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重型龙门刨铣床:谁知道〔均贫富,等贵贱〕是哪个朝代哪个起义的话?请告诉我详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04:32:41

钟相、杨么:等贵贱,均贫富。 (钟相明确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等贵贱,均贫富。” )南宋 南宋农民起义 钟相、杨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带 钟相、杨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建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贵贱”的口号,这次起义由钟相策划和发起,但起义正式爆发不久钟相即牺牲,之后五年的斗争都是在杨么的率领下进行了。在杨么失败后,降于岳飞的义军也都成了抗金的中坚。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等贵贱”。

其实“均贫富、等贵贱”不是哪个农民起义的口号,而是中国历来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一种理想。详细情况可以参看下面的资料:

南宋初年,鼎州武陵县人钟相曾扬言:“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钟相、杨么起义是发生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
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相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
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
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
的思想又进了一步。钟相因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的贫
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20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南宋钟相、杨幺起义。
南宋初年,鼎州武陵县人钟相曾扬言:“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土地以及其他社会财富,绝大部分都属于地主阶级,而农民作为财富的创造者,终其一生却只能与贫穷和卑贱相伴。官贵民贱,官又以品、阶、勋分高下;贫富悬殊,民则以户等为差别。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身份,以身份论贵贱,贵贱就是等级,而等级正是当时阶级关系的表现形式。处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则不断以各种方式对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存在发出抗议。南宋初年,鼎州武陵县人钟相曾扬言:“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都把钟相的上述主张解释为农民所追求的“平等”理想。然而,既然农民不可能于封建制度之外创造出一个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来,他们又如何能够摆脱等级观念的束缚,提出一种“平等”主张呢 钟相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在鼎州,无识小民备糈相谒,旁午于道,谓之“拜爷”。纵观钟相所作所为,哪里有半点“平等”意思。

其实“等贵贱”并不是农民起义的口号。《荀子》卷一七云:

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 流邪移也,各知其分,故无违令 ;

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显然,所谓“等贵贱”,并不是不分贵贱,恰恰相反,正是要达到“贵贱有等”。《淮南子》卷六也说:“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既然“等贵贱”同“明上下”相提并论,又与“平等”何干

是不是陈胜、吴广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