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黑眼圈眼袋眼膜排名:朱自清背影的时代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19:55:47

《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然而,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朱自清毕竟还没成为后来那样著名的“品牌”;毋宁说,恰恰是《背影》刊揭后,给“朱自清”增加了很重要的砝码。

那么,《背影》为什么做得到这一点,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北京大学讲学道: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需要补充的是,《背影》至迟从1935年起,不断地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并且,这种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断,在该年7、8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中,“编辑例言”的“本书选材的标准”已经新添了第一条“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而《背影》依然作为合适者入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从此,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少不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过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显然,教材的广泛影响与权威性,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锦上添花了许多。

楼上的多说光了!!!
我还有什么可说???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

生于1898年

朱自清
(1898/11/22 - 1948/8/12)
(拥有真情世界,清新自然的文人)
[基本资料]
浙江绍兴人,生於江苏东海,定居於扬州。

[代表著作]
1.散文集:踪迹、背影..
2.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文坛风格]
朱自清原本写新诗,后转写散文;散文史研究者范培松
指出其原因在於朱自清缺乏诗人气息及刹那主义,导致
他的情绪滑坡。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如:「桨声灯影的
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 「背影」
等等,至今仍被后人咏诵不已。特别是:「背影」一作
,深刻的父子之情,是现实社会的一暖流。
1931年底近一年的欧游见闻酝酿了讲究语言技巧的游记
作品。 1937年后,在抗战的洗礼下,他逐渐放弃记事抒
情散文,开始关怀现实,偏於说理。

[重要事迹]
1946年返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8年在清贫生活中,保持中国人的气节,拒领美援面粉
,遂在胃病中辞世。

[本集特色]
写下「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散文名篇的朱
自清,文如其名,深具平实、诚恳、升华内敛的温柔特质
,终其一生人格光辉,高风亮节,成为中国清苦读书人的
最佳写照。
他善於叙述父子之情、夫妇之爱,清新、自然,不矫揉造
作。
本集深入其文章背后丰沛的真情世界,透视文人文静的外
貌下,心炙深处的思维韵致,值得您玩味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