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六号围攻干员视频:我想要一篇500到650字的红色之旅演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5:17:50
写的好一些。

红色之旅征文--难忘皖南

金秋十月,风和日丽,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一行四十余人来到安徽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参观学习,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既生动又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思想上受到强烈的的洗礼和震撼。

10月23日早晨,我们从科学岛上出发,10:00到达泾县县城。泾县的城边就是一条大河,叫青戈江,十分漂亮,像电影的画面。现在不是水位最高的时候,中间是静静流淌的河水,河中泊着一两条小船,水边有妇女在洗衣。裸露出的河滩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青草,还有水牛在河滩上悠闲地漫步。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剪影,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岸边长着一种树,枝桠曲里拐弯,皮很光滑,树丛呈球形,很有观赏价值,当地人称之为狗骨头树,真是很形象。

车在山区弯弯曲曲地行进40多分钟,我们来到位于县城西1公里的白云山麓——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三十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从广场右转,是一条五十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九十级台阶,共五十米长,九十级台阶分成三个层次,喻意当年九千新四军将士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沿着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第三个空间序列一主碑纪念广场。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凭吊广场和无名烈士墓组成。从山顶俯视,主碑纪念广场和外围的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们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碑廊的一组组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簇拥着纪念碑巨大的碑身。马头墙是皖南村落中最常见的民居构件,用它来象征着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寓意先烈们虽然壮烈殉国五十周年了,但他们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闪耀在皖南的千家万户,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成为皖南人民心底的丰碑。

站在凭吊广场中央,环顾四周,大家无不肃然起敬。由左侧拾级而上,攀上高高的台阶,来到高耸入云的纪念塔下,大家静静地默诵了正面为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背面为周恩来同志题书的“为江南死难烈士致哀”的碑文。瞻仰了整个陵园后,在肃穆庄严的哀乐声中,大家自觉地排成两队,缓缓的走向烈士纪念碑,向皖南事变烈士敬献花圈,并三鞠躬,表达了后来者深深地怀念和无限的哀思。

从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出来,我们又向新四军军部旧址出发了。大约走了30分钟左右,车子拐过一座高山,豁然开朗,进入一个开阔的山坳,这就是闻名的云岭了。6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云岭闻名天下。1938年7月1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直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共两年零七个月时间。怀着对叶挺将军的敬仰和对皖南事变中壮烈殉国的新四军将士的哀痛,我们神情肃穆地走进了云岭。

云岭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四周环山,呈狭长地形。东西两座高山相峙,中间夹着一方又长又宽的平地,地域约有6、7平方公里,可以说是田畴万亩。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过,里面有四五个小村寨。

新四军的军部司令部就设在一个叫罗里村的小村上,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列、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揭开了“皖南事变”那悲壮一页。

走进军部大会堂旧址,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当年新四军开大会用的主席台,面对主席台肃立,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将士们在这儿开大会的场景。1939年2月,周恩来同志亲临云岭视察工作,曾在这里作了《目前形势和新四军任务》的重要报告。穿行在馆内砖木结构的旧宅间,走进那一间间展厅,那一张张发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以及锈迹斑斑的长枪和大刀,生动地展示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斗争的光辉历程。大家一边近前仔细地观看,一边认真地听着解说员的介绍,每个人的心情都始终难以平静。特别是听了关于皖南事变始末的详细介绍,大家无不为新四军将士那种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赴国难的爱国激情所震撼。

司令部旧址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两座典型的名为的皖南仕宦之居,厅、堂、厢、室,内房边屋,左右合抱,前园后圃,当年新四军军部司令部就设于此地,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办公室和居室也设在这两处分别名为“种墨园”和“大夫第”的房子里,他们用过的桌、椅、床、电话等仍按当年的摆设陈列着。在这里,大家深情地缅怀了叶挺、项英等同志领导新四军同日寇、伪军、顽固派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里一张旧相片很让我感动。这是叶挺将军的一家子,西装革履的叶挺站在前面,他的五个子女站在他身后按高矮个子排成一排,后面人的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他夫人李秀文烫着发,身着旗袍,抱着最小的孩子站在一边。这相片生趣盎然,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可见叶挺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铮铮铁汉。就是这样被誉为“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日时期的岳飞”的汉子,一生命运多桀。这位北伐战争时的一代名将,50年的生命历程中,有10年是流亡国外,5年被蒋介石囚禁,驰骋战场才有几年呢?

离叶挺居住的“种墨园”几十米处是副军长项英的住宅“大夫第”。项英不像叶挺那样潇洒俊朗,长得像一个“典型的苦力”,鼻宽唇厚,脸色粗黑,牙齿外暴,经常露出乡民一样朴实的憨笑。项英10岁就成了孤儿,仅念过4年书。16岁当起工人,并开始从事工运。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3年南方游击生活,他出生入死,九死一生。这样一位历经枪林弹雨的人,在皖南事变中竟被叛徒杀害。惜哉,惜哉!

看到这里,同学们的耳边不由响起当年新四军战士的呐喊!脑海里也不由闪现出当年那个不堪回首的往事:1941年1月4日深夜,呼啸的北风裹夹着大雨,新四军9000多指战员在《别了皖南》的悲壮歌声中,挥泪告别了皖南父老,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倾盆大雨,踏上了北移的艰难历程。皖南的山势十分陡峭,好多地方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山。陡峭的山夹成的山坳又很狭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新四军九千多人马在里面左冲右突,难以腾挪,打得悲壮惨烈,这场突围是场血战。知道这种背景,我们再来体味周恩来的怒笔: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多么的激怒,多么的悲忿,多么的伤痛,又多么的无奈。中华民族呀,多灾多难!激战7天7夜,新四军3000多人牺牲或失散,4300多人被俘,1000多人突围。国民党顽固派弹冠相庆,公然取消新四军番号,叶挺被囚。共产党人针锋相对,发布命令,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代军长……

离开云岭的时候,回望云岭的山山水水。有三四个妇女蹲在叶子河边洗衣,“叶挺桥”依然挺立在原处,记录着叶军长当年对民众的一片深情。云岭静穆无语,叶子河潺潺流淌。若不是战争,这里真是一个男耕女织、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青山埋忠骨,绿水慰英灵。安息吧!先烈们,你们的英勇业绩将永垂千古,你们所为之浴血奋斗的事业后继有人。

踏上了回合肥的归途。一路上,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的皖南红色之旅深受教育,回去后一定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继承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作风,发奋努力,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之旅征文--难忘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人文景观有100多处,风景点有60多处,人物自然景观就有320多处。据导游介绍,井冈山最高峰在2000多米以下,它以雄伟、险、秀、幽、奇的特色名震全国。当你步入绵延五百里的山区,满眼山峦叠翠,如同进入了一片浩瀚的绿色海洋,置身那如诗似画的境界中时,你会倍感惬意。果然,井冈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漫山遍野都是竹林,蔚为壮观。在百竹园里,种有各种各样、见过和没见过的竹子。据说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翠竹还曾被制作为武器立下赫赫战功。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走进井冈山博物馆的大厅,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该馆藏文物近3000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是那些几可乱真的战地模型,加上讲解员精彩解说,使参观者如身临其境。特别吸引我的是井冈山的革命烈士生平,从中可以了解到重要的历史事件?体会先辈们艰苦的革命历程,让我仿佛看到当年红军艰苦征战的身影,仿佛听到“红米饭、南瓜汤”的歌声……

当年的雄关漫道已成了旅游胜地,当年光秃秃的山岗已林木茂盛。漫步在黄洋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这个和平年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平和,完全没有了战争的痕迹。站在那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炮旁,井冈山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又在耳边响起。当年黄洋界上屯兵的营房,与其他民房相比并无两样,但在那枪林弹雨的岁月中却肩负着屯兵 哨的重任。举目远眺,白茫茫的云海淹没了群山,正如毛主席诗词所写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景象。峡谷里一望无际的云海有峰峦刺破云层,成为孤浮在云海上的岛屿。山风吹过,云翻雾涌。黄洋界的云雾永远是一道震撼人心的风景。

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时,我在一块红军墓碑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抬头细看,墓碑上书:“魂归井岗”,原来这是最早跟随毛泽东主席上井冈山闹革命的女战士之一曾志同志的落叶归根处。中国共产党内有好多位被尊称为“大姐”的巾帼英雄,曾志大姐便是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看过孔东梅所著的《听外婆讲过去的故事》一书介绍:曾志——井冈山革命战争年代中非常活跃的女战士之一,解放后担任过党和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是陶斯亮大姐的母亲。

井冈山革命精神让我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灵魂被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深深震撼。回到旅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学习八荣八耻的感受感想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和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社会,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摆脱贫穷)。虽然党和政府始终坚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十分明显,有的地区的文明程度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媲美。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的公共文明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还随处可见。由于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泛滥,社会风气并没有随着生活的富裕而变得更好,反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罪恶感逐渐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什么也敢干,“笑贫不笑娼”,不讲公德也不讲私德,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在许多时候,甚至是公共场合,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正不压邪的现象所在多有;与此同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被一些人引以为荣;而对于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却“不好意思”起来。如此种种,以至于使得许多人痛心疾首地怀念上个世纪50-60年代虽然贫穷但是比较好的社会风气。
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从政就不会当好官。这显然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悖的。因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是时不我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文字不多,切中时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内容十分丰富,是高度概括、高度精炼的一本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科书。他讲得很详细,从热爱祖国到遵纪守法,从服务人民到团结互助,从诚实守信到艰苦奋斗,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既有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有对个人私德的提倡,既有对光荣传统继承和巩固的要求,也有对现代文明创造和发展的要求,既有对中国文明的秉承,也有对世界文明的吸纳,既有对不文明行为的摒弃要求,更有对文明行为的遵守要求,是新时期每个公民的荣辱标准、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道德和思想品格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八荣八耻”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新的解释,是对和谐社会的新的要求。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更是今后实现现代文明的精神标准。

红色之旅征文--难忘西柏坡

我没有涉足“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没能与同天堂相媲美的“苏杭”谋面。但我游览过古朴的王家大院,幽静的晋祠,秀丽的绵山,壮美的云台山……收获了旅途的愉快及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今年教师节,我校组织的红色旅游,圆我多年之梦,饱览了神圣光辉笼罩的土地,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又多了一份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更感到为祖国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重大。

我们的旅游团共一百多人。当三辆大客车驶进河北境内时,我们的心也随之兴奋起来。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这里滩地肥美,物产丰富,曾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进入平山县境内,忽然有一位老师提醒大家:“你们看,这就是天桂山,‘白毛仙女洞’就在此山中。”我们隔着车窗眺望,想从这里找到一丝标志,一丝痕迹,来印证这个妇孺皆知的“白毛女”的故事,增加一些神秘的色彩。

不一会儿,我们就走进群山环抱,绿色掩映的西柏坡,在中共中央旧址下了车,开始有秩序的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卧室里,有一张罩着白色床布的大床,据说当时毛主席常在床上办公。办公室十分简陋。院子里有一个磨盘,也是当年常常办公的地方。就在这里留下了“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决胜凯歌”。的佳话。董必武同志家里摆放着一辆纺车,使人仿佛回到难忘的岁月,想起延安的窑洞,抗日战争的烽火。刘少奇同志的寝室,也是他和王光美同志的洞房。“奇”字第3号小木箱是当年存放《论共产党员修养》等珍贵手稿的文件箱。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家里有个特殊的书架,展开是书架,合起来是三个箱子。我们还参观了朱德,任弼时的旧居,同样的感觉,同样的情结。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军委作战室里,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张桌子。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这样把国民党打败了”。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一位司令员黄维特赦后首先来到西柏坡,看了这四间小平房后,终于找到了27年来想找的答案:国民党当败。听着讲解员娴熟的讲解,我们更加叹服老一辈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才能。我们钻了足足200米的防空洞,仿佛体验到战争年代敌机狂轰滥炸的情景。

来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我们学校的全体党员在这里在党旗下合影。七届二中全会是全国取得胜利的前夜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规定了全国胜利之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随着导游我们来到纪念馆,这里有11个展室。它以平山县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史为铺垫,以解放战争为主线,揭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主题。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依山势建造的战场实况及大型布景,在灯光的效果下,亦真亦幻,使参观者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真实战场。展室的尾声是当今国家领导人来到西柏坡参观的情况和在这里举办的重大活动。

纪念馆广场中央矗立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铜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伟大形象。

纪念馆后面山顶上是纪念碑,是西柏坡标志性建筑。碑身为六面体浅红色花岗岩贴面,高20多米。碑名“西柏坡”是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碑文是江泽民同志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的浮雕再现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重大历史事件。70级花岗岩台阶和四周的苍松翠柏,使纪念碑显得雄伟壮观。

最后我们来到新世纪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园内绿树、花草、雕塑、自然石相辅而成,更有伟人寄语青少年名言警句镌刻其间。革命传统和时代文明浑然一体。凭借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辈,昭示和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

我们每走一处都拿起相机拍下珍贵的照片,留下这难忘的红色旅游。参观仓促地结束了,我们带着崇敬与眷恋踏上去北戴河的旅途。深情地望着车窗外的绿树群山,回放着刚才几个小时参观的镜头,我不禁浮想联翩……

井冈山的青青翠竹啊!你可曾看见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愿”之势;延安的宝塔,延安的窑洞啊!你们可是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见证;西柏坡的苍松翠柏啊!你们可听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你们可知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是在这里指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你可看见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怀着赤诚,怀着敬意来到这里,带着感激,带着决心和信心离开这里。他们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把老一辈交给新一代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中国龙腾飞于东方之巅!

难忘具有历史意义的圣地——西柏坡!

难忘这次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