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汤喝多久才有效果: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顺序及时代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18:52:2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顺序及时代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220年------魏黄初元年

  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建国号魏,都洛阳
  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221年------蜀章武元年

  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
  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
  222年------蜀章武二年

  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刘备败退白帝城
  223年------蜀章武三年

  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
  224年------魏黄初五年

  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蜀建兴三年

  诸葛亮平南中
  226年------魏黄初七年

  吴黄武五年

  魏文帝死,子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曹睿
  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

  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
  228年------蜀建兴六年

  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
  229年------吴黄龙元年

  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
  230年------吴黄龙二年

  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
  231年------蜀建兴九年

  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
  234年------蜀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
  237年------吴嘉禾六年

  山越出山。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
  238年------魏景初二年

  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
  239年------魏景初三年

  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
  241年------魏正始二年

  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
  249年------嘉平元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
  251年------嘉平三年

  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
  252年------吴太元二年

  孙权死,太子亮即位
  253年------建兴二年

  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
  254年------魏嘉平六年

  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
  255年------正元二年

  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
  257年------甘露二年

  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
  258年------蜀景耀元年

  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
  258年------吴太平三年

  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
  260年------魏甘露五年

  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
  263年------景元四年

  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
  264年------咸熙元年

  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
  264年------吴永安七年

  吴景帝死,孙皓立
  265年------晋泰始元年

  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十二月,废魏主,称帝,是为晋武帝司马炎,国号晋,都洛阳。大封宗室诸王
  266年------晋泰始二年

  晋罢农官,所统悉属郡县。至此,曹魏屯田前后七十年
  268年------晋泰始四年

  扶南、林邑遣使至晋
  275年------咸宁元年

  中原大疫,洛阳死者以万数
  279年------咸宁五年

  晋以贾充为大都督,大举分道伐吴
  280年------太康元年

  晋灭吴,统一全国。颁布户调式,包括占田课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户调征收时,按九品混通的原则
  281年------太康二年

  汲郡战国墓中《竹书纪年》等竹简出土
  290年------永熙元年

  晋惠帝立,立贾充之女贾南风为皇后(贾后),武帝杨皇后父杨骏辅政。以刘渊为匈奴五部大都督
  291年------元康元年

  贾后杀杨骏,又杀汝南王亮及楚王玮;八王之乱开始
  296年------元康六年

  氐人齐万年起兵于关中
  298年------元康八年

  关中连年饥荒,巴賨豪酋李特率流民入蜀
  299年------元康九年

  江统着《徙戎论》,提出将氐、羌等族徙离关中
  300年------永康元年

  赵王伦杀贾后
  301年------永康二年

  张轨据河西,求为凉州刺史
  赵王伦废惠帝自立,齐王冏等起兵杀伦,惠帝复位,冏专政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爆发。流民推李特为首,起兵于绵竹,进攻成都
  303年------太安二年

  李特入成都,旋为益州刺史罗尚所杀。特侄李雄再攻下成都
  张昌、石冰起义爆发。五月,张昌起义于安陆石岩山,后据江夏,攻襄阳,别帅石冰东进
  304年------永安元年

  李雄称成都王,建成汉
  匈奴刘渊在左国城即汉王位,建国号曰汉。十六国开始
  河间王颙将领张方逼惠帝西迁长安
  305年------永兴二年

  张敏于历阳起兵称楚公,为陶侃所败
  306年------永兴三年

  东海王越将领祁弘挟惠帝还洛阳。惠帝中毒死,弟炽继位,是为晋怀帝司马炽。八王之乱结束
  @并州饥荒,诸将率吏民就食冀州,号为乞活
  310年------永嘉四年

  刘渊死,太子和继位。刘聪杀和自立
  311年------永嘉五年

  荆湘流民推杜 为首,据长沙起义
  汉刘曜攻下洛阳,杀吏民三万余人,挟怀帝至平阳
  313年------永嘉七年

  刘聪杀怀帝,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司马邺
  315年------建兴三年

  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
  316年------建兴四年

  刘曜进兵关中,愍帝降,被送至平阳,西晋亡
  317年------建武元年

  琅邪王司马睿即晋王位,史称东晋
  祖逖北伐
  318年------太兴元年

  晋王睿称帝,是为晋元帝司马睿
  刘聪病死,太子粲继位,旋为靳准所杀,汉亡。刘曜发兵攻准,自立为皇帝
  319年------太兴二年

  刘曜徙都长安,改国号赵,史称前赵
  石勒自称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
  322年------永昌元年

  王敦起兵武昌,攻入建康,还屯武昌,遥制朝政。元帝懮愤死,明帝即位,王导辅政
  324年------太宁二年

  明帝下令讨伐王敦,敦以兄含为元帅攻建康,敦病死,兵众溃散
  327年------咸和二年

  苏峻、祖约之乱爆发
  329年------咸和四年

  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太子熙,前赵亡
  330年------咸和五年

  东晋始行度田收租制,亩税三升
  后赵石勒称帝
  335年------咸康元年

  后赵迁都于邺
  337年------咸康三年

  鲜卑慕容皝称燕王,建燕国,史称前燕
  338年------咸康四年

  鲜卑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建代,定法律
  大成国李寿自立,改国号为汉
  341年------咸康七年

  晋诏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
  347年------永和三年

  桓温灭成汉
  349年------永和五年

  后赵石虎称帝
  谪戍凉州的东宫卫士十余万人在高力督梁犊领导下于雍城起义
  350年------永和六年

  冉闵灭后赵,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351年------永和七年

  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352年------永和八年

  前燕慕容 灭冉魏,遂在蓟称帝
  354年------永和十年

  桓温北伐前秦,军至灞上,逼近长安,因缺粮退兵
  356年------永和十二年

  桓温第二次北伐,入洛阳,留兵戍守而还
  357年------升平元年

  前秦苻坚即位,称大秦天王,汉人王猛辅政
  前燕迁都于邺
  361年------升平五年

  桓温派兵破燕军,取许昌
  362年------隆和元年

  晋减田租,亩收二升
  364年------兴宁二年

  庚戌土断。晋大阅户口,令所在土断
  369年------太和四年

  桓温率军五万北伐前燕,至枋头粮尽撤退大败
  370年------太和五年

  前秦灭前燕
  376年------太元元年

  前秦灭前凉、灭代
  晋废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米三斛,在役者免
  377年------太元二年

  晋建北府兵
  383年------太元八年

  晋秦肥水之战,前秦大败,内部分崩
  晋增收口税米,每口五石
  384年------太元九年

  鲜卑慕容垂在荥阳称燕王,后燕始此
  慕容泓称济北王,西燕始此
  羌族姚苌在渭北起兵,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
  385年------太元十年

  西燕慕容冲称帝,入长安
  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
  后燕慕容垂定都中山
  386年------太元十一年

  鲜卑拓跋珪称代王,都盛乐,改称魏,北魏始此
  后秦姚苌入长安,称帝
  吕光称凉州牧、酒泉公,都姑臧,后凉始此
  394年------太元十九年

  后燕慕容垂攻破长子,杀慕容永,西燕亡
  前秦苻登为后秦姚兴所杀,前秦亡
  395年------太元二十年

  北魏在参合陂大败后燕
  397年------隆安元年

  鲜卑秃发乌孤称西平王,筑廉川堡为都,南凉始此
  398年------隆安二年

  慕容德自立为燕王,史称南燕
  398年------北魏天兴元年

  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是为魏道武帝拓跋珪
  399年------晋隆安三年

  晋征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为兵,引起反对,孙恩起义爆发
  名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往天竺求经
  400年------晋隆安四年

  李 自称凉公,都敦煌,西凉始此
  401年------晋隆安五年

  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史称北凉
  后秦姚兴迎鸠摩罗什至长安
  402年------元兴元年

  孙恩攻临海,败死。妹夫卢循继统其众
  403年------元兴二年

  桓玄废晋安帝,自称帝,国号楚
  后凉降于后秦
  404年------元兴三年

  刘裕自京口起兵讨桓玄,玄挟安帝还江陵,后败死
  405年------义熙元年

  刘毅破江陵,迎安帝还建康
  407年------义熙三年

  赫连勃勃称大夏天王,夏始此
  409年------义熙五年

  后燕亡。冯跋建立北燕
  刘裕北伐南燕,围广固
  410年------义熙六年

  刘裕破广固,南燕亡
  卢循、徐道覆北进,攻长沙、豫章等郡,进逼建康,为刘裕所败
  411年------义熙七年

  卢循败死,至此,孙恩、卢循起义遂告结束
  412年------义熙八年

  法显航海回国,次年至建康,着有《佛国记》
  413年------义熙九年

  刘裕主持"义熙土断"
  414年------义熙十年

  西秦袭取乐都,秃发 檀降,南凉亡
  417年------义熙十三年

  刘裕北伐入长安,后秦亡
  418年------义熙十四年

  赫连勃勃陷长安,称帝
  420年------宋永初元年

  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是为宋武帝刘裕,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始此
  421年------宋永初二年

  宋武帝死,太子义符立,是为宋少帝刘义符
  北凉沮渠蒙逊攻破敦煌,西凉亡
  423年------北魏泰常八年

  北魏太武帝信用道士寇谦之,于平城起天师道场,道教大盛
  魏筑长城,东西二千余里,以防柔然
  424年------宋景平二年

  宋少帝被废杀,宜都王刘义隆立,是为宋文帝刘义隆
  431年------元嘉八年

  夏灭西秦,北魏攻夏,夏主赫连定西迁,为吐谷浑所俘送魏,夏亡
  436年------北魏太延二年

  北魏灭北燕
  439年------北魏太延五年

  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结束,北朝始此
  444年------太平真君五年

  太武帝禁私养沙门、巫觋,不得私立学校
  445年------太平真君六年

  盖吴起义
  446年------太平真君七年

  太武帝纳崔浩言,禁佛教,毁经像、塔寺,坑杀僧人
  449年------太平真君十年

  太武帝大破柔然,收人户畜产百余万,柔然从此衰落
  450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太武帝以修史"暴扬国恶"的罪名,杀司徒崔浩
  太武帝率大军南进瓜步,扬言渡江,建康大震
  453年------宋元嘉三十年

  太子劭杀宋文帝自立。刘骏立为孝武帝,杀劭
  457年------大明元年

  宋实行土断,流寓之人编入当地户籍
  460年------北魏和平元年

  柔然攻高昌,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称王始此
  云冈石窟约从本年起开凿,至太和十八年完成
  462年------宋大明六年

  祖冲之奏上《大明历》
  465年------北魏和平六年

  魏献文帝即位,十二岁,丞相乙浑专权
  466年------天安元年

  冯太后临朝称制,立郡学,置博士、助教、生员
  471年------皇兴五年

  太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476年------延兴六年

  魏冯太后称太皇太后,再次临朝称制
  479年------齐建元元年

  萧道成迫宋顺帝禅位,宋亡。道成称帝,是为齐高帝萧道成,国号齐
  482年------齐建元四年

  齐高帝死,太子赜即位,是为齐武帝萧赜
  484年------北魏太和八年

  魏始"班禄",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禄;另增调外帛二匹。给禄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485年------齐永明三年

  唐寓之暴动
  485年------魏太和九年

  北魏颁行均田制
  486年------齐永明四年

  北魏太和十年

  唐寓之攻占钱塘,称帝,国号吴
  改宗主督护为三长制
  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

  孝文帝发平城,迁都洛阳。诏禁士民胡服
  洛阳龙门石窟约从本年起开凿
  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

  魏禁在朝廷讲鲜卑语;禁迁洛代人还葬北方。在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

  魏定族姓,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余鲜卑诸姓均改为汉姓。鲜卑八姓与汉四大姓同等
  497年------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高昌王马儒为部下所杀,立 嘉为王。高昌 氏政权始此
  500年------齐永元二年

  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
  祖冲之死,生前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501年------齐永元三年

  齐南康王宝融在江陵即位,是为和帝
  萧衍入建康
  502年------梁天监元年

  萧衍为梁公、梁王,杀齐明帝诸子,称帝,是为梁武帝萧衍,国号梁,齐亡
  506年------梁天监五年

  梁魏大战
  507年------梁天监六年

  范缜发表《神灭论》
  515年------北魏延昌四年

  孝明帝立,胡太后临朝称制
  516年------梁天监十五年

  梁筑浮山堰城,引淮水灌寿阳。秋,堰坏,沿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漂流入海
  523年------北魏正光四年

  怀荒镇民起义。破六韩拔陵率沃野镇兵民起义,杀镇将,六镇起义始此
  528年------武泰元年

  尔朱氏之乱
  531年------普泰元年

  高欢起兵讨尔朱氏,立元郎为帝,是为后废帝
  532年------普泰二年

  高欢废节闵帝及后废帝,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自为大丞相
  534年------永熙三年

  高欢举兵向洛阳,孝武帝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魏从此分东西。东魏迁都于邺
  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都长安
  535年------西魏大统元年

  西魏丞相宇文泰定新制二十四条。苏绰制定公文格式及计帐、户籍之法
  541年------西魏大统七年

  宇文泰颁布六条诏书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

  东魏高欢死,子澄嗣。孝静帝被澄幽禁
  阳炫之撰《洛阳伽蓝记》
  548年------梁太清二年

  侯景之乱。侯景于寿阳起兵反梁,渡江直入建康,围台城
  549年------梁太清三年

  侯景陷台城,梁武帝萧衍死,侯景立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
  550年------北齐天保元年

  西魏大统十六年

  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是为齐文宣帝高洋,国号齐,都邺,史称北齐
  北齐始立九等之户
  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
  551年------梁大宝二年

  侯景废简文帝,立萧栋,又废栋自立,国号汉
  552年------承圣元年

  王僧辩、陈霸先克建康,侯景东逃
  萧绎在江陵即位,是为梁元帝
  553年------西魏废帝二年

  西魏攻占益州
  554年------恭帝元年

  西魏陷江陵
  555年------梁绍泰元年

  萧 在江陵称帝,称藩西魏,史称后梁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

  西魏仿《周礼》建六官。宇文泰死,世子觉嗣,侄护统理军国事,岁末宇文护迫魏恭帝禅位,西魏亡
  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

  梁太平二年

  宇文觉称天王,是为孝闵帝,北周建国。宇文护废觉,立宇文毓为天王,是为明帝
  陈霸先代梁称帝,是为陈高祖陈霸先,国号陈
  560年------北周武成二年

  宇文护废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宇文邕
  561年------保定元年

  北周上番服役由八番改为十二番
  564年------北齐河清三年

  北齐颁新律令。又重新颁布均田令
  574年------北周建德三年

  周武帝禁佛、道两教,毁经、像,命沙门、道士还俗
  575年------北周建德四年

  周大举攻齐,连战皆捷,旋退
  577年------北周建德六年

  周武帝率兵入邺,北齐亡
  579年------大成元年

  周宣帝传位于太子阐,是为静帝
  580年------大象二年

  杨坚总国政,先后平定起兵反抗他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难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睿、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晋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五年的“八王之乱”方为结束。此次发生在晋朝后期的“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眈眈。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当时在洛阳掌握大权的东海王越,为了自保,竟带领四万人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阳,东驻于项,并于次年忧郁而死。刘聪趁此机会消灭了东海王所部人马,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此时晋已无力御敌;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经过长期战乱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加之“八王之乱”的发生,因此经济基础并不稳定。西晋的商业与手工业也是在经过了短时间的发展后,也被战争破坏而停滞不前的。与其他方面相比,晋朝的文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至西晋年间,文学脱离了以往的史学与诸子百家的范畴,开始单独作为独立的形式存在。
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且到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宋(公元420—479年)
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长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却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齐(公元479—502年)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统治其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齐的统治。
梁(公元502—557年)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五五七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陈(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汉族则可能被其它的少数民族所消灭,使华夏文明就此结束。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国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而并非汉族。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