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外聊天的有趣话题:春秋战国为何取名为春秋战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1:31:46
我看了很多文献就是没有找到有关他的取名?我希望大家为我解释一下!!

所谓春秋战国,要从夏商周说起,这三个朝代是我国奴隶时代的主体,在维护国家政权上采取了”分封制”,即将王室成员和重要大臣分封到地方成立小王国,臣属于中央.后各地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到周王朝由西周过度到东周时,中央王权日益衰落,最终成为傀儡,形成了天下诸侯争霸,分裂战乱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战国时期,简单描述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没有准确的时间界限,主要以一些历史事件为分界标志,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商秧变法”,它代表着夏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也就是说春秋战国的实质是两种社会体制的过渡期.
至于这段时期为何叫春秋战国,是出自孔子所著<春秋>一书。
最后,春秋战国时代是以秦统一六国而结束的.

这段时期为何叫春秋战国,是出自《春秋》一书,但此书的作者比较有争议,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它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因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当时晋、齐、楚、宋等国均有这样的史官建置和类似的史书编著,其体裁及“书法”也大体一致。《春秋》所以能记载各国大事,就是这些史官相互通报的结果。另外,《春秋》中有违反“书法”、为权位开脱罪责的曲笔讳饰之辞,也有与孔子观点相反的记载,还有一些缺文讹误,甚至记录了孔子的生卒年。这些都说明《春秋》不可能是孔子所作。
现存《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显然这只是若干历史事件的目录标题。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尚以史管口述为主,文字记载仅属起提示作用的备忘录。《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左传》以大量翔实丰富的史实,弥补了《春秋》的不足。但在政治方面,《春秋》又具有不可与《左传》等同的意义。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历代不少儒生对它曲解依托,尽情发挥,使它在经学和史学领域,以至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犬戎灭西周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东周初年到赵魏韩三家分晋为春秋时期。由于孔子著述《春秋》一书,故此得名。
战国时期:从三家分晋到秦国灭东周为战国时期。战国并不是专门用于这段历史的名词,日本也有战国时期。主要是由于战乱频仍的原因而得名。

春秋因《春秋》而得名;战国因战乱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空前剧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历史因鲁史《春秋》而得名,从周平王东迁始,下限按郭沫若说,依《史记·六国年表》的始年,界标定在周元王元年(西元前475年)。平王东迁后,又称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