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科颜氏专柜: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3:22:30
具体点!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陵非常的大,如果以现代的技术和设备,来挖掘秦始皇陵的话,所耗费的时间非常的久。这里说的挖掘是说的保护性挖掘,而不是破坏性挖掘,破坏性挖掘的话,整个几十台钩机可能一个月都要不了,就能给挖掉。但是考虑到里面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这是不可取的方法,只能够慢慢的进行保护性发掘。我们国家以前在陕西发现过一个秦代时期的古墓,它的挖掘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而秦始皇的陵墓,挖掘面积则有25万平方米,他们之间相差了50倍。


我们当时新中国,在发现这个古墓的时候,到挖掘清理完成,总共花了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么算下来的话,挖掘秦始皇陵就需要500年之久,这个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还有一个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它的总面积经测算大概在2万多平方米,从一开始发现兵马俑的时候到现在为止,挖了30多年的时间,却仅仅只挖掘了1/5,只挖了4500多平方米,比那个古墓在挖掘地难度上还要费时费力。如果依据兵马俑的挖掘速度来推算,秦始皇陵就得需要挖1500年才能够清理完成。

虽然说如果挖掘秦始皇陵,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对历史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秦始皇陵一旦开挖的话,那么有可能几辈子都挖不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是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可能是一个人们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如果没有后续的充足经费,那么发掘工作将很难展开。兵马俑,我们国家自从考古开展以来,就已经历经了两代人,许多的老专家都已经退休了,甚至已经过世了。如果秦始皇陵真的开挖的话,那么我想没有几百年的努力,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拓展资料: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关于不挖掘秦始皇陵,专家给出了8条原因

1.建造大棚会遮挡秦陵地面景观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秦陵南北长约515米,东西宽约485米。要保护文物不受到任何因发掘造成的人为损坏,就不能用推土机推,也不能用挖掘机掏,更不能用炸药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露天作业不现实,最好先搭建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大棚才有利于长期发掘,保护出土文物安然无恙。

从技术上来说,搭建一个500米跨径的大房子估计不是难题。问题是,造出这样跨度的大棚子,把整个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里去,人们就再也看不到秦陵与周围群山融为一体的巍峨景观了。

2. 挖掉封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秦是早于西汉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会被塌方的填土埋实,墓室内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旷的空间。这就是说,如果真挖秦陵的话,压根儿不可能挖一个洞,找到墓门之后直接进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积地挖掉,露出整个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后,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灵柩。

但是,这样一来,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观就消失了,如何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更何况,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啊。

3. 地宫深深,上下不便

考古探测初步发现,秦陵地宫距地面约35米。这样高度的立壁,如果是用石头或砖砌成的还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当然,可以对土壁进行加固,可那样不就改变了立壁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

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在旁边围上围栏,游客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宫比兵马俑坑深10倍以上,如果在上面围上围栏,让游客用望远镜看也不是办法;如果横七竖八建造一些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更是破坏了地宫内部原有的土木结构景观?

4. 发掘时间过长

如果不管秦陵封土,不计深度,只算地宫面积,大约25000平方米。这个面积相当于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估计要挖40年;这个面积又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5. 发掘能力与研究能力有限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不会发生发掘上的失误?面对秦陵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都不敢轻易处置。

如果发掘后真的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遗物——不仅仅是兵马俑那样的陶质文物的话,修复的工作量有多大?修复这些复杂文物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关。而这些无一不是我们难以回避的挖掘秦陵的必需的条件和前提。

6. 保护技术不成熟

秦陵地宫中的文物如果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是,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将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容易变质的有机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马俑那样相对不太容易发生变化的无机物,天长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的难关,科技人员费尽了心力,才暂时缓解了眼前的麻烦。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毕竟还是可移动的,万一现场处理有困难,还可以搬到博物馆里进行室内处理,温度、湿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宫遗迹无法移走,只能就地保护。如何就地保护以及日后进行维护,考古学家们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7. 投资太大

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即使启动了也难以长期维系下去。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难以预料。如果对秦陵进行发掘,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展开“大会战”?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队伍,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够让人承受的。

8.相关国际组织可能干预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可能干预秦陵的发掘。挖秦陵不但有涉外问题,还有科学化与否的行业标准问题,甚至还不乏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否可以让所有参加发掘的国家共享的难题。这恐怕是不少主张挖秦陵的人没想到的。

扩展资料:

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考古发掘坚持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国家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

参考资料:

秦始皇陵  百度百科

不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

一、难度太大,现在技术根本达不到

1956年的时候,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的陵墓,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后,果然发现了很多陪葬品。但是陵墓常年没空气,这下保护没做到位,很多字画几秒钟就失去了颜色,而且快速腐烂,一碰即碎,各个专家都懊悔不已。你说挖掘几百年的陵墓都这样了,去挖掘三千年前的秦陵,这难度得多大?

史记记载,秦陵内部,有夜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的江河湖海分布图,还有就是倾全国能工巧匠作成的机关保护陵墓。工匠完工时全被斩杀,所以秦陵机关无人知晓,如果冒然打开,后果不堪想象。

二、需要大量的金钱

考古需要很多金钱,一般都是建造个大棚来保护陵墓的湿度和温度,但秦皇陵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而且三千年斗转星移的,到处都是大山,光陵墓外边都齁不住,更别说地宫里边了,再加上人力,其它物力,这得多少钱,小编不敢相信。这么劳民伤财的事情,也没人敢做出头鸟。

三、地宫里巨量水银如何处理

很多古书里记载,秦始皇陵墓里,有着日月星辰,有着用水银制作山川河流,很难想像地宫中水银到底有多少,万一一个处理不好,这不仅仅是地宫的问题了周边居住的居民都会受到牵连。

四、地宫之深,挖掘完如何展览

传说秦始皇陵墓最深处可达地心,虽然夸张,但据有关资料描述,秦陵距地面80多米,挖掘好后肯定要对外开放,如果建在地底,万一坍塌谁来负责?建在地表的话,这工程何其浩大。光搬运费、场地费。场景还原需要数以万计的金钱吧。

五、世界相关组织是否同意

秦始皇陵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但现在全球通讯这么发达,地球都成“村”,秦始皇在世界史可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世界文化遗产,确实需要某些世界组织同意,需要更高的科技手段来帮助一起挖掘。

扩展资料:

多年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问题上争论不断,同意发掘的人列举出诸多好处,但具体主张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

首先,国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对局部或外围尚且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对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

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特别是对陵墓最关键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获,还不足以解释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连基本的解释都无法形成体系。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挖掘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参考资料:秦始皇陵-百度百科

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秦始皇陵墓的借口。以发掘帝王陵墓为切入点,以文物带动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一种幻想,除了技术不具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心态问题。目前国内的考古技术还不成熟,不敢保证出土的文物万无一失,我们当代人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快感去发掘始皇陵墓,那么,后人非但不会赞扬我们的聪明睿智,反而可能会痛责我们因急功近利而导致后患无穷的愚蠢之举。
至于何时发掘秦始皇帝陵,从目前来看,是遥远的将来了,有的说50年内是不可能发掘,有的说100年内不可能发掘。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贯彻文物保护政策的需要。现在文物保护政策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帝王陵一般不主动去发掘。此项文物保护政策是从国内外的教训中吸取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文物考古机构,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大型遗址和墓葬,都制订政策,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环境,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
其二,世界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发掘秦陵费工费时费财,在没有十分必要的时候,应该不予考虑,加之秦始皇帝陵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名单中的一员,因此更要慎而又慎。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文物,氧化、腐败只是下葬后的最初几年,后来微量的氧化,现在相当隐定了。若冒然打开,文物受到湿度、温度、风、光以及外界震动的影响,随即发生变化。
其三,发掘秦陵确有难度。发掘秦陵必须是“大揭顶”的,要取掉封土,才能发掘,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揭开封土以后,地宫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发掘得完的,如何保证在发掘中地宫的遗迹及文物不受风、雨、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破坏?揭开封土发掘完后,封土如何再覆盖上去,保持原来的面貌?发掘出来的文物又怎样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其四,从民族尊重祖先的道德取向来说,也是不允许随意挖掘祖坟的。旧社会那种挖坟鞭尸之为是一种仇恨发泄。秦始皇是暴君,毕竟是祖先。应该说,秦始皇功大于过,“过”也是从“功”中导致出来的。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希望挖开来看个究竟,这可理解,但更要从尊祖道德上来考虑。

1 .发掘秦始皇陵的难度很大,因为秦始皇陵的面积不小,里面构造复杂,技术有限,弄不好会搞砸。还有,地下的文物因为在地低2000多年,与之周围的环境已经趋于平衡,很多青铜器文物发掘出来时还是很好的,拿出来以后却变得锈迹斑斑,也许地低文物数量巨大,难以保存,因而损失大量宝贵文物。 而且秦皇陵里有有毒物质,怕出危险~~~
2.主要是无法保护,因为目前考古水平有限。冒然开挖,保护水平跟不上,至使千年的文物毁之一旦,命令开挖的人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吗?秦始皇陵是个马蜂窝,谁也不敢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