:的,这里指地方,山。“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潺潺”:象声词,水声。“而”表并列。“于”:从。“回”:回环。“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临”:临居。“于”:在。“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作”:建造。“者”:的,的人。“也”:表肯定。“名”:定名。“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于”:到。“辄”:总是,就。“曰”:称为。“意”:意思,意趣。“乎”:于。“也”:表感叹。“而”;表承接。

3 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若夫(fú)”:像那。“而”:表承接。“霏”:云气,云雾。“开”:散开,消散。“归””返回,归聚。“穴”:洞穴。“暝”:昏暗。“晦明”:阴暗明亮。“者”:的,这里指情形。“芳”:花卉。“发”:盛开。“幽香”:清幽的香气。“佳”:美好,好。“秀”:茂盛。“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而”:因而。“亦”:也。“穷”:尽。“也”:表感叹。

3 内容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临”:到。“渔”:捕鱼,捉鱼。“而”:因而。“酿”:造酒。“为”:成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野蔌”:野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陈”:陈列。“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中”:射中目标。“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乎”:于,在。

3 内容

提问一 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提问二 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 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第4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 词语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已而”:不久。“而”:表并列。“阴”:通假“荫”,覆盖。“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去”:离去。“而”:因而。“然而”:但是。“而”:却。“而”:连接状语与谓语。“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者”:的,指人。“谓”:通假“为”,是。

3 内容

提问 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总结提问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讲解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也 1 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叹语气。“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 1 顺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转接。但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 连接状语与谓语。“朝而往,暮而归”。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作课文后的练习。

[教学过程] 3
一、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千古名句,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三、看预习提示,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
四、检查预习,正音
环滁chí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林霏fēi 瞑íng 伛偻yǔ 1ǚ 酒洌liè
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chóu 颓然tuí 弈yì
五、检查朗读情况,注意顿句
六、学习第l段
1.齐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2.请一位同学说说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归纳: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幽深秀丽,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是醉翁亭。这一段突出了"醉"。
3.用原文回答出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明: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一段突出了"乐"
七、学习第2段
1.齐读,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的景色。
归纳: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2.朝往暮归,四季的景色不同,但什么却始终不改变呢?
明:"乐亦无穷也","乐"始终不改变。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
八、小结
文章极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让我们体会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九、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3、4段,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3
一、导入
由背诵1-2段导人。
二、学习第3段
1.齐渎,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2.作者是如何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
明:作者勾画了一幅风习画。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3.这段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醉"?
明:全段的核心是"太守醉"。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都是为写太守醉"。太守的"醉翁之意"何止在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因此,表现出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学习第4段
对照注解,疏通文章,点拨难句。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大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示也。
译:然然而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自己的乐趣。
(2)这段归结出了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归结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讨论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归纳明确: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五、集体诵读课文,体会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完成练习四,体会本文写景的方式和作用
七、作业
背诵全文
[附录]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引子 亭的环境:环境 琅琊山 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 "乐" 写景 风景画: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总括,点出"乐"。 风习画: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结果 归时景象:太守归 禽鸟乐 点明全篇主旨:乐其乐(与民同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