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保时捷限量版抢购:西湖新秀八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8:06:25

呵呵,杭州的来回答~~全去过N次~

  一、梅坞茶景

  从云栖三聚亭沿大路往北行,便进入了著名的龙井茶乡----梅家坞村。这里的道道山谷,遍布着一条条、一方方高高低低的茶蓬,面积达1200亩。行直在梅坞的山道上,但见群山碧绿,茶农们星散于山腰以下茶园里,辛勤地培育着“绿色的金子”。春茶大忙期间,茶乡的妇女们头戴斗笠、草帽,腰挎竹篓、茶筐,成群结队攀上茶山,一边笑语喧哗,一边忙着采摘新茶。采茶时节正值“清明”前后,春雨纷纷,雾霭缭绕,烟雨中,采茶女依然奔走在山坡上,穿行于茶蓬间,巧手上下忙碌,别有一番风情。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海内外的茶人纷纷来龙井茶乡考察、观光,梅家坞村组织村民为游人做茶事表演。从采茶、制茶到饮茶,一系列的示范演出使人不但对西湖龙井茶的种植、采制、品饮有一个真切的感性认识,而且能感受到充满乡土气息和茶文化内涵的“茶之风景”的清新魅力,正可谓“十里山道梅家坞,茶景伴君一路行”。

  二、岳王墓庙

  岳王墓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门对岳户,门前有“碧血丹心”石坊。这里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祠墓所在地。自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宋孝宗即位,下诏“以礼改葬”以来,已经有八百多个春秋。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今存墓、庙为清代重建格局,大致分为忠烈庙、启忠祠、墓园三部分。忠烈庙有门楼、正殿各一,配殿二,殿前庭园空旷,古木萧森。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檐间“心昭日月”匾额是叶剑英元帅于一九七九年岳王庙重建是题书的。正殿两侧壁有明代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正殿中间为岳飞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是被毁,现在武将装束的坐像高四点五四米,头戴帅盔,身披战袍。像前高悬“还我河山”匾,传为岳飞手迹。忠烈庙西侧旧为启忠祠,祭祀岳飞父母及其五子、五媳,现辟为岳飞纪念馆,以实物、图片等介绍岳飞气贯日月的一生和巨大影响。展品中有一尊在墓前出土的南宋石翁仲,证实了这里确实是以礼改葬岳飞处。从亭旁小门过墙,便是墓园区。墓园前为庭园,两侧为碑刻长廊,庭中央有墓阙即为岳飞墓。

  三、太子野趣

  太子湾公园南靠九曜,南屏二山,东邻净慈寺,小有天园及张苍水,章太炎墓道,西借南高峰烟霞翠岚入园,北有一长列高大葱郁的水杉密林如翠帷中垂而与车水入流的南屏路相隔。山(九濯、南屏)为屏,水(明渠)为脉,山障水绕,气韵生动,太子湾公园“先天”就超群脱俗。全园以园路、水道为间隔、约略划分为东、中、西三块景区,东部景区为望山坪,颐乐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宽广,视野开阔,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卧憩,或嬉戏。大草坪南瑞,有一处用浅红,灰黑二色磨面石块拼砌而成的太极圆形铺装,其直径约10米,游人到此晨可练拳习舞,夜可歌咏欢娱。中部景区以琵琶洲与翡翠园为主景点。琵琶洲高高隆起,悲翠园参差毗接,两面三刀者相边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这里景致大都以秋色称胜。太子湾公园仗着景致的绮丽和名字的吉利,成为杭州新婚夫妇摄制婚礼录像的场所,野趣与新潮,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西湖风情新图。

  四、九里云松

  古时候,西湖南北山各有一道以苍翠松色为主景的绿色长廊。在南山的叫万松岭 ,在北山的是“九里云松”,俗称九里松。九里松地当今洪春桥墩至灵隐、三天竺一段大路它是西湖最早的由人工栽植的行道树带,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日,植松于左右,各三行。”进值开元十三年,正是盛唐时期。这些松树日久成材,株株长得挺拔巷翠,高亢壮丽,姿态雄伟,前人称它们“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松树造景,自成特色,后来被列为钱塘八景之一。

  袁仁敬当年为何要在通往灵隐、三天竺“佛国胜境”的这段大道上种植松树,现在已无法弄清,但就上述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而言,“九里云松”绿色长廊实际起到了佛寺前导部分的作用,是一个环境上与情绪上的过渡阶梯,是前奏曲,起着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妙用。如今游灵隐、三竺,步行经由九里松抵达,与驱车直达,在审美感受上是迥然不同的。九里松自唐到明朝中期,数百年间一直保持巨松成林,拂云蔽日的风貌,明朝高得常有诗赞道: 然而,自明万历年间起,九里云松的松树越来越少,松景每况愈下,到抗日战争时,更遭日本军砍伐殆尽。1962年以后,经过西湖园林工人的辛勤抚育,一条宽20米、两面三刀边各种10行、有湿润地松、黑松、火炬松等近千株的青松林带又出下在九里云松古道上,重展了“黛色总疑天目雨,寒声不辨浙江潮”的雄健苍郁景色。

  五、湖滨绿廊

  “我有痴情望如画,不知己亦画中人。”来到湖滨公园,仿佛已置身于西湖这幅真山真水的的画图之中。湖滨公园是西湖风景名胜的窗口,它呈一条绿色的长廊,轻轻飘洒在西子湖的东岸。这里一面是岗影波光的西湖,一面是绿树成荫的湖滨路。沿湖岸是近千米波浪形的铁链。站在岸边,山光水影,映入眼底。在湖滨公园看西湖山水,视野极为宽敞。从这里看西湖水,湖水盈盈,碧波千顷。晴时,风和日丽,西子湖水格外明澈,微风吹来,吹皱湖面,像是一块掀动着的绿色软缎。雨时,轻烟弥漫,西子湖水色如墨色,湖水跳珠,珠落雪溅,好似一幅淡浓相宜的水墨画。当晨曦初展,西湖从沉睡来,或待夕阳西下,西湖即将垂下黑线绒的幕帘,这时湖水映着霞辉,金光闪闪,分外美。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绿树,星点红瓦,历历在目。湖滨公园长达一公里这多,它由六块大小不等的园地连缀而成。

  湖滨公园秀色满园,美不胜收。但在清时,这里还是清政府划作驻兵用地的地方,当时称“旗营”,杭州人又称“旗下”。原先在此一带建有一道长九里,高十九尺,原六尺的大围墙,辛亥革命后,这里拆去了围墙,废了旗营,沿湖开辟了公园。当时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今天的湖滨公园就是在以前六公园的基础上扩修整的,目前它已包括了对塘沿湖一带在内的大片范围。

  六、长桥公园

  长桥水,位于万松岭西北,南屏山东北麓,为西湖以南玉皇、九曜诸山之水泻入西湖的通道。水上建桥数里,名曰长桥。chr(13)chr(10) 长桥,在清波门外净慈寺东,南山路南段,北濒西湖,跨长桥水。《淳佑临安志》卷七:“长桥,净慈前,旧有桥亭,甚壮丽。”杨蟠诗云:“皎皎冰壶里,天寒六月风。水仙来往处,三岛忽相通。” 长桥为西湖“三怪”之一(即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宋时有“小南园”之称的精致园林所在。园内假山曲径,耸楼望阁,莲池荷渠,柳荫槐花,幽雅瑰丽兼备。长桥公园内唯一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坐北朝南,面山背湖,玲珑雅致,原称“凝香居”茶楼,现依园名称之“长桥茶室”。长桥公园植物层次分明,植物配置合理。最上层代表植物枫杨、银杏、雪松,配以广玉兰、无患子,使公园有一个宽阔的空间;中间层次以桂花为主,配以早樱、晚樱、海桐、紫薇、红叶李、鸡爪槭,使公园四季有花;最低层群植黄馨、倭海棠、杜鹃,再铺以厚厚的书带草和绿绿的大草坪,使整个公园处于绿色和宁静之中。因园内遍植杭州市花——桂花,又称市花公园,成为西湖的又一特色景点。

  七、九溪十八涧

  从月轮山北行或虎跑后山南行,沿新辟山路至马儿山处,可以看见西向蜿蜒的另一条新修山路,直通九溪理安寺。山路全长近1000米,宽约1.5米,用雪花青桐庐石板铺成,建成于2002年11月。其他新建山路一般是在原有的山间小路基础上修筑的,而这条山路则是在原本没有路的情况下新建的,贯通了九溪与六和塔、虎跑。chr(13)chr(10)沿山路信步而行,随处可见繁密的乔木灌林,在自然和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明暗阴影纷繁多端的的林木景色,每到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景致,使人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路南面是马鞍山。马鞍山平均海拔180米,由两座连缀在一起的山峰构成,整个山形酷似马鞍。再往西行,为螺髻峰,螺髻峰在理安寺东,为寺之案峰,海拔232米,因山形圆如佛陀头顶之螺髻而得名。相传螺髻峰有个颇为神奇的景观,每当春秋天的夜晚,月亮从峰顶升起时,从西面的理安寺遥望,就象是佛髻在灼灼发光。螺髻峰西南为八觉山,也叫八角山,山下即为九溪十八涧汇合处。螺髻峰北为宏法坞,明末有人在此地挖掘出有宏法寺题额的古磬,便建了同名的寺院,坞也因此而得名。

  “九”和“十八”其实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多。九溪十八涧通常简称为九溪。行走途中,随处可以见到路边的枫杨树,枫杨是南方非常普通的树木,在九溪尤为常见,蔚然成林。枫杨虽普通但却很别致,种子形似元宝,长着薄薄的翅膀,如果把它们从高处扔下,会向螺旋桨一样旋转而下,煞是好看。行至九溪十八涧合流处的八觉山下,可见到浓荫中相对封闭的一座小公园。园虽小而景俱全,园内设环山绕水游道,石拱小桥和古雅亭榭。

  八、六和塔

  月轮山最著名的景点六和塔了。六和塔,兀立于山水之间,伟硕挺拔,势干云天,气魄非凡,它是中国古代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如果把保俶塔比做柔丽动人的女子,那么,六和塔则更象一名充满阳刚之气的壮士。这一柔一刚,为天堂杭州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审美意趣。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争,竟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断孰是孰非,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

  六和塔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卷82载:“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 可以看出,六和塔最初是用来镇伏江潮的。 据说,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荡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着原先的江道平稳地流动,作孽日久的钱塘江潮从此被镇伏,沿岸百姓再无惊溺之忧。此外,六和塔还兼具灯塔照引航向之功。那时候的钱塘江上,风波险恶而航船众多,时常有事故发生。巨塔高高耸峙之后,每当夜幕降临,江上往来船只,都凭塔顶明灯高照辨识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在风波江上安全多了。

一、梅坞茶景

从云栖三聚亭沿大路往北行,便进入了著名的龙井茶乡----梅家坞村。这里的道道山谷,遍布着一条条、一方方高高低低的茶蓬,面积达1200亩。行直在梅坞的山道上,但见群山碧绿,茶农们星散于山腰以下茶园里,辛勤地培育着“绿色的金子”。春茶大忙期间,茶乡的妇女们头戴斗笠、草帽,腰挎竹篓、茶筐,成群结队攀上茶山,一边笑语喧哗,一边忙着采摘新茶。

生个宝宝其实不难 以美食的名义去旅行

度假居所 浪漫体验 探秘:穿越北纬30度

采茶时节正值“清明”前后,春雨纷纷,雾霭缭绕,烟雨中,采茶女依然奔走在山坡上,穿行于茶蓬间,巧手上下忙碌,别有一番风情。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海内外的茶人纷纷来龙井茶乡考察、观光,梅家坞村组织村民为游人做茶事表演。从采茶、制茶到饮茶,一系列的示范演出使人不但对西湖龙井茶的种植、采制、品饮有一个真切的感性认识,而且能感受到充满乡土气息和茶文化内涵的“茶之风景”的清新魅力,正可谓“十里山道梅家坞,茶景伴君一路行”。

二、岳王墓庙

岳王墓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门对岳户,门前有“碧血丹心”石坊。这里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祠墓所在地。自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宋孝宗即位,下诏“以礼改葬”以来,已经有八百多个春秋。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今存墓、庙为清代重建格局,大致分为忠烈庙、启忠祠、墓园三部分。忠烈庙有门楼、正殿各一,配殿二,殿前庭园空旷,古木萧森。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檐间“心昭日月”匾额是叶剑英元帅于一九七九年岳王庙重建是题书的。正殿两侧壁有明代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正殿中间为岳飞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是被毁,现在武将装束的坐像高四点五四米,头戴帅盔,身披战袍。像前高悬“还我河山”匾,传为岳飞手迹。忠烈庙西侧旧为启忠祠,祭祀岳飞父母及其五子、五媳,现辟为岳飞纪念馆,以实物、图片等介绍岳飞气贯日月的一生和巨大影响。展品中有一尊在墓前出土的南宋石翁仲,证实了这里确实是以礼改葬岳飞处。从亭旁小门过墙,便是墓园区。墓园前为庭园,两侧为碑刻长廊,庭中央有墓阙即为岳飞墓。

三、太子野趣

太子湾公园南靠九曜,南屏二山,东邻净慈寺,小有天园及张苍水,章太炎墓道,西借南高峰烟霞翠岚入园,北有一长列高大葱郁的水杉密林如翠帷中垂而与车水入流的南屏路相隔。山(九濯、南屏)为屏,水(明渠)为脉,山障水绕,气韵生动,太子湾公园“先天”就超群脱俗。全园以园路、水道为间隔、约略划分为东、中、西三块景区,东部景区为望山坪,颐乐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宽广,视野开阔,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卧憩,或嬉戏。大草坪南瑞,有一处用浅红,灰黑二色磨面石块拼砌而成的太极圆形铺装,其直径约10米,游人到此晨可练拳习舞,夜可歌咏欢娱。中部景区以琵琶洲与翡翠园为主景点。琵琶洲高高隆起,悲翠园参差毗接,两面三刀者相边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这里景致大都以秋色称胜。太子湾公园仗着景致的绮丽和名字的吉利,成为杭州新婚夫妇摄制婚礼录像的场所,野趣与新潮,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西湖风情新图。

四、九里云松

古时候,西湖南北山各有一道以苍翠松色为主景的绿色长廊。在南山的叫万松岭 ,在北山的是“九里云松”,俗称九里松。九里松地当今洪春桥墩至灵隐、三天竺一段大路它是西湖最早的由人工栽植的行道树带,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日,植松于左右,各三行。”进值开元十三年,正是盛唐时期。这些松树日久成材,株株长得挺拔巷翠,高亢壮丽,姿态雄伟,前人称它们“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松树造景,自成特色,后来被列为钱塘八景之一。

袁仁敬当年为何要在通往灵隐、三天竺“佛国胜境”的这段大道上种植松树,现在已无法弄清,但就上述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而言,“九里云松”绿色长廊实际起到了佛寺前导部分的作用,是一个环境上与情绪上的过渡阶梯,是前奏曲,起着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妙用。如今游灵隐、三竺,步行经由九里松抵达,与驱车直达,在审美感受上是迥然不同的。九里松自唐到明朝中期,数百年间一直保持巨松成林,拂云蔽日的风貌,明朝高得常有诗赞道: 然而,自明万历年间起,九里云松的松树越来越少,松景每况愈下,到抗日战争时,更遭日本军砍伐殆尽。1962年以后,经过西湖园林工人的辛勤抚育,一条宽20米、两面三刀边各种10行、有湿润地松、黑松、火炬松等近千株的青松林带又出下在九里云松古道上,重展了“黛色总疑天目雨,寒声不辨浙江潮”的雄健苍郁景色。

五、湖滨绿廊

“我有痴情望如画,不知己亦画中人。”来到湖滨公园,仿佛已置身于西湖这幅真山真水的的画图之中。湖滨公园是西湖风景名胜的窗口,它呈一条绿色的长廊,轻轻飘洒在西子湖的东岸。这里一面是岗影波光的西湖,一面是绿树成荫的湖滨路。沿湖岸是近千米波浪形的铁链。站在岸边,山光水影,映入眼底。在湖滨公园看西湖山水,视野极为宽敞。从这里看西湖水,湖水盈盈,碧波千顷。晴时,风和日丽,西子湖水格外明澈,微风吹来,吹皱湖面,像是一块掀动着的绿色软缎。雨时,轻烟弥漫,西子湖水色如墨色,湖水跳珠,珠落雪溅,好似一幅淡浓相宜的水墨画。当晨曦初展,西湖从沉睡来,或待夕阳西下,西湖即将垂下黑线绒的幕帘,这时湖水映着霞辉,金光闪闪,分外美。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绿树,星点红瓦,历历在目。湖滨公园长达一公里这多,它由六块大小不等的园地连缀而成。

湖滨公园秀色满园,美不胜收。但在清时,这里还是清政府划作驻兵用地的地方,当时称“旗营”,杭州人又称“旗下”。原先在此一带建有一道长九里,高十九尺,原六尺的大围墙,辛亥革命后,这里拆去了围墙,废了旗营,沿湖开辟了公园。当时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今天的湖滨公园就是在以前六公园的基础上扩修整的,目前它已包括了对塘沿湖一带在内的大片范围。

六、长桥公园

长桥水,位于万松岭西北,南屏山东北麓,为西湖以南玉皇、九曜诸山之水泻入西湖的通道。水上建桥数里,名曰长桥。chr(13)chr(10) 长桥,在清波门外净慈寺东,南山路南段,北濒西湖,跨长桥水。《淳佑临安志》卷七:“长桥,净慈前,旧有桥亭,甚壮丽。”杨蟠诗云:“皎皎冰壶里,天寒六月风。水仙来往处,三岛忽相通。” 长桥为西湖“三怪”之一(即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宋时有“小南园”之称的精致园林所在。园内假山曲径,耸楼望阁,莲池荷渠,柳荫槐花,幽雅瑰丽兼备。长桥公园内唯一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坐北朝南,面山背湖,玲珑雅致,原称“凝香居”茶楼,现依园名称之“长桥茶室”。长桥公园植物层次分明,植物配置合理。最上层代表植物枫杨、银杏、雪松,配以广玉兰、无患子,使公园有一个宽阔的空间;中间层次以桂花为主,配以早樱、晚樱、海桐、紫薇、红叶李、鸡爪槭,使公园四季有花;最低层群植黄馨、倭海棠、杜鹃,再铺以厚厚的书带草和绿绿的大草坪,使整个公园处于绿色和宁静之中。因园内遍植杭州市花——桂花,又称市花公园,成为西湖的又一特色景点。

七、九溪十八涧

从月轮山北行或虎跑后山南行,沿新辟山路至马儿山处,可以看见西向蜿蜒的另一条新修山路,直通九溪理安寺。山路全长近1000米,宽约1.5米,用雪花青桐庐石板铺成,建成于2002年11月。其他新建山路一般是在原有的山间小路基础上修筑的,而这条山路则是在原本没有路的情况下新建的,贯通了九溪与六和塔、虎跑。chr(13)chr(10)沿山路信步而行,随处可见繁密的乔木灌林,在自然和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明暗阴影纷繁多端的的林木景色,每到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景致,使人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路南面是马鞍山。马鞍山平均海拔180米,由两座连缀在一起的山峰构成,整个山形酷似马鞍。再往西行,为螺髻峰,螺髻峰在理安寺东,为寺之案峰,海拔232米,因山形圆如佛陀头顶之螺髻而得名。相传螺髻峰有个颇为神奇的景观,每当春秋天的夜晚,月亮从峰顶升起时,从西面的理安寺遥望,就象是佛髻在灼灼发光。螺髻峰西南为八觉山,也叫八角山,山下即为九溪十八涧汇合处。螺髻峰北为宏法坞,明末有人在此地挖掘出有宏法寺题额的古磬,便建了同名的寺院,坞也因此而得名。

“九”和“十八”其实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多。九溪十八涧通常简称为九溪。行走途中,随处可以见到路边的枫杨树,枫杨是南方非常普通的树木,在九溪尤为常见,蔚然成林。枫杨虽普通但却很别致,种子形似元宝,长着薄薄的翅膀,如果把它们从高处扔下,会向螺旋桨一样旋转而下,煞是好看。行至九溪十八涧合流处的八觉山下,可见到浓荫中相对封闭的一座小公园。园虽小而景俱全,园内设环山绕水游道,石拱小桥和古雅亭榭。

八、六和塔

月轮山最著名的景点六和塔了。六和塔,兀立于山水之间,伟硕挺拔,势干云天,气魄非凡,它是中国古代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如果把保俶塔比做柔丽动人的女子,那么,六和塔则更象一名充满阳刚之气的壮士。这一柔一刚,为天堂杭州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审美意趣。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争,竟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断孰是孰非,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

六和塔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卷82载:“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 可以看出,六和塔最初是用来镇伏江潮的。 据说,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荡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着原先的江道平稳地流动,作孽日久的钱塘江潮从此被镇伏,沿岸百姓再无惊溺之忧。此外,六和塔还兼具灯塔照引航向之功。那时候的钱塘江上,风波险恶而航船众多,时常有事故发生。巨塔高高耸峙之后,每当夜幕降临,江上往来船只,都凭塔顶明灯高照辨识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在风波江上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