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海滩汉化补丁:端午爱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3:10:33
端午•屈原•爱国
2200年前,随着爱国诗人屈原疾呼“知死不可让,愿物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后自沉汨罗江而死,华夏子孙又有了一个新的节日,又有了一项新的传统——端午节。
千百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个大节日,受到各地民众的普遍重视: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三闾大夫的哀思。
而今天,这味儿已经变了。人们划龙舟,是为了在国际大赛上获个奖;庆端午,是因为自己能从单位得到白吃的粽子;研究屈原,是为了和韩国争抢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宝座……但人们独独忘了一点:用自己的良心去爱戴屈原、纪念屈原、学习屈原。
屈原为何能为万民所拥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忧国忧民,甘赴国难的高洁情操及忠贞不渝的拳拳爱国之心。真正的爱,就应该既为祖国鼓掌欢呼,又要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祖国身上的弊病。
然而最近,国内刮起了海外风,一些人菁芜不分,盲目追求国外的生活方式,竟将别人舍弃的渣滓一口吞下。面对国内的这一不良倾向,许多侨居海外的祖国儿女纷纷写信写稿,向同胞尽忠言。恳切的语句,表达了爱国志士的心声。这样的爱,何等真挚,何等深切!
不可否认,有些人看到祖国身上的弊病后,只是一味地指责,一味地抱怨,而不想想自己应承担的建国重担。其中一部分人由自惭形秽滑到了崇洋媚外的地步,直至偷渡外逃,成为祖国的不肖子孙。这与一些身居花花世界仍在为祖国悉心出力的海外赤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国,一向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二字箴言,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语:“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丈夫不报国,终为愚残人。”这些话,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祖国要发展,必定要人人爱国;共建和谐社会,也要人人爱国。那么,就让我们怀着拳拳赤子之心来报效祖国,建设社会吧!
苏轼云:“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诚载斯言!
端午节的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