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mini无痛人流费用:郑和的墓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8:03:44

1、郑和墓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乡周昉村牛首山南麓。
  2、郑和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称为“回回山”。墓圹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

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修整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征和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与风貌,墓园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每个平台7级台阶,象征他七下西洋。

南京郑和墓“真伪”仍为学术悬案

郑和病逝海外不少学者认为他可能葬在爪哇等地南京墓是衣冠冢郑和后人则坚信先祖安眠于此——

南京郑和墓位于风景优美的著名佛教“牛头禅”发源地牛首山南麓,现在江宁区境内。记者来到郑和墓,但见此墓前傍水库,后靠大山,峰峦环抱,风水极佳。

南京郑和墓自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参观。一位长期研究南京地方志的业内学者称,郑和墓究竟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一直众说纷纭。通过长期研究和查阅资料,他发现此处的郑和墓可能是一处牵强附会的历史遗迹。其中埋葬的是不是郑和,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郑和热天病逝海外南京墓疑为衣冠冢

认为此处为郑和安葬墓的学者考证,《郑和家谱首叙》云:郑和“止(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诏以立功之处建立。”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墓山麓。”据该志(系上元、江宁合志)所记,郑和死于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赐葬于南京。

但有的学者认为清朝的文献不可信,由于当年指认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郑和1433年4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7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从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3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又地处热带,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苏门答腊或爪哇。

郑和后人研究后认为明朝有能力“尸体防腐”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顾问马光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最新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士家、郑和后裔郑自海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得出结论:南京郑和墓并非衣冠冢,而是名副其实的郑和安葬墓。

这些专家学者和郑和后裔一致认为,南京是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大本营”,6次下西洋后郑和又出任南京守备6年,像郑和这样显要的人物葬在南京,对皇上、对死者以至对其子孙后代都有了交代。

明代水银防腐已盛行,大小贵族均知尸体防腐之术,郑和之前的明朝政要死后用水银防腐4个月以上也有先例。据记载,郑和宝船上有专门的停尸间,并为下西洋的要员准备了两口棺材。印度洋的气候适宜尸体的保存,郑和病逝后,他的副将王景泓是急速率船队运着郑和的尸体返航的。

郑和是1433年由明朝宣德皇帝赐葬,皇帝绝不可能赐葬一个空墓或衣冠冢的。尽管如此,郑氏后人至今并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此推测,这桩学术公案还没有定论。

相关报道:郑和身为太监缘何子孙繁盛

郑和的身份是一名宦官,由此引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郑和何来后裔?又何来“郑和村”?

郑和十九世孙、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对记者说,事实上郑和兄妹共有6人,长子马文铭,郑和为次子,另有姊妹4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败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事,12岁的郑和被明军捉住,被阉入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一名宦官,因此郑和的确没有儿女。

但到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郑和的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

据郑自海考证,当年郑和深得明成祖朱棣信任。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封郑和为南京守备,从此郑和就定居在南京。而他所率领的部分舰队官兵也跟随郑和留在南京,郑和将自家的田地分给他们,他们从此在南京定居下来,并且逐渐改姓郑,自认是郑家人,就形成今天牛首山南面的“郑和村”。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此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 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那只是他的衣冠冢,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病势在印度的古里城,并安葬在那里.

不知道啊~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