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天津医药是国企吗:简单的列出交响乐历史上几个有贡献的音乐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18:43:48
不太出名的那种 像西贝柳斯等等的就行 只列出风格生卒年份 国籍 主要作品就行 谢谢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

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布鲁赫
Max Bruch (1838.1.6~1920.10.2)
Bruch,Max 布鲁赫,马克斯(1838—1920) 犹太裔德国作曲家。学于波恩和科隆,1858至1861年在波恩和科隆授课。1867至1870年任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亲王的乐正。1880年任英国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至1890年任布雷斯劳乐队联合会音乐指导。1892至1910年在柏林高等学校任作曲教师。作品有交响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三首(其中第一首g小调op.26至今仍是最流行的小提琴曲目之一),歌剧多部,轻歌剧一部,合唱曲(包括康塔塔《奥德赛》)及室内乐。供大提琴及乐队用的希伯来旋律《科尔尼德莱》(op.47)极为著名。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布鲁赫 Bruch,Max(1838.1.6~1920.10.2) 德国作曲家,主要以小提琴协奏曲而知名。14岁时写了一部交响曲,因而获奖学金得以在科隆学习。第一部歌剧《戏谑、诡计和报复》(取材于歌德剧本)于1858年首演。曾在德国多处指挥管弦乐队与合唱团。作有大量合唱及管弦乐作品,如《美丽的海伦》(1867)和《奥德赛》(1872),为19世纪末德国合唱团体最喜爱演出的作品。由于缺乏大型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独创性,这些作品未能流传。只有他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小提琴曲目中占有稳固的地位

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 詹·西贝流斯,1865-1957)早年在赫尔辛基学法律,后改学音乐,并到柏林、维也纳深造,在古典大师们的音乐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与19世纪音乐迥然不同的个人独特风格。

西贝流斯的音乐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芬兰民族气息,是芬兰民族乐派的首领,有“芬兰民族之魂”的称号。1892年他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创作了音诗《古勒沃》,上演获得成功,被誉为“一个革命性的前奏”,从而也奠定了西贝流斯作为芬兰最有才华的作曲家的基础。当他的《勒明盖宁》组曲公演后,芬兰皇家议会决定给他两千马克年俸,以减轻他的教学负担全力投入创作。1899年写出的音诗《芬兰颂》,是芬兰反抗俄罗斯专制政体奴役、争取祖国自由斗争的杰出典范。

虽然西贝流斯是芬兰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但他的创作不直接引用民间曲调,而是将芬兰的音乐和民间诗歌的音调、和声与节奏以及古代民间说唱艺人的演奏传统手法加以再创造。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其中宽广的咏唱常带有颂歌的气质。

由于西贝流斯对芬兰民族音乐的贡献,使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很多街道和公园以他的名字命名,就连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也改名为西贝流斯学院;自1950年他八十五岁诞辰起,每年6月举行“西贝流斯音乐周”。
西贝流斯最著名的作品有:7部交响曲,交响诗《芬兰颂》、《英雄传奇》和四首《卡莱瓦拉传奇》,两部歌剧,小提琴协奏曲,《夜骑与日出》,《流浪诗人》,《大洋女神》,《塔皮奥拉》,莎士比亚《暴风雨》配乐,弦乐四重奏《亲密的声音》等。另外作有大量小提琴与钢琴曲、大提琴与钢琴曲,声乐与钢琴曲,合唱曲。

代表作:交响诗《芬兰颂》。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1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2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3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回答者:常春藤000 - 经理 四级 5-28 17:11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1、斯卡拉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风格)”这样一种三段体式, 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2、海顿——古典交响乐是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手上奠定基础的,他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有“交响乐之父”的称号。

  3、莫扎特——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对后世交响曲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4、贝多芬——贝多芬是古典交响乐的革新者,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人,他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声。

  16-17世纪,交响乐被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被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风格)”这样一种三段体式, 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这样,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被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交响乐发展概况

  交响乐最早发端于欧洲。在古希腊语中,“交响乐”一词解释为“数音同时和鸣”,它的范畴在18世纪前是比较含混的,例如意大利歌剧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独立性序奏,都可称之为“交响曲”。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或交响音乐,主要指音乐会上演出的多乐章的交响曲,以及交响诗、协奏曲、组曲、音乐会序曲、歌剧序曲和舞剧音乐等。
  16世纪以前,欧洲的器乐长期附从于声乐而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歌剧的兴起,17世纪的管弦乐创作有了明显的进步,产生了古典组曲、大协奏曲、序曲、幻想曲、赋格曲等体裁。巴赫把这些还未定型的体裁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为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而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

  18世纪下半叶,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欧洲音乐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即所谓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崇尚理性,追求形式结构的严谨,达到纯净的美感与平衡。海顿创作了一百多首交响曲,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就是以海顿所创作的交响曲作品为标志而逐渐形成的,他确定了四乐章交响曲的规范形式和双管制乐队体制,展示了多样化的主题发展手法,从而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对后世交响曲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贝多芬在作品中强烈地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和愿望,极大地扩展了交响曲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体裁。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人,他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声。

  浪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艺思潮,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等人继承古典派的传统,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写了一批洋溢着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交响曲。韦伯、罗西尼、威尔第、比捷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的表现力,把歌剧变为宏大的戏剧化的“交响曲”。柏辽兹等的交响曲,李斯特、弗朗克和圣—桑的交响诗,比捷和马斯内等的乐队组曲,门德尔松、肖邦、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的协奏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真是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各国民族乐派也大显身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里格、西贝柳斯等人的交响音乐也显示了可贵的民族特色,使整个浪漫时期的创作显得更加多彩多姿。进入20世纪以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沃恩·威廉斯等后浪漫主义作曲家谱写了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尾声,同时也为新时期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西方出现了各种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等,给世界交响音乐创作造成纷繁复杂的局面。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别具一格,法国的拉威尔,西班牙的德·法雅,英国的布里顿,匈牙利的巴托克,美国的艾夫斯等人的交响音乐创作也都颇具影响。

  交响乐发展概况

  品味交响乐——巴罗克风格
  ◆ 维伐尔第
  《四季》套曲
  ◆ 亨德尔
  g小调第六首大协奏曲
  ◆ 巴赫
  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
  品味交响乐——古典乐派
  ◆ 海顿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奇》)
  第一百交响曲(《军队》)
  ◆ 莫扎特
  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必特》)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序曲
  ◆ 贝多芬
  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五钢琴协奏曲
  《埃格蒙特》序曲
  品味交响乐——浪漫乐派
  ◆ 帕格尼尼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 舒伯特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罗莎蒙德》序曲
  ◆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罗马狂欢节》序曲
  ◆ 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舒曼
  第四交响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瓦格纳
  歌剧《唐豪塞》序曲
  歌剧《罗恩格林》前奏曲及第三幕前奏曲
  ◆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圣—桑
  交响诗《骷髅之舞》(《死神之舞》)
  《动物狂欢节》组曲
  ◆ 比捷
  C大调交响曲
  歌剧《卡门》组曲
  品味交响乐——民族乐派
  ◆ 格林卡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 肖邦
  第一钢琴协奏曲
  ◆ 李斯特
  第二钢琴协奏曲
  ◆ 莫素尔斯基
  展览会上的图画
  ◆ 柴科夫斯基
  笫四交响曲
  笫六交响曲(《悲怆》)
  《一八一二年》庄严序曲
  舞剧《天鹅湖》组曲
  舞剧《胡桃夹子》组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笫一钢琴协奏曲
  意大利随想曲
  ◆ 德沃夏克
  第九交响曲《新世界》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 格里格
  《彼尔 金特》第一组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舍赫拉查德
  西班牙随想曲
  品味交响乐——印象派及其他
  ◆ 马勒
  第二交响曲(《复活》)
  大地之歌
  ◆ 德彪西
  三幅交响素描《海》
  交响三折画《夜曲》
  前奏曲《牧神午后》
  ◆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勋伯格
  五首管弦乐曲
  ◆ 拉威尔
  《西班牙》狂想曲
  波莱罗舞曲
  ◆ 雷斯庇基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
  交响诗《罗马的松树》
  ◆ 普罗科菲耶夫
  第一交响曲《古典》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g小调第一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

[相关评论]

该信息当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