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针可以全身变白吗:不研究苏联坦克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6 14:01:17
绝大多数人只谈德国战车
不谈苏联的,为什么?
要数量,苏联比德国多
要作用,苏联把德国打败了
要影响,苏联依靠其坦克作战打过了整个东欧
要个体,苏联 T34世界闻名,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仍旧在使用

为什么大家仍旧喜欢德国而不谈苏联呢?

谁说的,我就是喜欢苏联坦克,也比较推崇苏联军事思想的(不过在目前战争形态下,苏联军事思想过时的内容是比较多)。

我这样看:苏联的军事思想的优势在于战略效果,苏联人在20世纪20,30年代进行了众多的军事演习,从这些各级的演习中,苏军得出结论:工业时代的战争是一种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是综合个方面因素的博弈(虽然当时可能还没有博弈的思想),所以苏联人认为,要打赢未来的战争,就要从总体上考虑,而不能追求个体的效能。
以后的 事实每一个了解二战的人都知道:苏联就是依靠这样的战略指导,依靠数量优势压垮了德国。不要说苏联的工业实力强,人口多或者资源丰富什么的。事实是,苏联工业从41年到42年都维持在低水平,东迁的工厂即使能最快的恢复生产,也缺乏熟练的工人。而且生产资料等的来源也很混乱。43年以后,苏联的工业开始恢复,但是在德国拥有大量熟练工人的时候,苏联;因为人力供应开始达到极限,所以只有大量使用老人,少年和妇女劳动,这个是西方都承认的。最后,苏联工业由于质量的问题,实际上(据说是战后西德的研究报告)在战前仍然不如德国。
但是战略决定了一切,苏联优秀的战略思想使得在钢产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生产比德军多3——4倍的武器,而德国人迷恋,甚至在德国惨败50年以后,现在仍然有人迷恋的质量优势却没有发挥想象中的效果,这个是德国乃至西方战略思想的最大失败。
以上是从大战略的层次来看待问题。从战略上看,苏联人明白,坦克质量虽然重要,但是数量能弥补质量的不足,而且在苏联奉行的“大纵深”作战中,苏联军队需要数量巨大的坦克来完成战役实施各个阶段的任务,大纵深作战本来也是一个精密的战略——战役系统,它的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不间断的突击,这个是德国的“闪电战”不能作到的,而且苏联将领的优秀在于,他们善于在德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突击。我们只要稍微想一下就明白,以上两点没有数量上的巨大优势是不能完成的,虽然在战术作战中,德国人能完成很漂亮的一些战术典范式的战例,但是战略上的颓势根本不能依靠在某个小村庄消灭几十辆苏联坦克来扭转。
在战役战术上,苏联人认为,攻击的要点在于切断敌人的供应,并破坏指挥,这点,苏联人比德国人更明确,所以他们在合围中并不愿意去跟德国进行直接的碰撞,而是选择突入敌人薄弱处,在敌人混乱,疲惫和弹尽粮绝以后再攻击。当然,斯大林和苏联将军们不怎么珍视人的性命,有时侯付出了没有必要的代价,但是鉴于西方和苏联的关系恶化,苏联不惜代价的攻打柏林仍然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总之,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苏联人显然不需要过分注重质量,何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从来都是要点。德军也不例外,比如41年的战例,德军用占优势的兵力面对分批投入,因此总是占劣势的苏军,所以才能取得那样的战绩。

至于很多人喜欢德军,那不奇怪,人都喜欢英雄,德军的战术成就远比战略上的失败更容易被一般人看到,但是真正喜欢军事的爱好者,更不用说真正的军事家,他们是清楚的,美军也同样清楚,所以即使在面对伊拉克那样的弱旅,美军也总是要集中优势火力和兵力,绝对不会去冒险(也可以说犯傻)装什么孤胆英雄。

补充:pkest 想为德军唱赞歌的心理我可以理解,但是很遗憾,您说的实在没有说服力。
首先,:德国的战略失败不可能依靠战术的点点优势来掩盖
其次,战争时期德国有8000万人口,苏联有1.7亿,双方工业实力相当,农业德国占优,石油苏联略胜,但是在德国占据优势得41年到43年,苏联50%的人口,50的已开采铁矿和煤矿,还有最富庶的产粮区都在德国控制下,42年苏联唯一能大量生产的只有枪和迫击炮,可是怎么将德国人赶回去了呢?
3苏联击败了德国是不能质疑的事实,所以德国没有能和苏联抗衡。而德国在其他战线虽然有消耗,但是在远东苏联部署的100万远东军队你们怎么不说呢?这支部队还有2000辆以上的坦克,虽然都是过时的。
4苏联在被偷袭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却能把德国人慢慢打回去,谁更优秀不言自明。
5德国的 坦克是好,模型我也喜欢德国坦克,但是战争中没有起到作用那就不是最好,我们只看效果,因为战争不是游戏,那是国家命运的较量。

论数量: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其实更多
论作用: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及苏联的1/10但是几乎和苏联势均力敌,另一边还在与美英等国作战
论影响:苏联打的整个东欧是被德国坦克已经压平了的
论个体:德国坦克,虎型、豹型比T34强出多少来?二战时候出产的豹Ⅱ坦克,稍加改造的豹Ⅱ-A5至今是世界上最稳定、最优秀的坦克之一,是北约的制式坦克。

所以大家仍旧喜欢德国而不谈苏联。

谁说苏联的战略思想是先进的?在二战之前苏联的军事高层领导中只有朱可夫和铁木幸哥是支持采用装甲大兵团作战的,其他的将领仍然支持将坦克配属给步兵集团,或者更落伍——使用骑兵决胜。从这一点来看苏联的战略知道思想比德国战略思想相差几十年。从数量优势来讲,难道德国不知道数量优势的重要吗?身为德国人的克劳塞维茨就指出:“数量优势是任何战争的主导优势”精通历史的希特勒不会不知道,他就曾命令将德国坦克的月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的水平,但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告诉他: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耗费20万金马克的巨款和十万名熟练的技术工人。苏联的工业落伍?古德里安在1933年参观苏联的军工企业,一家坦克生产厂可以生产22辆坦克/天,这样庞大的生产能力是德国能比较的吗?在苏联军工企业西迁时苏联的军事供应没有中断是因为盟国的军事援助和苏联红军的军事系统的庞大,在巴巴罗萨计划执行两个月以来德军缴获或击毁12000辆坦克却仍然有更多的苏联坦克涌现,俘获或消灭360个师的苏联兵力仍然有更多的苏联部队出现,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苏军的溃败完全可以证明苏联的军事思想是落后于德军的,到1943年,德国本土已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而苏联的军工企业远在乌拉尔,根本没有威胁,所以苏联的军工生产完全可以步入正轨,二楼的错误还在于,闪击战的精髓就是不断发起攻击,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苏联人是在战场吃了亏后才学会的。另外说明一点,苏联的突破地点很少能瞒过德国军队的眼睛,但德国军队由于兵力不足,无法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当德国兵力充足时苏联就完蛋,哈尔科夫战役就是明证,苏军17万人被俘。破坏指挥和切断供应是军事常识,只要是军事将领就应该清楚这一点,不要把功劳记在苏联的头上,请二楼的兄弟去研究一下闪击战和古德里安的传记,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贯彻的就是装甲部队不停进攻,大规模分割包围苏军的战略方针,无论是基辅会战还是围歼西方面军的战役都是一样。难道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苏军的兵力不及德军?不!具战后的资料显示,开战前苏军已拥有360个师,而德军的进攻兵力还不到200个师,苏军的失败完全是落后的军事思想和大清洗后缺少优秀的军事指挥造成的,西方面军司令巴辐洛夫指挥的是什么玩意,铁木辛哥是把干手,但对闪击战和装甲兵的运用并不怎么高明,只有朱可夫算是比较优秀的军事人才。之后苏军的胜利是依靠数量优势取得的,打到1944年,苏联的兵力已达德军东线兵力的20倍,坦克数量是德军的7倍。即便这样,德军仍然打得有声有色,要不是希特勒的瞎指挥和巴巴罗萨的战略目标不明确,胜利是属于德国的。德国的国力和财力无法满足在数量上压倒苏联的能力就只好在质量上做文章了,所以在东线战争爆发后设计生产的德国坦克在质量上要比T-34好得多,我们当然喜欢研究德国坦克了,T-34的操作简单,战场生命力强,装备部队方便也是十分重要的优势,但和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比起来就战斗性能上来说还是差得很远。KV式坦克和IS式坦克完全是怪物,和德国的鼠式坦克一样,片面强调坦克的一个方面,坦克是机动性,火力和装甲防护并举才行,这一点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体现得很好

因为不了解。
多数军迷不知道T-64才是苏联的王牌坦克,半数人不知道T-90是T-72的直接改型,多数人以为T-90比T-80厉害,加上苏联一直以来的保密措施和西方的舆论优势所以对苏联知之甚少。
伊拉克和车臣的战绩也是一个影响方面。但我认为相比前面只是次要方面。

一家之言.楼主看到的资料少了点.

不用介绍了,我就是二楼的,占用楼主空间,很对不起。

我觉得很无语,因为各位的资料真的太厉害了,有的朋友说德军只有100万军队,有的说苏军的兵力是德军的20倍。。。我真的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数据,可能需要谢谢各位让我长了见识。

可是真的很遗憾,我还是最后一次建议各位再仔细去看看二战历史,我就楼上的说法说说:
1尽管二战前苏军支持装甲战的人不多,是事实,但是应该看到,战争开始以后,那些人很快就被淘汰了,新一代的将领迅速的进入高层。说到军事思想,世界上第一种成型并被官方认可的仍然是“大纵深”而不是闪电战,多说无益,大家质疑就自己去看好了。
2,德国不能生产更多的坦克是德国指导思想错误导致的,而不是其他,德国居然能在44年达到生产10000余辆坦克的数量,而且还是以豹式为主,充分说明了德国的工业实力,至于说谁更强,比较孤立的一个说法:战后西德繁荣研究结果认为战前苏联不如德国,而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显示,德国和苏联的钢产量在44年持平。而之前,苏联最重要的煤铁矿区顿巴斯在德国手重掌握了2年,41年到42年夏则是产量锐减。
3,也许1933年苏联四每天可以生产22辆坦克,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产量下,苏联制造的数万辆T26战争开始前就已经是废铁了。T-34系列在战争中总共就是生产了45000辆左右,当然,德国在战争中总共也才生产了40000多辆坦克,德国坦克的质量我没有理由怀疑。
4,苏联的主要工业基地在战前仍然是西部,战争中东迁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锐件,在莫斯科城下反击的苏联坦克远远不能和战前的庞大数量相比,甚至有资料说比德军还少,仅仅是900多辆。所谓“巴巴罗萨计划执行两个月以来德军缴获或击毁12000辆坦克却仍然有更多的苏联坦克涌现”我真的不知道是那里来的数据。
5苏联的战略根本不是从德军学来的,这不仅仅是苏联人的说法,也是一些英国学者的观点,只要对比苏联德国战役实施中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至于说闪电战也强调不断进攻,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闪电战是强调进攻,但是德国的总体军事思想却没有支持这个战略,闪电战更是从来没有达到象44年苏军那样的多方向,全天候,不间断的突击。苏联人实施这样的战略是实际的,但是更实际的是其军工完全为这个思想而运转,德国呢?不是这样,德国的军工是为“闪电战”而运转的,只要仔细对比,这两种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6您说了42和43年的苏联进攻失败,怎么不说44和45年呢?德国即使发现苏联军队的企图也不能阻止自然是一个问题,但是比如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军发现苏军企图以后能做的已经只有逃跑了,可惜连这点都没有做到。而白俄罗斯战役,德军仍然有一定的兵力,可是怎么没有能集结呢?在战争中屡次在德军完全没有防备的地点突破,您居然都没有看到?德军却很少做到这点,德军的突破每次都缺乏战略突然性,(除了开战时的偷袭),德国的成功实在不能不佩服德国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优秀。苏军的成功在于能集结兵力,这个是西方都认同的,可是在您这里却没有了,有的只是苏军”拥有20倍的优势“。这个不是事实,因为苏联和德国的人口比例不过是2:1,而且苏联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实际上44年以后苏军兵员已经接近枯竭,所以苏军的师往往是空架子,只有2000-4000人左右,而战前规定的满遍师是16000人。实际一般是8000人,战争中规定的是8000人,实际却只有前面说的2000-4000。
7,说到这里,正好说到下一个问题,德军的师是多少人?17500人左右!苏联两个师才有德军一个师多,还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即使最贬低苏联的西方史料也不能说苏联在战前集结在西部的兵力比德军多。何况这些兵力是分散部署的。当然在战争后期,苏军的兵力应该在德军的两倍左右,但是考虑苏军的进攻特色,地形,德军的能力等优势,苏联军队进攻中从来没有放弃秘密集结部队的做法,实际进攻 中,在一定地段取得20倍甚至更高的优势是可能的,但是总对比并非如此。
8还有就是岁敌人指挥和补给的破坏,我并没有说德军不会,恰恰相反,您提到的古德里安将军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但是遗憾的是,我说的并不矛盾,这是一个战略侧重点的问题,苏联军队对于这一点是提升到战略战术指导上的,而德军则是经验。

最后再强调一遍,在连续突击上,闪电战是不能和大纵深相比的,希望您可以客观的看待这点,要证明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各位自己去看。

最后一次关于这个问题发言,以后再说什么我都宁愿认输,反正我现在喜欢的也是罗马历史,那个起码轻松点。真的太累了,请原谅我用语尖刻:你们居然引用了那样的,接近是神话的 ”数据“,我本来已经不应该再说什么了,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军迷,那样的数据各位都还要相信,真的是。。。对不起,说多了~~~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