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的哪款香水好闻:孔乙己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6:16:15

孔乙己似乎是封建专制毒害下迂腐的典型。然而,近来我越发觉得这种迂腐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执着。在一个物欲横流、动荡不安的浮躁社会,这样的执着很是难得。

鲁迅反感孔乙己身着破烂的长衫。这样的反感明显带有非理性的感情,长衫本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再穿一千年也无可厚非。更何况,现今愈来愈多的人还企图从复古中寻找时尚的元素。鲁迅看人先看衣着,其为人可见一斑。

鲁迅反感孔乙己对“回”字研究,然而这种于细微深处的严肃,不正是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么?鲁迅自以为以其犀利的文笔可以拯救大众,确仍然摆脱不了从其世界观出发的傲慢与偏见。假使斯蒂芬.霍金能有机会在鲁迅面前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可以肯定,这个当时自以为最进步的青年一定会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这东西有什么用?”他自以为从了胡适等人,搞起新兴文学,那些繁复的文字就不在有存在的价值。孰不知,文字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东方的历史都是最要紧的,作为一个文人对文字的尊重是最起码的品格。

鲁迅反感孔乙己偷书的行为,然而对于“偷”究竟是好是坏,委实没有讨论的必要。按照尼采的说法,道德不过是弱者手里对付强者的终极武器。就我的理解,“偷”也不过是背地里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的行为。你悄悄把别人的书拿过来,这便会被冠之以“偷”的恶名。假使有个女孩,他男朋友不在,你把她骗过来,这却能成为人人羡慕的特殊本领。当然,人是崇高的,有选择的权力,但假使书也有选择的权力,或许他会选择孔乙己,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落魄的穷书生手中,书才能发挥夹杂在只言片语中的精神力量,才能体现它最大的价值。我自以为道德和信仰一样都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具有普适的意义,偷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不知道鲁迅自己是否喜欢茴香豆,但他对于孔乙己的茴香豆一定是鄙视的。可以想象,当孔乙己咪着小酒,嚼着他至死也难以割舍的茴香豆的时候,鲁迅,这个打杂的伙计,正躲在一边,斜着眼睛对着孔乙己寻找他在咸亨酒店最大的快感。当鲁迅后来躲在一边叫嚣着要痛打落水狗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还是这样的眼神。茴香豆,对于孔乙己或许就是灵魂的归宿,是他遭遇了种种苦痛之后的精神鸦片,是他最后的上帝。当周围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个上帝使他解脱,使他得以超越世俗,寻找梦中的桃花源。不敢说孔乙己是否比骑在驴子上念道德经的老聃更加超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世上已极少有能用几粒茴香豆就能找到人生的解脱的人了。即使鲁迅这样聪明的,自以为必然有能力“进学”的人也免不了要在铁盒子里彷徨。世间最大的聪明,不过是难得糊涂,想来鲁迅亦不过如此。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