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增强剂:香港是怎样由戏曲时代转变未流行曲时代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7:10:56

香港文化杂汇,昔日上海文化的复制、殖民地的色彩、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使乐坛在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是国语歌、英文歌、粤曲的天下。而作为独特自身标记的粤语流行歌曲,是从七十年代正式起步的,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是少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青年;九十年代以来,是中年一一恰好对应香港这一现代都市的发展期、成熟期和后现代化调整期。

港本地流行乐坛的形成,严格来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乐队潮兴起之时。之前流行的粤曲小调、黄梅调、上海30年代的时代曲之类,与现代流行歌曲都有很大距离。60年代初中期,第一次乐队热潮兴起,出现了LOTUS(莲花)、Teddy R0bin and Playboys、Romam And The Four Steps、INSPIRATIONS等以翻唱欧西英文歌为主的著名乐队,出现了泰迪罗宾、许冠杰、苏雄、罗文、周华年等著名乐队风云人物,稍后一点还有68年组成的LOOSERS(失败者)乐队等。
进入70年代初期,第一次乐队浪潮消退,乐队风云人物转向个人发展,如SAM等。SAM74年出版自己的第一张广东歌唱片《鬼马双星》,掀起广东歌热潮,反映市民心声,深受市民欢迎,SAM个人的演唱会也受到追捧。在73—78年间,SAM在香港大会堂先后举办了六次演唱会,共演唱8场,是第一位举办个人演唱会的粤语流行歌歌手。

香港文化杂汇,昔日上海文化的复制、殖民地的色彩、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使乐坛在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是国语歌、英文歌、粤曲的天下。而作为独特自身标记的粤语流行歌曲,是从七十年代正式起步的,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是少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青年;九十年代以来,是中年一一恰好对应香港这一现代都市的发展期、成熟期和后现代化调整期。
看看郑、卢、许、黎这“少年时代”四大家之作,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侧面影象。
社会起步发展时期,创业艰苦,现实变幻,工作紧张,生活困难,流行歌曲便承担起给人们鼓劲、勉励和开解的任务。
再听这些旧歌,多少有隔世之感。但无论今天觉得它们如何幼稚可笑,毕竟是一份真实的记忆,可当一个城市的野史笔记来看。这份“野史笔记”在写法上还有几个带明显的时代和地方烙印的特点可说说:
一是融会了古典文学以及粤曲小调的文言风格,如郑的《在水中央》、《再见杨柳》,许的《等玉人》、《双星情歌》,许、黎合作的《梨涡浅笑》、《知音梦里寻》等;二是融入大量口语、俚语,以许、黎之作为代表;三是电视剧、尤其武侠剧主题歌较多较流行,因为其时电视正大举进入社会,风光得很,卢国沾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一一现在武侠剧也还常有,只是其主题歌不再那么风行了,人们听来不再心潮激动、热血澎湃。人在少年时,还可以发发梦,特别是英雄梦;而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生活尚展示各种可能性,鼓励创造、允许争取,还提倡侠义之道,这是武侠剧、歌大行其道的背景。后来呢?用一句粤俚说便是:“哪还有这支歌唱呢!”一一噢,有的,八七年,RAIDAS乐队也唱过一首武侠剧主题曲《饮马江湖》,先是“凭着佩剑补救江湖”的昂扬,随后却在反思、感叹“难做半个名士”,点晴的是这一句:“谁人再说公义/正是故作无知!”

许冠杰被誉为香港当代流行歌的鼻祖,他创造的以香港口语演绎法开创了香港本地歌曲的新纪元,对粤语歌的推行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许冠杰1974年推出的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着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半斤八两)
每当香港人或者香港经历一些大事之后,许冠杰都会写出相应的作品来劝勉港人。这也就是他的哲理励志歌曲大受欢迎的道理。之前有《浪子心声》珠玉在前,但是也毫不影响《世事如棋》成为他的哲理歌曲中又一首经典作品。后者成功地运用了古粤曲的编曲手法,加入带有中国古典特色的乐器,采用了粤曲的旋律构成。歌词则和《浪子心声》有相似之处,用简单的白话讲述深刻的人生道理。棋理即人生做人的道理,理解了棋局的精妙也就是了解了做人的道理。这点和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所写的有些相同。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也喜欢这样联系。许冠杰这首歌没有丝毫的晦涩和繁冗,简简单单几句歌词就阐述了一个哲理,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世事如棋)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25586
这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评论,你可以看看,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