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精灵吧:谁知道有关中文系写水浒李逵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04:10:29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最大的价值在描绘了梁山英雄中许多具有反抗精神、崇高品质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李逵、宋江、鲁智深、武松等一大批人物,并且这些人物性格复杂且各不相同,彻底摆脱了以前性格单一化的弊病。在《水浒传》中从第三十七回李逵出场到最后结束,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崇高品质和个性鲜明的李逵形象。正如李贽评李逵:“只有假李逵,没有李逵假。”由此可见李逵性格的鲜明性。
《水浒传》中是用什么方法塑造了这么多性格各异且鲜明的人物呢?是对比反衬法。恩格斯曾经说过:“……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鲁迅先生在谈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时也认为:“优良的人物,有时候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反衬,古人称制之为‘背面辅粉法’,它在人物性格特点完全对立中,各显其形,各显其性。”所以说,在人物塑造中,使用对比反衬可以使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个性化人物,摆脱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雷同化倾向。李逵就是这样在他与宋江、武松、鲁智深进行对比反衬中,在突出他们的性格时对自身的反突出使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显得最突出。正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所说的“反成李逵之妙也。”因此,我在文中主要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分析李逵这个形象。
李逵与宋江在性格上有相同点。如都重江湖义气,一个愿为朋友劫法场;一个能冒极大的风险“私放晁盖”。但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不同点。宋江这么一个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押司之所以能当上梁山的寨主之位,是因为他善用权术的能力帮了他的忙。“由吏到官,有一道极难逾越的樊篱,宋江也是到杀了阎婆惜,在清风山收罗了一批力量后,才想到要攀越这道樊篱”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真正开始利用自己的权术来达到自己的野心和势力欲。在穆太公庄上,宋江就利用在头领中有许多专为他效命而来的机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代替晁盖发号施令就是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权术的第一次尝试。待上梁山后,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都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由阻止晁盖领兵,求得在战争中立功,从而达到架空晁盖,自任总指挥的目的。而在晁盖死后,宋江对于“山寨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相当明白,应立即主持山寨的事务,但这样就会使山寨的继位问题搁置下去,而宋江只是一个主事之人。因此,宋江只是每日举哀,不理事务,迫使梁山其他人拥立其为寨主,达到其当上梁山泊寨主的目的,这些说明了宋江是一个善用权术的奸诈之人。而与之相反的李逵则不同,他朴诚、坦率且天真浪漫。在上梁山后,回家搬老母上山的路上,遇到假李逵李鬼时,看到李鬼假冒自己辱没自己的名字本要杀了李鬼时,当他听说是为了其九十岁的老母剪径时,便放了李鬼,并给了他十两银子,这可见其朴诚之心;为了宋江在江州赌输了钱要耍赖时,表现出了他的坦率的性格;从在与宋江初次见面时所说的“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李逵见了,惶恐满面,便道:‘哥哥休怪,铁牛闲常只是赌直,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时下做出些不直来。’”通过这些言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浪漫的,好像不懂事理的人物来,然而这正是李逵性格的本质所在。
一个善用权术,利用权术以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宋江与一个朴诚、坦率、天真浪漫的李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宋江的善用权术的描写反衬使李逵的朴诚、坦率且天真浪漫表现得更加突出了。同样,通过宋江的不爱梁山事业,一心想着招安的反衬让我们感受到李逵是反抗最强烈,最爱梁山事业,忠实于宋江的人。宋江上梁山发展梁山事业并不是他爱梁山,而是为了在招安中拥有更大的资本去获取更高权势而已。在劝呼延灼投降时说:“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暂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可以看出宋江只是暂用梁山而已,在他的心里一直想着招安。而李逵则不同,他热爱梁山事业,不允许别人去沾污它。杀韩伯龙就是一个例子。虽然韩伯龙来投奔梁山,但当韩伯龙还没有成为梁山好汉时却声称自己是梁山好汉时,李逵恼怒起来就把其杀死了。李逵的反抗精神则可以从他对待朝廷的看法上可以表现出来。在他的眼里皇帝是鸟皇帝,皇位是鸟皇位,并提出杀到东京去,夺了皇位。而他对宋江的忠则主要表现在当宋江让位给卢俊义时,李逵就说:“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假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火。”
宋江自上梁山后就加快了发展梁山事业的步伐,看似他非常爱梁山,但他那一心想着招安的念头却告诉我们他并不爱梁山而只是把梁山作为自已飞黄腾达的跳板。而李逵则虽有时说出散火的话来,然而正是因为他爱梁山事业,一心想着维持梁山事业的发展而说出的。因而所以说,通过对宋江假爱梁山的反衬使李逵成为最爱梁山事业。
李逵具有优良的本性,他朴诚、坦率,但是在做事上却显得非常莽撞,做事没有经过深思考虑,而武松则不同,武松做事非常精细,把前因后果都想好了才会去做。如武松为兄报仇。当他回来看到武大郎死了后,首先表现的不是痛哭,而是反复追究其兄死亡的原因。这表现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为兄死而悲伤,而是弄清其哥哥死亡的原因。通过调查询问何九叔、郓哥确定是被潘金莲、西门庆害死时,他没有立即去杀潘金莲、西门庆,而是去告官想通过合法的手段来为兄报仇。当发现此路不通时,才亲自去审问潘金莲、王婆招供其害兄原因、经过并将其记录下来,然后杀死潘金莲、西门庆,再去自首。从为兄报仇的经过可以看出武松做事的精细。确定其兄被害后,不莽撞的去杀潘金莲、西门庆报仇,而是想通过官府解决,此路不通后才自己亲自审问并将审问的结果要潘金莲、王婆点指画了字,叫四家邻舍也书了名画了字以示证明。这说明武松前后左右想得非常周到。
李逵呢?恰恰相反,做事非常莽撞,从来不思考前因后果。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就去做,如为招待宋江去强讨鲜鱼,与张顺发生争斗时,李逵莽撞地上了渔船到了江心去与张顺打斗,最后被张顺弄得吃了一肚子水,差点被淹死。幸亏宋江有张横的家书,唤住张顺,并将李逵救上岸来,不然就会被淹死。这正是李逵莽撞所造成的。明知自己捉不到鱼,偏要到船上去捉,最后弄得鱼都跑了;明知自己的水性不如张顺,却莽撞地到江心去与其打斗,最后弄得自己“喘作一团,口里只吐白水。”捉鱼莽撞的结果只是让自己一个人吃了亏,然而劫法场救宋江由于莽撞差点儿让大家逃不掉。当大家救了宋江后,由于不认识路跟着李逵走时,李逵不想着引大家赶快逃走,而是只顾自己杀人直到前面尽是淘淘一派江水,无旱路时,才想到救大家。更绝的是,他想到的不是救大家尽快逃走那是非之地,而是再杀入城去,不顾城内有五七千军马要和蔡九知府一发都砍了。弄得大家不知怎么好,幸好张顺带着舰队及时赶到,救下大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武松、李逵这两个武夫,一个做事精细;一个做事莽撞,两者相互衬托,通过李逵的莽撞使武松的精细更生动,通过武松的精细反衬出李逵莽撞的性格及其莽撞的性格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也把李逵的莽撞展现得非常具有个性化。
李逵的莽撞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样李逵的粗鲁也是闻名天下的。李逵的粗鲁也非常具有个性化。他与鲁智深不同,鲁智深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开始总说一句“洒家是个粗人。”而李逵呢?有时承认自己粗鲁,如第一次遇见晁盖说:“大哥休怪铁牛粗卤。”也有时却不承认自己是粗人,如与宋江第一次见面时,戴宗说他粗卤,他却说:“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还有就是鲁智深的粗鲁是粗中有细,粗中有机警,而李逵则是纯朴式的粗鲁。
鲁智深在救金老父子时,为其提供盘缠,在走时为防止店小二去拦截就在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估计金老父子走了很远追不上了,方才离开店子到状元桥去。这体现了鲁智深的粗中有细。而李逵呢?就不会怎么做,如他遇到李鬼时听说李鬼有九十岁的老母要养时,只给了李鬼十两银子,也不管这银子是否会被别人抢去或这银子是否真会用来养母,这点就说明了李逵的粗鲁是纯朴的粗鲁,直性子的粗鲁。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时,三拳过后,看到“郑屠挺在那里,口里只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动掸不得。”时,他机警地说:“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脱身时为了能安全地脱身指着郑屠还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鲁智深通过其机警地掩饰使自己安全地脱离了危险,一道烟地走了。如果把鲁智深换成李逵会怎样,我想,李逵会给金老父子银子,然后径直到郑屠那里,把郑屠打死,打死后也不会去掩饰什么,大踏步地走掉。就如他在江州输了银子后,所表现出来的粗鲁就是一种耿直的粗鲁。
李逵有很多性格可以与其他梁山好汉对比反衬,但也有一点性格则是无法比的,那就是:杀人如麻。李逵杀得兴起时,不问军官与百姓,投降与不投降,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两双。江州救宋江、戴宗时,就不管身份见人就杀,“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到了江边独自在杀江边那些不相干的人,就是到了白龙神庙,李逵也跳进去寻人杀。跟本不听别人的劝阻。再如三打祝家庄时,明知扈家庄已投降了,可“李逵正杀提手顺,直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由此可见李逵好乱杀人,不讲策略的残忍的一面。
《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宋江出身于吏,因此他是一个善用权术的奸诈之人;武松出身于小市民,因此他精细;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中有细,机警,知道如何安全身退。而李逵呢?出身农民,因此他朴诚、坦率、具强烈的反抗精神,疾恶如仇的性格,而又因为农民的自身和缺陷造成了他粗鲁、莽撞和好杀人的性格。在《水浒传》中通过其他好汉的对比反衬,使他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不管是他的优点还是他的缺点,都让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