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绿宝瓶精华白天使用:到底什么是网络综合症?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5:10:53
我每天上网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少了就难受怎么办..帮帮我!!

以前我做辩论的时候留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网络成瘾现象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他们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自己的生活纳入网络之中,共享“网络文化”成果,甚至追求“网人”共生。然而,由于这一特殊群体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使用、网络环境以及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尤其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
2001年11月15日,河北燕山大学120多名大学生因过度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被劝退,退学总数占在校生人数的1.11%,震动整个教育界。同年,一学生因过度上网猝死在电脑前。还有笔者身边许多因迷恋网络而影响健康、学业的事例……一系列沉重的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集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上。

四、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网络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会让人如吸食毒品般的失去自我无法自拔?又为何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会被网络制约而丧失自主性。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原因可以从上网者的心理层面、网络特质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个人心理因素
每个人在生活中常常都会处于一种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如: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这样一个对人来说是重要的考试,就是一个威胁性的刺激。假若我们无法脱离威胁的困境进而产生了某种被压迫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压力。也就是说,若无法准备好明天的考试,压力就会产生。反之,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压力就会消除。如果一个人所处情境中的威胁性刺激已成了此人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事件,同时使他在心理上有种被压迫的感受,这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便是生活压力。高考给学生们带来长期的压力就是一个例子。
压力的来源有许多,大致上是因为生活上遇到重大改变或是日积月累令人烦心的日常琐事。每个人因生活情境的不同有不同的生活压力,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冲突、困顿与许多的负面情绪,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是处于一种不知该如何选择的两难境地,这些都是人会产生负面情绪的因素,也都是人人不想面对的情境。一旦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且无力解决时,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开始激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动力理论中提到了组成人格的三个部分:具有食、睡、性、攻击与破坏等本能欲望的本我(id);代表着良心、理想,由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超我(superego);以及调节、缓冲超我与本我之冲突的自我(ego)。当自我无法处理因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心理困境时,个人便会改变自身的行为以减少焦虑,这就是防卫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逃避带来压力的种种生活情境之作用。
许多网络成瘾者可能就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带来的压力,进而躲到网络的世界中。许多同学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在课业上缺乏成就感,故将注意力转到一个能让他发挥自己能力开创一番丰功伟业的网络游戏中,并由游戏中建立起的成就感来补偿在现实学业生活中的无力感以减少焦虑的发生。这即是防卫作用中间接补偿作用的过程与效用。而在网络世界中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线上世界中充斥着暴力与斗争,如:游戏中频繁残酷的杀人行为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等,或是聊天室的网络性爱中看见。另外还有其它的网友是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线上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也就是幻想与认同防卫作用的发生。
所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压力是从个人心理层面看到网络使用者会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心理的因素便是从个人的需求来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到了人的基本需求的四个层次,他认为人就是为了自我实现而存在,而人若要满足自我实现这个需求,就一定要先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及尊重需求,四个基本需求。这四个需求是依照顺序来满足,一定要满足较低的需求才能满足较高的需求。先从最低的生理需求来看,网络上大量色情信息的容易获取满足了众人对性的生理需求。而网络的匿名特质也给人在人际交往间和显露出真实自我时一份保护与安全感,其满足了安全需求。再者,虚拟社区的互动也能给人被他人关心、爱护、欣赏、鼓励等爱与隶属的需求。最后,藉由在虚拟世界所建立的成就或是与他人成功的互动,都能获得他人与自身的高度认同,进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与重视且也肯定自己的价值并尊重自己。如此看来,网络的确能满足个人的许多需求,人们也因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主动投身至数字世界中。
(二)网络的因素
个人固然有许多的原因与动力来使自己主动的投入网络世界中,但是网络本身的特质也正因为符合能满足个人上网目的的条件,且与网络上瘾的个人心理因素相呼应,而产生更强大的吸引力。匿名性、安全性、自由性使人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人交际时的陌生焦虑,也不会有面对面接触的危险性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主权扩大;网上行为的不受限制,可让人在网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尽情的发泄或满足欲望;网络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人能轻而易举的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并置身其中。其实将各种网络的性质综合起来便产生了一种最吸引人的特质,那就是可创造性。网络的可创造性使人能轻易的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这个美好世界的建构针对于现实世界的缺乏,成为人们最美好的避风港,也使得人们忘了真实世界的存在。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拥有了“自主权”。大学生脱离了家长与老师的约束,拥有了满足打破循规蹈矩生活愿望的机会,即使放纵一下自己,也不会看家长的脸色了。于是,摆脱了“束缚”的大学生们开始寻找新的刺激,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2.充足的机动时间。大学生上课时间一般每周不超过二十小时,三四年级更少一些,从而有大量的时间要自己安排,这就为大学生长时间逗留在网上提供了前提。部分学生开始只是想消遣一下,打发无聊的时间,但Internet却像个黑洞一样连他们睡眠和学习的时间也消耗掉了。当上网成为高校一种时尚时,有些同学盲目地进入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最终迷失了自己。
3.承受着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取得好的职业,大学生们纷纷为自己加压,除了完成专业课程,还要去拿各种资格证书。同时,在高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也远非中学时那么简单。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大学生当然会发现网络对缓解他们压力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网上无论何时都会有人倾听你诉说自己对学业的焦虑、承受的挫折及对人际交往的抱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压力,但经过一次一次的强化,很多大学生逐渐把因特网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4.希望卓越。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群体,他们渴望卓越,追求成功,而网络恰恰为他们在期望与现实的冲突间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有一些受到挫折的人转而满足到网上去追求那种虚拟的成就感。
5.渴望交流。当代大学生多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多交流,但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一些学生更愿意到虚拟环境中去寻求友谊。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驱力,在网上更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并不是绝对的,现实生活的封闭性“如影随形”紧跟而至。网络的开放性反而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封闭性的效应,这恐怕是一些已陷入这个恶性循环的学生在上网之初想象不到的。
五、思考与对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成瘾者的治疗也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恰当地处理大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真正的症结不在于网络本身,正如前面提到过,网络本身无所谓好坏。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网络只不过是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而已。所以任何粗暴的单纯否定和隔离,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些心理暗流不从网络发泄出来和得到满足,也必然会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如何适当宣泄学生不稳定情绪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开展工作。学校应该采取鼓励机制代替以往的批评管理机制,鼓励同学和自身比较,而不是同学间的横向比较;鼓励大部分同学,而不是表扬优秀的一小部分同学;多组织一些课外的集体活动或义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身边的集体和社会很需要他们;多发展各项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信心和友谊。同时,加强对心理教育的普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一旦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形成的机理,他们会改变对自己的怀疑和自卑,正确有效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要大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优化网络环境,首先要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面对网上针对青少年的各种思想文化争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那么必然就会被其他意识所占领。因此,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科学、正确的知识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切实加强微观监管,规范网络行为,控制信息源头,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学生接触。尤其要加强对公共网吧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网吧私自“包宿”等非法经营行为,还学生一个清新、安宁的学习环境。
再次,要多开辟健康有益的心理网站,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治疗。当“网络成瘾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时,能在网络上找到救命的“降落伞”、“安全垫”,“哪里跌倒又从哪里爬起来”。这种网上的心理服务比如心理测验,心里疗法等,使大学生“网虫”这群迷途羔羊找到方向,这种方式也是他们较为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最后,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网吧进学校。学校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是避免学生网络成瘾的最好方式。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主动地在自己学校的各终端上索取局域网上的所有资源,也可通过外联网站接入Internet,搜索更加丰富的信息。为了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的心理需求,可以在校园网上有选择地建立一些游戏室和聊天室,由老师来进行管理,轮流做版主。这样,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其真实心态,因地制宜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从而也就不致陷入心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