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三轴搅拌桩:书是人的精神粮食吗?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0:08:30

人心再广阔也有劳累的时候,那么,书是温馨的港湾;人心再博识也有贫乏的时候,那么,书是加油站。
中学时,县图书馆和学校只隔两条街。每一个星期天,我都到阅览室看书,尤其喜欢读杂志。阅览室在三楼,每次我都早早到了。朝阳刚刚升起,县城正好被照得一半灿烂一半阴暗,这正如我的处境,物质的困窘让我烦恼,有时似乎要失去生活的信心,好书却又时时拉住我的双手向前奔跑。不一会,长发披肩的图书馆员,在“的的”的高根皮鞋声中,从阳光中走来。开门,收阅览证,发座位牌,一切都在默默中进行。整个星期天,我在一种幻觉中度过。我漂浮在汉语的河流上,时而疾驰,时而缓冲, 时而怪石险滩,时而风平浪静。在蔚蓝色的书中,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船长。闭馆后,走出阅览室,走入世俗世界,我的心情又开始布满阴云,人生道路上的波折逼仄,少年心灵中的浓恨闲愁,一起向我涌来,我多么想再到书刊中驰骋我的想象,寻找精神偶像和心灵慰藉呀!
进入大学,贫穷依然像恶魔一样缠绕着我。80年代的大学校园正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空虚风行智慧干瘪,拜金主义香气弥漫读书意识日薄西山的时候。尤其是师范院校,这些“天之骄子”,带着对高考选择的无奈,对未来职业的冷漠,生命的青青世界中过早地袭来了萧瑟的秋风。可我认为:没有太阳的早晨也是早晨,物质财富贫乏的青春当然也应该是无悔的青春。为了我梦寐以求的那套《平凡的世界》,一周里三餐都是冷馒头,我却吃得津津有味。站在岁月的风景线上,只是我的肉体在贫困中,而我的灵魂却在高处。意兴至处,提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无数次“坐拥书城,虽南面帝不与易也”的快意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美丽,生命的尊严。读书的我,就像一头饿急了的牛突然闯进了一块绿油油的菜地。图书馆,那是我朝圣的地方。我每天秉烛漫游于无边的智慧之夜,我透过一页页书的天幕,看到天才的笔杆在燃烧,此刻,我的十根手指也被点燃,我的双眼被照亮。生命的烛光投在书架上,团结起来的书,蕴藏着比钢铁更坚强的力量,推动得我战栗不已。我坚卓地设想:什么时候,我的薄薄诗集,也成为图书馆的一根肋骨!
大二的暑假,在菜市场,我发现那个长发飘飘的图书馆员站在菜摊前卖菜。夕阳为葱绿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黄晕。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棵棵绿菜就像高中时我在县阅览室读到的一个个伟人,即将被我的父老乡亲端上餐桌。我发疯一样穿过浮华的街市,爬上县图书馆的三楼阅览室,一群人正在打台球。原来,因为财政紧张,阅览室已承包给个体户做了台球室。里面还有几个挥汗如雨的中学生,在无法把握方向的台球中释放着青春的激情。站在三楼的楼梯上,我想起毛泽东的词:“残阳如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个农民的儿子,站立成了一代伟人,是书给他搭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舞台,他的一生都在书中旅行。一个县城,居然不能为孩子供养一个精神的圣地。望着高楼林立,酒店蚁聚的大街,我想到被叶塞宁称为“天蓝色”的俄罗斯,在沙皇时代图书馆就已遍布乡村,《普希金诗集》成为俄罗斯家庭必备的读物。我又想到,在俄罗斯经济极度恐慌的时候,市民依然平静的排队,等待经济的复苏。书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营养品,书籍的消费指数决定着国民素质。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学生发出“偌大的一个华北,却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下”的感叹,而今天,富裕起来的人们又何尝想到图书馆对人生的重大价值呢!
毕业了,我带着一如既往的贫困和满满的四大箱子书回到了故乡。我选择了做语文教师,除了家庭困难的原因外,更因为这一职业与文字和书籍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和写作就是我的日常工作。我固执地认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师生命的两个轮子,写作是驱动轮,只有娴熟地驾驽写作这个轮子,才能使阅读向更深刻更广阔的领域进发。我真的十分感念书籍和图书馆,在人生一个个难熬的时光里,是一本本书刊抚慰我的心灵;面对坚硬的现实,一个个大师在书册中和我一起散步,借着想象的微光,我慢慢爬上了人类精神圣殿的一级级台阶。图书馆是养育我们人类的另一种土地呀!图书馆是我们人类的另一种居所呀!
1998年,我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但是,面对求知欲强的学生,面对复杂的语文教学实践,面对自己旺盛的语文教学激情,我意识到,我需要一种突破,一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如果说,以前我看到的只是组内的几棵语文教学之树,那么,现在我要走向全国语文教学的大森林。我又毅然走向了图书馆。说实在话,以前我是不大瞧得起语文教学文章的。当我走过了不短的六年教学实践,有成功有失败地上完1000多节课,再次阅读语文教学的经典文章,我突然发现了一片迷人的海!这里水光潋滟,波飞浪卷,这里水手坚韧,弄潮儿林立。我又有一个发现:那些令人敬慕的语文先辈,大都是脚踏阅读与写作两个轮子的人。把1998年作为我语文教学的转折年,就是因为,我把语文教学从师傅的言传身教转化到从师于精神的栖息地——图书馆。
2002年,我又拥有了“虚拟图书馆”——连入宽带网的电脑。借助强大的网络优势,我经常走入“逸海书城”、“时代书城”和“亦凡图书馆”,浏览、精读、查阅资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纸的书,是冷兵器时代的刀剑,不管如何发展,因其方便,防身必用,某些精致的刀剑还是那些古雅人士的装饰之物。这正如我最喜欢装帧精美古雅的图书,一册在手,读之如享醇酒芳茗,既有香气,又有雅致的颜色。纸的父辈是树木和草,我们握着纸书就是握着那遥远的自然。一个彻头彻尾的书虫,不仅专注于书的内容,更会钟情于书的外在形式,在摩挲中沉浸在书香氤氲的氛围中。书真的成了他们的粮食、酒、水、爱人、情人。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网络之书,像热兵器时代的导弹,其信息威力令人畏惧,又让人留恋。更重要的是,电脑、网络为写作提供了工具和资料的便利。我对键盘和屏幕产生了近似笔与纸的感觉,嗒嗒的键盘声与构思的意识流形成和谐的写作音乐。可是,屏幕与键盘,网线与鼠标,硬塑的质地,复杂的操作规程,给我们一种正规作业的感受,总也无法将阅读和写作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我阅读纸书的时候,就像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夏虫鸣叫,赏秋月盈空;我阅读电子文本的时候,就像坐在写字间里,谈政经国事,聊升迁沉浮。
站在江南异乡的校园里,我又想到了那个至今仍然不屑经营书籍的塞北小城。如今网吧和购置家庭电脑已是小城的另一道风景线,可我又怀疑有多少人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我一直深信,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纸书培养起来的。只有在青少年时代热爱纸书,才能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对文字和语言有温情,才能把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把阅读当作生命的风帆。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利用电脑获取人生的智慧,否则,电脑只是赌博的器具,让人心浮躁堕落的泥潭。
有人说,读书呆人,我要说,要把书当成对话的密友,而不是当作一堆枯燥的文字,读书读出书的生命,读书就能智人。一生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大作家博尔赫斯说:“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全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电话是语言的延伸;犁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伸。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当然是了。粮食可以满足我们肉体的需要,而书籍则可以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要。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享受、更长久的满足了。我读书的经验是不要只读一遍,那样印象不深。我一般读书是读2~3遍。
顺便谈一谈我对楼上(邹光坤)回答的意见: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啊!读书好的方面是主要的,坏的方面是次要的。

书,是善读者的精神食粮,是不善读者的精神鸦片。

当然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