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在形容词前还是后:港澳问题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0 19:43:21

香港问题 一首名为《东方之珠》的流行歌曲深受香港、大陆青年所喜爱,无论是它那悠扬动人的曲调,还是它那震撼心灵的歌词,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海内外华人对香港依恋、思念和盼归的深情:

  "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

  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让海风吹拂了五千

  年,每一滴泪珠都仿佛是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

  你,请别忘记你那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香港作为中国的领土,是"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正象歌手张明敏所唱的那样,"虽然洋装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香港位于我国广东珠江口外,面积l071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它是我国华南的一颗秀丽的"东方之珠"。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即从秦始皇三十三年起,香港就已成为我国的疆域,至到清朝,它一直属我国管辖。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最先遭受骨肉分离之痛苦的就是香港民众。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英军的逼迫下,于1842年与英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更直接、更便利地侵占中国,迫切需要一块进入中国的跳板和"歇脚石",便逼迫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承将面积为75.6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从此香港开始了"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殖民地统治时期。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婪"胃口"是无止境的。为掠取更大的权益,英法相互勾结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烧杀掠抢。1860英法联军侵占京城,火烧圆明园,同年10月25日,清朝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在此条约中承诺,除向英法各赔款800万两白银外;还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面积为11.l万平方公公里的领土"归英属香港界内"。这样,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所侵占的土地又一次扩大。

  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以法国强租广州湾为借口,于1898年6月9日逼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面积为97.51平方公里的九龙半岛全部,(包括二百多个岛屿)另有大鹏湾和深圳湾海域统统"租借"给英国,整个区域被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即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名为租借,殖民主义者却没有付过一文租金。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香港"就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

  香港问题完全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造成的,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香港被英国"租借"之后,大陆和香港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连绵不断。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由初期的3万人内发展到后期的10多万人,使停泊在港口的100多艘船只无法起航。震惊中外的1925年6月开始的"省港工人大罢工",以声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为旗帜,省港商地工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压迫。历时16个月的罢工,在世界工运史上是罕见的,它对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曾被日军占领3年零8个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香港抗日力量,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击日寇的侵略。二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在与英国政府商谈废除英国在华特权时,曾提出先收回九龙的建议,遭到英国

  政府的无理拒绝,软弱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只得做出让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香港人民与大陆人民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战胜利的同时,也盼望着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当国民党政府准备派人到香港受降时,却遭到英国政府的反对,蒋介石又寄希望美国人出面干涉,压英国让步,支持中国政府派人到香港受降。软弱终究被人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外交被洋人所操纵,结果蒋介石的的美梦,只能是一枕黄梁。

  在美国的压力下,当时已进军到九龙准备收复香港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后撤至新界河,中国人盼了近百年收复香港的愿望再次化为泡影。1945年9月16日,在港日军向英军投降,英国重新统治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阐明了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不承认英帝国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决定把香港问题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留待时机成熟时,通过和平协商加以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香港、大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70年代末,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时机日趋成熟。这时,英国方面急于想了解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有关政策,在港的中外投资者对香港的前途也表示关切。中国政府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对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已制定出基本方针。中英双方围绕着"东方之珠"--香港的命运与前途进行一场历史性较量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澳门问题 现在,当你站在我国珠海市的沿江大道向南望去,就可看到一座楼房拥挤、道路狭窄的城市,这就是以"赌城"闻名于世的--澳门。它位于珠江口西侧,背靠珠江三角洲,与香港隔海相望,与珠海一桥相接,是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

  明清时期,澳门隶属于广东香山,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澳门人仍保留着每天到珠海来购买生活用品的习惯。

  随着中西海上通道的开辟,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葡萄牙开始了对华侵略活动。为寻找侵华的跳板,1535年葡人借口"舟触风涛",请求借澳门一处曝晒水渍贡物。当时的明朝设在广东的都指挥使黄庆纳贿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意以澳门为葡人商船的暂停泊口。以此为契机,葡人开始用各种手段贿赂官府,并从内地运来砖瓦木石,采取霸占强建手段,建房连街,接街成村,逐步在澳门半岛的中、南部非法定居,使之渐渐成为在华葡萄牙人的集中居住地。澳门由一个渔村逐步向小城镇发展,到清代时、这里的人口巳由过去的万余人增至10万人。

  为加强对葡人的管理和显示中国对澳门所拥有的主权,明清政府曾先后制订了一些管理在澳葡人的政策和法规,如明朝攻府于1610年前后制订《制澳十则)和《海峡禁约》,从规定在此区域葡萄牙人不得引进"倭奴",不得从事人口拐卖,不得擅自修建房屋等。为宏扬法威,明朝官府还将(海盗禁约》刻成石碑立在澳门的议事亭中。在此期间,明清政府按法规征收葡人的商税、地租和丁银,仅此一项每年就征收2万多银两,到1620年时已增至4万多银两。

  直至鸦片战争前,明清官员每年照例巡视澳门。1729年雍正皇帝曾专门派出"观风使"焦祈年巡视澳门。1784年广州知府张道源入澳门督办公事;1809年12月两广总督百龄驰赴澳门,传见澳葡官员、英国大班,查清该年英军侵占澳门的始末,1839年9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巡视澳门,在望夏莲峰庙驻节召见澳葡官员,巡视澳门主要炮台和街道、抽查户口,以加强对澳门的管理和防卫。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人侵中国,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也认为夺取澳门的时机已到。1843年,澳葡当局派出代表与当时的钦差大巨耆英进行多次谈判,声称在华葡萄牙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要求清政府豁免葡每年所支的地租银,并由葡萄牙人派兵驻防整个澳门半岛。这种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更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葡殖民主义者仍不死心,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政府置中国领土主权于不顾,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许所有外由商船来澳自由进出港口,开展贸易。1848年,葡萄牙又不顾中国法令,擅自在澳门岛内修筑一条横贯南北的道路,将沿途居住的中国百姓赶走。并宣布关阐以南的所有土地由澳葡当局管理收税。1849年,市政府又乘中、英两国四英军攻入广州城一事而开战之时,封闭了设在澳门的中国海关,捣毁了树立在议事亭内的《澳夷善后事宜条约)碑,妄图窃取澳门为己有。"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澳门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包括澳门民众在内的中国人的反对。"澳门民众以多种斗争形式反对葡人侵略行径。此时,清政府虽不承认葡人对澳的非法强占,但因西方列强多处滋事,已无力兼顾澳门事态发展。"

  1885年8月10日。窃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之职的英国人赫德不顾中方各界人士的反对,擅自同葡政府代表罗沙达成《拟议条约》和《续订洋药专条》等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四款是:一、中国允许葡萄牙永远驻扎管理澳门及澳门所属土地;二、葡萄牙当局按照《续订洋药专条》代理中国征收洋药税项;三、中国撤回驻澳关卡和停止巡船;四、葡萄牙在执行《续订洋药专条》时可驻扎对面山等三岛。同年11月英国人金登干开始与葡萄牙外交部长巴罗果美谈判,于1887年3月26日;金登干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中葡里斯本草约》,条约中规定葡萄牙有权永远管理澳门以及属于澳门的地区。1887年12月葡萄牙全权代表罗沙与清朝玫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从此,满萄牙殖民主义者一直霸占着我国的澳门,割断了澳门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这是腐败软弱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威逼下,屈膝卖国所造成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承认历届反动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澳门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在条件不成熟时暂时保持现状,留待条件成熟时,通过政治手段解决,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持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1974年葡萄牙政府宣布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1976年葡政府修改宪法,承认澳门为葡管辖下的中国领土,给予澳门地区相应的行政、财经和立法的自治权;中葡双方的这些举措为澳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