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和陈永坚的关系:建安七子都是因为什么而归附曹操的,归附后对曹有什么奉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19:31:06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

孔 融 (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好学有异才。汉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境内)相,世称孔北海。曹操时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性格刚正,为人恃才负气,后因屡次触怒曹操,在政治上与曹对抗被杀。所作散文词藻华美,议论尖锐,笔调犀利简洁,以气盛见长。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其诗流传不多,代表作有《临终诗》,抒写忠悃孤愤之情。

陈 琳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曾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掌书记。绍败之后,又归附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后为门下督。擅长撰写章表书檄,所作甚多,与阮禹齐名。代表作如诗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运用骈偶句式,铺张扬厉。亦长于写诗,其诗仅存四首。其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乐府旧题写人民劳役之痛苦,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后归附曹操,任承相掾,后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其诗赋感时伤乱,激昂慷慨,情调悲凉。诗作如《七哀诗》,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楼赋》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挚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 干 (177--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蔑视官禄,著书自娱,所作《中论》,为时人所推重。又善辞赋,能诗。诗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写女子对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挚动人,对后世闺怨诗颇有影响。原诗文集已佚。

阮 禹 (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时曾从蔡邕学习,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共同掌管记室,草拟军国檄书,又转为仓曹掾属。能诗善文。散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歌以《驾出北郭门行》为代表,写后母虐待孤儿,有一定进步意义,其风格很接近汉乐府古辞。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比较凄凉低沉。

应 瑒 (?--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转任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
刘 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不尚雕琢。后人以他与曹植并称,谓"曹刘",声誉甚高。但其诗作流传甚少,多为酬赠亲友之作。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以比兴手法抒写情怀,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为著名,为后人所赞赏。诗中歌颂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现出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的高尚品质。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
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
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
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

孔 融 (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好学有异才。汉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境内)相,世称孔北海。曹操时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性格刚正,为人恃才负气,后因屡次触怒曹操,在政治上与曹对抗被杀。所作散文词藻华美,议论尖锐,笔调犀利简洁,以气盛见长。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其诗流传不多,代表作有《临终诗》,抒写忠悃孤愤之情。

陈 琳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曾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掌书记。绍败之后,又归附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后为门下督。擅长撰写章表书檄,所作甚多,与阮禹齐名。代表作如诗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运用骈偶句式,铺张扬厉。亦长于写诗,其诗仅存四首。其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乐府旧题写人民劳役之痛苦,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后归附曹操,任承相掾,后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其诗赋感时伤乱,激昂慷慨,情调悲凉。诗作如《七哀诗》,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楼赋》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挚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 干 (177--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蔑视官禄,著书自娱,所作《中论》,为时人所推重。又善辞赋,能诗。诗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写女子对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挚动人,对后世闺怨诗颇有影响。原诗文集已佚。

阮 禹 (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时曾从蔡邕学习,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共同掌管记室,草拟军国檄书,又转为仓曹掾属。能诗善文。散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歌以《驾出北郭门行》为代表,写后母虐待孤儿,有一定进步意义,其风格很接近汉乐府古辞。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比较凄凉低沉。

应 瑒 (?--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转任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
刘 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不尚雕琢。后人以他与曹植并称,谓"曹刘",声誉甚高。但其诗作流传甚少,多为酬赠亲友之作。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以比兴手法抒写情怀,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为著名,为后人所赞赏。诗中歌颂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现出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的高尚品质。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
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
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
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不是被杀,就是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