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帽seo技术网邀请码:诸葛亮的后人住在哪里?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0:06:32
注意 : 他有后人 他的后人住在()村 那个村的特点是什么?

诸葛村
  从浙江兰溪县城向西偏北走20公里便来到建德、龙游县界,这里座落着诸葛村。村民们说,这个村是"一家饭熟三县香"。
  诸葛村是"古今第一良相"诸葛亮一支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建村之初,曾经称为高隆村,显然是从诸葛亮高卧隆中的事迹隐括而来,到明代后半叶,渐渐转变为以姓氏为名,这是当地普遍的习惯。
  诸葛村所在的兰溪县,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甘露之变"死于宦官之手的丞相舒元舆和唐末诗僧贯休都是兰溪人,自范仲淹提倡各地创立书院以来,宋、明两代,兰溪有书院不下14所,朱熹、吕祖谦、宋濂、王阳明等几位大理学家都曾在这里讲学或主持,明清两代,兰溪还出了几位学者和戏曲家,可谓是文化名邦。
  诸葛后人选择在兰溪定居,显然考虑了兰溪的人文荟萃。不过,他们最看中的,还是诸葛村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
  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本村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圭为始祖。元代中叶到高隆定居的是第28世宁五公诸葛大狮,全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有逾2700人为诸葛氏,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诸葛氏聚居地。
  诸葛村栖息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东、西、北三面有丘陵保卫,在外侧大道上不易发现这个村子。南面有一口大水塘,叫北漏塘,塘外便是广阔的水田,一直延伸到数十公里外的兰江边上。乡民有俗谚道"诸葛好村坊,北漏塘下好田庄。"诸葛村西、北两面的丘陵覆盖森林,可以采薪,可以伐材。本地还盛产可供建筑的紫砂石,易于加工。这可耕、可渔、可樵、可居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宁五公诸葛大狮迁居到这里的前提条件。
  虽然今天的诸葛村不少人弃儒从商,但诸葛村毕竟还远远没有脱离传统生活方式的轨道,又由于诸葛村从事的药材业需要阅读很难深的书籍,所以这里还是维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不过,诸葛村民不十分注重功名,而且祖上也有遗训:"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继承诸葛亮宁静淡泊的志趣。

  大公堂和丞相祠堂

  江南农村,大多是族居的血缘村落,而每一个宗族都会有自己的宗祠,《高隆诸葛氏宗谱》里记载,诸葛村曾经有45座祠堂,可惜现在大部分已经毁坏,所幸最重要的大公堂和丞相祠堂都还完好保存。
  大公堂的诸葛亮的纪念堂,只奉祀诸葛亮的神主和画像,举行诸葛亮的春秋二祭。
  按照当地的传统,大公堂后厅中央的四根前后金柱,跟别用柏、梓、桐、椿四种树木制作,谐音"百子同春",为的是祈求宗族繁衍。柱子前部漆红底黑字的楹联,都是歌颂诸葛亮或他的后裔的德行和功绩的。后金柱子的楹联是:“溯汉室以来,祀文庙,祀乡贤,祀名宦,祀忠孝义烈,不少传人,自有史书标姓氏;迁浙江而后,历绍兴,历寿昌,历常村,历南塘水阁,于兹启宇,可从谱牒正渊源。”这是大公堂主题性的一副楹联,除了诸葛氏族历代的德行功绩之外,还勾画了本村诸葛氏的谱氏。
  这一对楹联之间,是后厅的太师壁,书写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为诸葛氏世世代代的族训。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早就是世人熟知的名言。
  丞相祠堂是高隆诸葛氏的总祠,它的位置与大公堂遥应,每年冬至,丞相祠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称为继冬,这是诸葛村最隆重、最高层次的仪式。

  诸葛村村落建筑

  诸葛村坐落在丘陵之上,为了不占农田、水塘,房屋大多都建筑在山坡上,因此,村子的主要脉络是顺着山坡延伸的。从大公堂左前方绕丞相祠堂直到北漏塘西侧的一条丘冈,把村子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各有一条大道延它们东侧山脚进村。
  住宅和祠堂大多位于大路和街道的两侧,所以建筑朝向以西、西南、东、东北为多。这样的朝向,房屋垂直于等高线,是为了保持房屋前低后高,以求"步步高"。
  诸葛村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团块式的。大体上说,是一个房派的成员的住宅簇拥着这个房派的宗祠或"祖居"的周围,这些团块再组成村落的主要部分。这种结构原则,体现出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
  住宅区主要有三大片。一片在钟塘四周和大公堂、丞相祠堂之间的白酒坊,丞相祠堂的门联写道:"宅近发祥地,门临聚禄塘",说明这里是高隆诸葛氏的发祥之地,是诸葛村最早的部分,另两片分别在雍睦路和下塘路。《高隆诸葛氏宗谱》里有一张《高隆族居之图》,从这张图上看,可以知道当时诸葛村有两个全村性的中心,一个是大公堂,一个是丞相祠堂,从性质上说,它们都是礼制中心。大公堂位于村子的几何中心,丞相祠堂在小水口,村回有水塘,塘后建大宗祠,是这一带许许多多村落布局的一个模式。
  诸葛村诸葛氏从安三分的三个儿子彦祥、彦襄、彦贤起分为孟、仲、季三分,彦祥、彦襄、彦贤三人都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因此大致可以推断,诸葛村的三大片布局,在明代上半叶就已经形成了。

  由血缘村落到业缘村落

  诸葛村人最多经营的行业是药材业,诸葛村规定,外出经营药材的商人,不得携带家眷,不得在外纳妾,因此,经营所得的余利,自然都不得不带回家乡。而在诸葛村内,诸葛氏对外姓商人控制很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这里的商业还没有冲破血缘关系的牢笼。太平天国之后,上塘的孟分农民无力控制商业区的局面,只好出卖地皮来得到一些收入。距诸葛村5公里的双牌乡大地主王炳南,就买下了上塘附近不少空地,建造店铺。绍兴人陈绍不仅在上塘买地建起当铺,还在村里买地建宅。外乡、外姓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大量进入之后,诸葛村商业区内,除诸葛族人之外,其他杂姓有30个之多,占上塘人口 2/3以上。各地到这里做买卖的人组织起自己的同乡团体。商业区和商界不归保甲管辖,而另外建立了管理商业区和商界事务的商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权力机构。这个不动声色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诸葛血缘村落开始解体,向业缘村落转化。从此,诸葛村分裂为以上塘为中心的"街上"和以大公堂、丞相祠堂为中心的"村上"两部分。街上由商会管理,宗族只能过问“村上”的事务。
  这座氤氲着祥和气息的诸葛村,商业的发达改变了它的景观。铺面敞开,临街做买卖,茶馆饭肆,桌椅板凳一直摆到街上,这景象是任何纯农业村落里从来没有过的。新兴的社会因素,已经渗入了诸葛村千百年来和谐的、充满乡土情谊的、引起人们无限乡情眷恋的古老面貌。

  http://www.sx228.com/manage/images/200621614818.gif

诸葛亮的儿子战死在绵竹

所以他绝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