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如何挂号:三国里的人物姓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2:09:21
我以前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资料,但不记得了,希望历史达人能介绍一下。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三国以前(广义点讲唐宋以前)人物的姓名几乎都是两个字,不管是皇室贵族,文武百官,文人墨客;三个字的姓名到唐宋以后才多起来。我临时想想几个唐宋前姓名为三个字的名人都有点困难,只想到韩非子,吕不韦,王羲之,陶渊明等寥寥数人。
老大,诸葛是复姓,晕死~~

古时候,人名都有姓 名 字三部分组成的
姓 名 字
刘 备 玄德
关 羽 云长
张 飞 翼德
陶 潜 渊明
吕不韦,王羲之 后两个字都是字 而非名
韩非子 即韩非 子 乃是诸子百家之“子”如 孔子 孔丘

三国人为什么都是单字名?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我国古代比较重视姓氏,按[周礼]记载,我们人要有姓、名、字。姓是区分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的重要表识,名是部落里区分各个单体和各个单体之间的重要符号,字是区分部落里血缘关系的重要手段。按照习惯,我们的姓后面一般都取一个单字,如关羽关云长,就是姓关名羽字云长。楼上朋友说诸葛亮是三个字,这种说法有点不太正确,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字名亮。诸葛亮从小在南阳长大,但他老家是山东诸城县,他家是从诸城迁移到南阳的,当时南阳本地也有姓葛的,为了区分本地“葛”和外地“葛”,就把从山东来的‘葛“姓人叫做”诸葛“。韩非子后面的”子“字的意思是老师,先生的意思,是我国古代对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的一种尊称

三国中的人有名有字的啊...
象关羽,字云长,不也叫关云长吗?
曹操,曹孟德
吕布,吕奉先

谁说的,诸葛亮不是三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