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染色发型图片: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重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19:55:09

建国以来,有关部门曾多次统计全国戏曲剧种,由于消亡、新增等原因,始终没有
  一个确切数字。1997年连续获得全国辞书工具书一等奖和全国图书奖的《中国
  戏曲剧种大辞典》收录了335个。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是经过反复研究并建立在
  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较符合实际。它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
  辖市,横跨宋元至现代900多年历史,凡历史上流传过今已消亡或建国后新戏种
  都一并收录在内。
  以下剧种见专条: 京剧、昆剧、吉剧、皮影戏、花鼓灯、莆仙戏、晋剧、傣剧、
  滇剧

  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原称黄梅调、采茶歌,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
  发展成熟于安徽安庆。清道光年间开始成为小戏
  ,演唱以安庆方言为主,后吸收了徽剧、青阳腔特点,逐步有了大戏的基础。建国
  初还仅限于安徽、湖北、江西沿江一带流行。50—60年代,黄梅戏的影响力曾
  达到第一次巅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等,代表人物是严凤英、王少舫等。19
  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80年代,黄梅戏达到了第二次巅峰,代表剧目
  有《红楼梦》、《孟姜女》、《郑小姣》等,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陈小芳、
  吴琼、韩再芬、潘启才等。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安徽新创作的剧本超
  过1000部,其中大量被排演,从中产生了一批精品。1991年,黄梅戏《红
  楼梦》面世,并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50年代,弦乐被引进黄梅戏。
  70年代后期,黄梅戏音乐开始管弦乐化,吸收了西洋歌剧的一些表现方法,如重
  唱。从80年代中期开始,黄梅戏开始被导入电视,黄梅戏与电视的嫁接,是这种
  古老艺术的又一次飞跃。黄梅戏先后有60多部、200多集被拍成电视剧。大众
  电视金鹰奖从第三届开始,连续12年被黄梅戏电视剧获得,其中著名导演胡连翠
  独得五届。 吕剧 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迄今有100年历史。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
  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
  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
  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二人台 二人台是中国内蒙古的地
  方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朝末年,一直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民间流传,由民
  间小曲、丝弦坐唱、逐渐演变到化妆、着装打地摊小型演出。 二人台剧目有强
  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语言生动风趣,表演火爆热烈,唱腔粗犷豪放
  、高昂悠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倍受欢迎。 桄桄剧 桄桄剧又叫
  汉调桄桄剧、汉中梆子戏,是陕西省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是全国
  稀有剧种之一。桄桄剧始于元代,其鼎盛时期,约有19世纪中末叶。自光绪年间
  起,汉中一带有40多个专业桄桄班社。民国20年(1931)后,各班社大多
  迫于生计而停散,境内仅有同乐、协和两个班社,亦流落异乡演出。解放后,政府
  组织人力挖掘出桄桄剧目723个,整理绘制脸谱200多幅。50年代,南郑桄
  桄剧团成立,“文革”受冲击,到70年代恢复原名,专演汉调桄桄。至此,专演
  这一剧种的仅南郑剧团一家。 彝剧 彝剧最早形成于云南省大姚县直苴、昙
  华一带彝族聚居区。1958年正式定名为彝剧。它流行于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
  州和部分彝族自治县,从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多为业余演出,1984年3月
  正式成立楚雄州彝剧团。 彝剧最早形成的剧本是1947年由大姚县直苴乡利
  皮埂小学教师罗守仁、李凤章编演的《委员下乡》、《光棍会县长》等剧目。代表
  剧目有《蔑独尼闹店》、《半夜羊叫》等。 彝剧的音乐唱腔因彝剧流行的地区
  不同,形成的音乐也不尽相同,所以至1995年也没形成比较固定的板腔化或联
  曲体的音乐唱腔。彝剧的伴奏乐器有葫芦笙、笛子、小闷笛、三弦、二胡、四胡、
  哔噜、向蔑等。打击乐有锣、鼓、钹等。 眉户戏 眉户戏相传出自陕西眉县
  和户县,后流传至晋南地区,因而具有山西的特色,在西北各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眉户戏起初是弹唱故事,后演变为登场扮演的形式,它大量采用民间流行的小曲
  、歌谣,以朴素的语言表现人民生活。眉户戏有72大调,36小调,没有严格的
  格律限制。 碗碗腔 碗碗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一带的纱窗皮影戏。由于乐器
  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
  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 上党皮簧 上党皮簧流行于晋东南,是上党梆子的一
  种声腔,与上党昆戏、上党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同台演出,合称“昆梆罗
  卷簧”。皮簧传入上党地区至少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有90多个。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
  村,是一个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河北梆子多为河北口语,通俗易懂,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激越,伴奏亦铿锵有力。 评剧 评剧原名“平
  腔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其前身是河北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
  莲花路”。在华北、东北及其它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
  、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解放后特别是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 丝弦 丝弦是河北省地方戏曲中历史较长的剧种之一。丝弦属“
  弦索声腔”系统,因以弦索(一种形似柳叶琴的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丝弦流行
  于石家庄、保定、邢台一带,产生于农村,流行于农村,因此从唱腔到表演均具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伴奏乐器以后改以板胡、笛子、笙三大件为主,弦索退居次要
  位置。 闽剧 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带,一般称为“福青戏”,流行于福州市
  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角 色分行早期很简单,
  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逐渐
  完整。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千多出。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
  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装扮梁山
  英雄、表演武打技巧的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闽南剧种中流传区域最广
  、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曲调来自南音,但旋律节奏比较自由活泼
  。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传统剧目有900多个。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居住地区也
  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
  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了广东民间曲调,于雍正前后汇合形成粤剧。角色分行有末
  、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10行。 山歌剧 山歌剧也叫客家
  戏,流行于广东的兴宁、梅县一带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原为客家山歌,后吸收了广
  东汉剧和梅县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为舞台剧,基本以笛子高胡、二胡等乐器进行
  伴奏。 北昆 北昆又称“高阳昆腔”,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约有1
  00多年的历史,是昆曲在北方的一个支流。昆曲在明代中叶以后,便由士大夫们
  带入北京,并逐步流传到河北各地。过去的艺人以河北高阳、玉田籍的为多,也兼
  演一部分高腔戏,唱白基本用北方语言。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
  许多省区和城市。清末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它剧种的曲
  调和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30年代以后在上
  海接受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年起始称为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
  弦下调等。 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 州、建德、淳安、桐庐
  以及赣东北一带,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94年秋定名为婺剧。
  自明末以来,流行昆腔、高腔、乱弹、徽戏等大戏和滩黄明调等小戏,在发展过程
  中,常常同班演出,相互影响,艺术风格上逐渐接近。后来各剧团大多兼唱各种腔
  调,而以乱弹、滩黄演唱较多。婺剧传统剧目较多,高腔剧目多为明代作品。特技
  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15行。
  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由曲艺文琴(又名“扬琴”或“贵州弹词”)于50年
  代发展而成,当时称“文琴剧”。1958年起改为黔剧。主要曲调有清板、二板
  、三板、阳调、二流、苦禀等。伴奏以扬琴和高胡为主。 采茶戏 采茶戏是
  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
  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以江西最流行,支派也最多,有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武定采茶戏等,历史都在一二百年左右。采茶戏同花鼓戏、花灯戏
  等的艺术风格相近。 楚剧 楚剧旧名“西路子花戏”,流行于湖北以及江西
  的部分地区。原系湖北东部的花鼓戏,先后吸收了民间歌舞以及汉剧、京剧的唱腔
  和表演方法,逐渐提高发展。 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也叫“河南高腔
  ”,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明代秦腔、蒲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
  同当地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豫剧有豫东调两个支派,豫东调音调高亢,唱用假嗓
  ,称为“上五音”;豫西调音调较低,唱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藏剧
  藏剧俗称藏戏,在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中,是产生最早、流传甚广的剧种之一。藏剧
  大多是歌舞剧,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故事,过去都在广场演出
  ,现已搬上舞台。 彩调 彩调素有“快乐的剧种”的美誉,是广西主要地方
  剧种之一。曲调中大多夹有“哪嗬咿”、“咿嗬嗨”等衬词,故彩调又有“嗬嗨戏
  ”之称。 彩调表演以载歌载舞见长,是典型的“三小戏”。扇子、手帕、彩带
  统称为彩调“三件宝”。彩调的内容大多反映民间传说故事。 漫瀚剧 漫瀚
  剧1986年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同年内蒙古包头市漫瀚剧团式立。第一
  部漫瀚剧为《丰州滩传奇》。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创于明而兴于清,当时叫
  “昆腔班”,后叫“老乱弹”,以唱乱弹腔为主,保留部分昆腔戏,同时也吸收了
  高腔戏,形成了昆、高、乱三腔合唱的乱弹班。台州乱弹的音乐用丝竹伴奏,唱腔
  委婉抒情,并以小丑为主角,曾流行于浙江台州、温州和宁波等东南沿海一带。
  至清末民国年间,台州的乱弹班子已发展到28个。台州乱弹剧目有300多本
  ,集台州的民间音乐、村巷小曲、武术、民间风俗之精华。1954年被文化部列
  为全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
  只要我们不断传扬这种文化 相信这种艺术 我们的国粹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戏曲是时代的产物,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戏曲的唱腔.道白.
服装和叙事的程序结构显然已落后与今天的快节奏和视听审美的需求,这就是
今日戏曲的现状.国家的扶持,重视,再加上戏曲界的改革和推陈出新,相信,
中国的国粹会发扬光大的.

中国传统戏曲的流传,体现了先人们的智慧,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下去。就“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开展的这次的辩论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戏曲的天地之中,去感受中国戏曲的迷人魅力,去体味中国戏曲的悠长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