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煤焦油热值的仪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07:13:24
大哥大姐们,帮个忙啊!

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之一

作者:刘东
文章来源:东亚经济评论
浏览:380 次

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主义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得名,但是,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自然生成的阶段性社会制度模式,“资本主义”这个名称根本不能表达这个社会阶段的全部本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1.工业化生产。这是这个时代社会财富生成的基本方式:通过工业组织和技术设计进行生产,同传统农业生产不同,它对自然资源的单纯依赖日益削弱,科学技术、人的聪明才智成为主导性力量,从而是超越了暴力属性的理性化活动;而在这之前,由于社会财富主要来自于自然资源(土地、矿物、动植物的自动合成食品原料的生理功能),谁占有了那些关键的自然资源,谁就拥有了财富,而这些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掠夺、瓜分以及对既得利益的守护成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的核心内容,形成的基本历史结构就是“战争——等级制度”的循环。也只有人类的财富来源不再建立在简单的自然资源之上,人类才告别这样的历史模式,导致这一变革的原因,只能是技术的积累(包括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新的财富的生成方式也导致了社会关系从野蛮的暴力决定转向经济决定,暴力和暴力保护的等级秩序由和平契约、平等交易的市场秩序、法治取代。
2.市场交换制度。这是其财富的分配方式,市场是开放,市场规则是对所有人起作用的,也就是“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市场交换是一种两相情愿的公平契约,这不仅仅是指产品的交换,而且包括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式的合作,如工人同资本家的合作。这个时期的雇佣关系是一种双方自愿的交易,双方都没有使用强迫的手段,马克思认为这种交换的背后是不公平的,他的理由是,工人在社会竞争中最终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从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问题的关键是,工人的一无所有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种情况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暴力性、等级性原因造成,那么,他们缺乏同别人进行交换的外部资源,只有拿自己的劳动力做交易,这并非不公正,非强制性的公开交易就是公正的;从“工人-资本家”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结构的形成具有自然生成的合理性和公平契约的合法性:最初,从农业社会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随着手工业技术的自然发展,也由于工场化大生产更具有效率和节省成本,从而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源泉就是生产的组织技术的进步,在和平的竞争中肯定产生少数的胜利者和多数的失败者,他们由于能力、技术的落后而被市场淘汰,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是公正条件下的自然合理的分化;那些竞争中失败的人,他们为了生存,就必须改变生存方式,如果他们无法用个人的手段来谋生,就必须同他人合作,其中一种选择就是成为别人的雇工,建立起“工人-资本家”这样一种合作形式,这样的形式之所以成立,就因为破产者除了自己本身,就没有其他可以同别人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样建立的合作关系肯定不是平等的——一种合理的不平等。无产者也无权要求这样的平等,就像一个做工拙劣的玩具无权要求有做工精制的玩具一个价格一样。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农民愿意放弃自由农民的身份(农民-政府)到私人企业去做工(雇工-老板),就是因为,这种新的合作形式给他待来更大的收益。在现代社会更能够看到“工人-资本家”的关系的形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钱的人也有机会通过银行贷款建立企业——只要他的企业方案能够打动银行投资,比尔.盖茨就是这样开始他的事业的,这样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
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工人”这样的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和平契约、互惠互利的产物,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剥削,我们在后面将有分析。
市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它是私有制度下最好的一种经济制度。因为它建立在主体平等、和平契约的基础上。
3.民主政治制度。民主的政治制度相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巨大的伦理革命,其人际关系建立在公平与和平的契约基础上,结束了暴力、强权对人际关系的支配历史,它的重要性比经济关系的公平还要大,它是后者的前提。由于西方政治学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我们就不用在这里对这个问题浪费时间,民主早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官方认为民主是应该的,他们却一直放弃通向民主的实际政治操作,他们把民主作为一个画饼来标榜,实质上拒绝民主制度,比如虚假的人大代表制度、不给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权利、拒绝权力的制衡,这说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式的自由主义者往往又以自由的名义,否认普遍的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的标准是社会制度的安排体现社会最大多数的意志和利益。
这三个方面有一个层进的关系: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手)工业技术,并且农业生产能力已经能够养活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这样,就开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工业社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社会财富的形成不再是向他人掠夺,而是生产和交易,这样导致了和平的市场交易,即市场经济;这种以新的方式谋生的社会阶层不断要求自身的权利,并形成平等的、契约性的伦理观念,最终导致民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还是观念的产物:社会公正的伦理的要求,从人类开始人际冲突,就有了社会伦理的理性要求,而在缺乏经济的技术能力的强大支撑的历史时期,理性观念就无能为力。
“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封建的、农业的社会的进化阶段,它克服了封建时代的暴力性、封闭性,同时它也存在新的问题,第一,在资本主义早期,由于还没有摆脱对自然资源的巨大依赖性而表现出野蛮的暴力掠夺(包括黑奴的贩运),对东方的殖民地掠夺,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掠夺性随着生产的技术性革命而趋于消失,今天落后国家想尽办法引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为了分享资本主义的技术成就,它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福利,而不再是血腥、掠夺、和屈辱,现代资本主义对落后民族的战争(从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往往带来解放——从蒙昧主义的、暴力专制的、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的、市场化的民主的社会;第二个问题是,早期企业主和雇工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公正,迫于生存压力的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合作契约往往难以达到公平,随着工人组织的斗争,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样的问题日益得到解决;第三,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形成民主的、契约性的国际关系。比如,在今天,地球上最强大的美国,其国际行为常常出于利益原则而不是公正的原则,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他落后国家的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感甚至敌意。要克服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促使全人类政治走向和平的民主化统一,使所有的权力都建立在民主监督之下,使人类社会不仅有国内的民主,而且有国际的民主。事实上,人类已经开始了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的“全球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的力量是和平而理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曾经被斥为“经济决定论”,但是,我们却发现历史存在着被证实了的另一个版本的经济决定论——它导致了社会走向文明:民主、发展、开放、和平和融合。

对资本主义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内容,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基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在这里所做的分析也是在《资本论》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是站在两百年后的历史深度和经验广度上的,其结论就不可避免具有颠覆性,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西方的经济学界非常奇怪地回避了对马克思提出的资本论问题的理性分析,边际效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劳动价值论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但是,那些理论家却没有直接同资本论发生交锋。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也只是批判计划经济(它们对计划经济的批判也因为忽略了政治不民主这一前提而做了错误的判断,他们错误地认为是计划经济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而没有去发现《资本论》存在的逻辑错误,波普尔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对《资本论》的批判也没有击中要害。
在今天,《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命运的理性预测(随着资本主义市场演变为全球化的大市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将日益严重,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将日益尖锐激化,于是革命爆发)显然失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弱化,今天困绕西方社会的恐怖主义威胁不是来自于无产阶级(在西方社会,无产阶级本身日益瓦解,他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富裕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来自于殖民地(殖民地早获得解放),而是来自于封闭社会、传统型的等级制社会及其观念,来自于民族主义。另一方面,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设计产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在全球范围内宣告破产,这已经在事实上证伪了它,但我们还需要从逻辑上找到它错误的根源,而不仅仅简单地宣布它过时,否则,它就仍然可以以真理自居,而以操作方法的失误或者历史条件不成熟来为它辩护。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必要为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模式的存在寻找合理性和合法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就同样有必要提出改革的理据和策略。
毫无疑问,一个错误的理论必将导致有害的结果,建立在《资本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错误认识在历史上已经使一个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因为排斥外来资本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凡是接受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思想的地方,其经济无一例外都趋于贫困以至破产(印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关于资本具有“剥削”这一论断的影响——他们的政治制度反而达到了西方的高度,非洲、南美的很多国家,无论是民主的或者独裁的,都深受《资本论》的危害!),从而又会延误各方面的进步。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错误的理论继续以真理的身份做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1.商品及交换的原则

a.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本文的引用都来自《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而所谓“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物”,这是马克思对商品的基本界定,如果对商品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那就是:用来交换的、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使用价值。
可是,在市场上的商品可以没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蕴含,因为非劳动产品同样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大自然在人力不参与的情况下可以天然地合成对人有用的食品、能源、原料,这些东西有用,能够满足人的某些需要,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而且能够销售出去。一切的天然资源,包括人的生理资源(比如女人的性功能),它们是天生的,但在市场上依然可见(而阳光、空气之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仅仅是因为它不是稀缺的而是大家都自然拥有的、而且难以为私人占有与垄断——从而不需要向他人购买)。
凡是有用的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凡是人(包括整个社会)有需要,只要技术上可能,就一定会有商品从而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你要永恒吗?你可以买《圣经》、可以花一笔钱加入某个气功修练团体;你要爱情吗?你可以买玫瑰、钻饰、房子或加入一个二流话培训班)。换种说法就是,钱能够买到一切(条件是,钱足够多)——有人说钱不能买到感情,这是没有根据的,从常识来说,钱能够买到别人的尊重、能够买到异性的爱慕;如果钱不能直接买到那些不喜欢钱的人尊重和爱慕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用钱购买到知识、才能、美丽(如通过花钱整容)、美德(如通过施舍换得),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爱的感情。更极端的一种可能,足够多钱还能够买到夏洛克曾经想买而没有买到的一磅他的仇人的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面,作者没有给夏洛克辩护的机会,一个聪明的夏洛克完全可以要求法官判安东尼奥自己把自己的一磅肉交到夏洛克手中;现在如果法律允许,一个人用100万元人民币或者更少的代价,就可以买到一条生命,为钱不惜生命的人并不难找。
我们承认,任何交换的物品,都要进入市场,首先要被人发现,然后被带进市场,因此,凡要成为商品,必然要消耗人的力量:发现的眼光和运输的劳动。但是,那些天然的有用物(效用)不是劳动的产物,它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发现带来,人的简单发现行为不是劳动行为,因为狼可以发现一只羊,然后吃掉它,并不能说狼也能够劳动。劳动的定义是:人类合乎自己目的地改造自然和自身的活动,发现并把发现物用于交换,这只是利用而不是创造——从而不是劳动。人的性功能并不是人劳动的产物,但它可以在市场里交换,按他们的这种观念,嫖客就创造了卖淫的人的卖淫的价值了(因为是嫖客首先发现女人或男人的卖淫功能的)。
因此,我们需重新定义商品,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有用价值,包括一切有用的天然物、人工产品及服务、名声、权力、美貌、品德、友谊、尊严以致生命。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商品主要就是人的劳动产品。我们并不能因为市场上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就断言所有的商品就一定是劳动产品,正如我们并不因为捡来的天然宝石不是人造的就不买它一样。最终我们可以明白,马克思之所以非要赋予商品以劳动属性不可,乃是为了提出劳动价值论,乃是为了为无产阶级的暴力剥夺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行为提供合理性。
当然,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为自然世界并不是人类的天然奴仆,它为人类提供的财富很有限,人类需要的财富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人类自己的创造,也就是说,劳动产品构成了商品的主体,所以人们往往可以忽略马克思的这个商品定义中遭遇的常识性困境,其实,按照科学的要求,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定义的公理性质的,既然有不少人把《资本论》当成科学,为什么不用科学的要求来检查其理论呢?
b.交换价值。从常识来看,一个商品为什么具有交换价值,原因在于它有用,具有使用价值;它具有多大的交换价值,则只能取决于它对购买者具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交换价值时,指出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却能够成交,乃是因为在这两种商品内部“存有某种等量的共同物”,“这种共同物不能是商品的任何的自然属性”,“当作使用价值,各种商品首先是异质的;当作交换价值,它们却只能是异量的,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
显然,马克思同常识的观点完全相反,究竟是谁错了呢?
两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交易关系,这并不表明这两种商品就一定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什么是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首先,一种特定的商品,由它的内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一定的功用,我把它称为“有用价值”,这种价值是商品所固有的、客观的,它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我把使用价值定义为“能够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属性”——现代经济学家普遍地用“效用”这个概念代替了“使用价值”概念,商品具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它随不同的个人而不同,同样的商品,“有用价值”是一样的,但在不同人那里,就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比如,一件陶器,在乡巴佬那里就只是盛水的工具,在乞丐那里只是乞讨的道具,在考古家那里就成了文物,在古董商眼里就是好大一笔财富。在正常的人那里、在通常的市场中,商品有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商品对购买者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只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意义的、虚拟、假定的某种神秘价值的东西以及某种变态的心理需求对象,其使用价值就会同有用价值背离,比如绘画艺术品、宗教信物),两者成正比例的关系。有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或功能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属性。
所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这里仍拿物物交换来做说明),并不是两种商品之间的“有用价值”的比较,而是它们相对于各自不同对象——商品交易者――的“使用价值”的比较,只要A商人的商品a对B商人的使用价值与B商人的商品b对A商人的使用价值一样大,这两件商品就可以圆满成交了。
这里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能够判断两种不同的商品对各自不同的对象具有一样大的使用价值呢?这种判断来自于交易者各自的自我感觉和交易的双方的协商,正如马克思本人认识到的,“交换的数量比例,当初也纯粹是偶然的;它们能相互交换,是由于它们的所有者把它们互相让渡的意志行为”。一件商品对一个人具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唯有这个人本人才能判断,这种判断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非社会行为,从而与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毫无关系。一个具体的购买者判断某商品是否值某个价钱,可以丝毫不关心该商品包含了多少劳动,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别人的产品包含的劳动,因为商品生产都是私人活动,往往还要技术保密,即使不需要技术保密,购买者对生产的考察也不是了解工人劳动有多辛苦,而是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性能(或生产进度,这关系到交货期)——即商品的有用价值,商品交易者根本无法确定商品包含的具体劳动的量,更无从确定商品包含的“抽象劳动”的量,普通市民并不懂黑格尔发明的辩证法;即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也是不能够的,因为普通的商品交易者无法掌握这样的尺度,要确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把全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种种情况(如效率、技术水平)拿到一起来综合比较、分析、计算,往往还要借助复杂的数学工具,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从而才可能开始确定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恐怕太难为普通的交易者了吧!何况,在私有制下,谁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得不到法律许可的工作,只有全知全能上帝才可能,所以马克思会认为:“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这很像“心诚则灵”的神秘主义的咒语,“抽象劳动”,不过是马克思头脑中虚幻的幽灵罢了。
《驴皮记》里的瓦朗坦可以用面包的使用价值换一支玫瑰的使用价值,这是因为他认为,能够满足自己的爱的需要胜过填饱肚皮,我的老母亲曾花几百元向街头骗子买下一粒“包医百病”的伤风胶囊,她显然认为这种药值得花几百元,而我也经常花一点钱去买从来不中的彩票,我认为它虽然不能让我摆脱困境,但总能够让我拥有发财的梦想,这种种衡量和选择都只能由各人的内在的具体的需要决定,它是主观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是随意的,它不可能是精确的也不可以定量定性地由外部规定。只要一个人有自我感知和评判能力,他就能够从内心需要和商品本身的有用价值来确定他打算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从而决定可以为之付出的代价。
从根本上说,有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交换是社会性的活动,它当然要以使用价值为准,并要与具体的交易者结合起来考察。也在根本上,我所使用的“使用价值(它把客观的有用价值转换成内在的自我需求)”已不是马克思的那个“使用价值”(它即是有用价值)。他的失误就在于他没能做出这种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仅仅与商品本身有关,更与具体的交易者有关,所以,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有用价值,但在满足各自的对象上具有了等一性的使用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等量的共同物”),从而,我们已不需要在别的地方去寻找这种“等量的共同物”。马克思自己混淆了商品的内在的有用价值和外在的使用价值,并通过这种混淆来掩盖其逻辑的背谬。事实上,商品并没有内在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使用价值,一个手提电脑对一个非洲土著来说,就没有多少使用价值。所以马克思要脱离具体的交易者来寻找商品交易的“内在的”的同一性,是歪曲了商品交易的最基本原则的:人们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他因素(比如劳动)。
d.商品的劳动属性。马克思认为,“把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的本意是“有用价值”)丢开不管,它们就只还有一种属性,即作为劳动产品的属性会残留下来。但这个劳动产品也已经在我们手里起了变化,把它的使用价值(有用价值)抽去,同时也就把各种使它成为使用价值(有用价值)的物质成份和形状抽去了。体现在这些产品中的劳动的有用属性也会消失,各种劳动的不同具体形态也会消失。它们已不再互相区别,而都还原为相等的人类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了。劳动产品的这个残余,不外是一个相同的幽灵一样的东西,不外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物,它们就是价值――就是商品价值。”
上面的论述具有形式逻辑意义上的自洽性,但是,马克思忽略了劳动与商品有用价值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劳动行为,可以说就是赋予产品以有用价值,劳动,在根本上是对物质或者信息进行合目的的结构重组。导致产品的结构的生成的要素,一个是人的意图——对产品的结构设计,另一个是利用工具、能量(包括人的体力和肢体工具)完成该产品。人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他的劳动通过手或语音指令源源不断地转化到商品中,这种转化只能是物化,人并不能给商品打上其它超出有用价值的烙印,人的精神、情感并不能脱离人本身而成为商品的一部分(以思想、情感表达为内容的商品――比如艺术品、符号产品――又当别论,因为思想或情感本身就是该类商品的有用价值),也就是说,一旦商品生产了出来,它就仍然回复为一种自然的物质存在,只是结构上、从而也是在功能上(有用价值上)发生了改变而已,那么,人的劳动也就转化成了商品的新的有用价值的一部分了,也就是说,商品的新的有用价值(中的一部分)就是劳动的化身。所以,马克思要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有用价值)抽象出去,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人的劳动也跟着抽象掉。你想一下,一件没有了“使用(有用)”价值的东西,它包含的劳动何以存身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马克思也认识到,“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丢开不管,体现这些产品的劳动的有用性质也会消失,各种劳动的不同具体形态也会消失”,但他紧接着认为,“(各种劳动)已不再相互区别,而都还原为相等的人类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了”,在这里,马克思——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导师——犯了一个简单的形而上学的错误,你想,连具体劳动都没有了哪里还可能有抽象的劳动呢?当“个人”都没有的时候,哪里还有抽象的“人类”呢?当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抽掉之后,就没有了商品包含的具体劳动,也就更不会有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总是在具体基础上的抽象,它脱离了具体就只能是一种幻象,只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虚构。
“价值表现的秘密——一切劳动都是相等的,性质相等的,因为一切劳动广泛的说都是人类劳动”(第33页)。这是一个包含着错误的三段论式推理,我们用同样的逻辑,就可以得到“一切理论都是相等的,性质相等的,因为一切理论广泛的说都是人类理论”、“一切人都是相等的,因为一切人广泛的说都属于人类”这类歪理,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雄辩力,这也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秘密!
德国哲学家喜欢把常用的概念进行更加复杂化的重新定义,而在使用的时候又把这两种不同含义的概念混在一起使用,这样就会增加理解的困难,而且可以掩盖逻辑上的漏洞,也能够迷惑那些一知半解的专家学者,让他们感到高深莫测。马克思本来的写作风格是明白晓畅的,但是,为了得到这种能够“极大地鼓舞无产阶级”的劳动价值论,他就不得不借助于黑格尔的诡辩术了。劳动价值的秘密,首先就在于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定义:价值就是劳动(无差别的、抽象的劳动),这个定义只是马克思的个人规定,如果人们忽略了这一点,认可了这个定义,也就很容易被马克思的逻辑牵着鼻子走。而在实质上,商品价值不是劳动,而是商品的能够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效用或者使用价值。马克思的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门格尔等人开创的边际效用理论,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已经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在门格尔看来,“价值”就是“由全部可以获得的(物品)数量所提供并能以任何相等部分取得的满足之中最不重要的那个满足的意义”),也许是由于两种理论的应用领域的差别(一个是应用于政治领域,一个是应用于纯粹经济学领域),从而没有发生交锋。
人的劳动的自然形态总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劳动就同具体的有用价值一样不可以做商品交换的尺度,基于这种困境,马克思才想到了抽象的尺度。我们知道,商品交换是使用价值(有用价值)的交换,马克思为何不直接虚构一个“抽象的、无差别使用价值(有用价值)”来做衡量尺度呢?显然,由于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推崇暴力的革命家、一个要“为天下人(当然就是占大多数的贫困阶层)谋福利”的慈善道德家,他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他的道德理想,他必须要为他和他的战友、他的穷苦人民找到革命的理性依据。这种革命者的心态在事实上使他偏离了理性的尺度。
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的劳动烙印其实体现为商品形成过程中消耗的具体劳动:人在商品形成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只能是具体的,而且在不同商品,其作用就不同。
e.商品交换的尺度。
马克思在寻找商品交换尺度时,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马克思先从“物-物”交换中去寻找交换的尺度,他认为,“一件上衣=二十码麻布”的交换,是两种不同的有用价值
(马克思用的是“使用价值”这个词语)的交换,之所以能够成交,只能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相同的劳动。然而,劳动同样是千差万别的,做衣服的劳动与生产米的劳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可比性。为了使劳动能够成为交换尺度,马克思就刻意抽象(实际上是虚构)了一种劳动:无差别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他称之为“价值”。
马克思的错误就在于违背了自然法则:没有无差别的劳动,劳动就是具体的。
就算是劳动可以抽象(在人意识层面上可以),但是,所谓抽象,就是对事物属性的简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0865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03/15.htm

看这两个网站吧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还停留在剥削社会的阶段,因此就会逐渐的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之后人类社会就要进入终极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看历史书

到美国住个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